1、 卖炭翁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诗歌主题3、培养诗歌阅读能力学习目标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把握语调 控制语速 饱含感情读音需要注意的字辗 骑 敕 叱将 系chjchjninjing卖炭翁 唐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鬓 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 骑 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 炭直。 请结合具
2、体诗句谈谈卖炭翁是怎样一个形象?卖炭翁外貌 心理 动作环境描写生活困苦艰辛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鬓 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 冰 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外貌 心理 动作卖炭翁 生活困苦艰辛 环境描写 宫使 外貌 神态 动作蛮横无理仗势欺人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 809)。题下自注: “苦宫市也 ”。“宫 ”指皇宫 , “市 ”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 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品不再由官府承办,有太监直接向民间 “采
3、购 ”,谓之 “宫市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的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 “门户钱 ”和 “脚价钱 ”,百姓深受其害。卖炭翁 唐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鬓 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 冰 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 骑 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 敕 ,回车 叱 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 将 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 向牛头充炭直。 伐檀 诗经 坎( kn)坎 伐檀兮,置 之河之干( gn) 兮,河水
4、清且涟猗( y) 。 不稼( ji)不穑( s) ,胡 取禾三百廛( chn) 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 xun)貆( hun) 兮? 彼君子 兮,不素餐 兮!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置:放置。 干:水边。 猗( y):义同 “兮 ”,语气助词。 不稼不穑:不播种,不收割。 胡:为什么。 三百廛:三百束,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县貆:悬挂着獾猪。 君子:此系 反话 ,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思考题 同: 两首诗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 的社会现象。 异 卖炭翁 主要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而 伐檀 则表现出伐木者的情绪。不劳而获同情反抗卖炭翁 唐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
5、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鬓 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 辗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 骑 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 炭直。 白居易诗二首读准字音鬓 辗 辙骑 敕 叱将 系chbnjchjzhninjing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面尘灰烟火色,bn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钱何所营?经营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zhnin牛困人饥
6、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j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拿 皇帝的命令大声呵斥chch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 (772-846),字 乐天 ,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 现实主义诗人 ,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 “新乐府 运动”,强调继承 诗经 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 讽喻诗 。新乐府 “新乐府 ”在古代文学史上,即 “新题乐府 ”,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7、 指的是一种 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讽喻诗 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 ,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 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 这首诗想要讽刺谁?解题: 乐府诗 叙事诗 讽喻诗原作题下有小序 “苦 宫 市也 ”什么是 “宫市 ”呢? 所谓 “宫市 ”,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 “宫市 ”,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烧炭烧炭 运炭运炭 抢炭抢炭 卖
8、炭翁 宫使思考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 人 ?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满面尘灰 烟火色两鬓 苍苍 十指 黑 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 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夜来城外 一尺雪 , 晓 炭车 冰辙。 牛困人饥 日已高,市南门外 泥中 。 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驾 辗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惜不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 把 文书口 称 敕,回 车 叱 牛 牵 向北。
9、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别找出,并说说作用对比:卖炭翁和官吏的形象牛困人饥翩翩两骑满面尘灰烟火色黄衣使者白衫儿对比:碳的价值与所得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卖炭翁的外貌和心理卖炭翁 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夺 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通过记叙 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 的 遭遇 , 揭露了 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同时也表现了 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10、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写作背景:元和五年( 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参军。元稹在被贬期间,写了五首 放言 诗表示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的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歌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了五首 放言 诗奉和。参考译文:我赠送你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狐疑地下决定,不需要钻凿灼烧龟甲产生裂纹来做预测,也不用拿起蓍草占卜问天地,什麼方法呢?就好像要看玉是不是真玉,就要用火连烧满满的三日,如果不热,就是真玉;要判断豫章木是不是真的,要等到它生长了七
11、年之后才可以准确判断。试想,正直贤良如周公,在管叔蔡叔放出流言说周公专擅朝政的时候,何尝不恐惧;王莽心怀不轨,在簒汉之前表现得多麼谦虚敦厚,礼遇人才。如果他们在心迹未明被人误会的时候就死了,那麼他们这一生真正的心,有谁会知道呢? 作业布置:1、背默全诗及注释条,家长签字。2、结合写作背景,谈谈诗人写这首诗时对社会、历史,或对人生有哪些思考?( 200字)白居易诗二首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元和五年( 810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
12、被贬 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 写了五首 放言 诗表示自己的心情。 过了五年, 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感慨万千, 也写下五首 放言 诗奉和。 诗歌注释: 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诀:判定。 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 真玉烧三日不热。 枕、樟木生长七年后才能区别。 向使:假使、假如。 复:又。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赠一法为其排解忧烦。 表明此 “一法 ”是作者久藏心中之物,也说明了 彼此间诚挚的情谊。 又强调这个 方法的宝贵 ,说明是经验之谈。 设置悬念 ,体现方法 简单易行 。
13、 首联:这 “ 一法 ” 是什么呢?试玉 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说明是怎样的 “一法 ”。 未直接说出,却令人有所悟。 说明此 “方法 ”必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则形象地表明还需要一定的方式。 颔联:“三日 ”与 “七年 ”:“烧 ”与 “辨 ” :正面举例说明说明方法很简单:让时间去考验。 淮南子 淑真 :钟山之玉用炉烧三天而色泽不变。 史记 司马相如传 :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周公 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颈联: 反面说明方法指出识别人事的真伪尤其 需要时间的考验。 说明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举出历史上两个事
14、例,说明此 “一法 ”的灵验。 周公:周成王的叔父,周武王的弟弟。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 “流言于国 ” ,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汉元帝皇后的侄子,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 新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暗示好友:莫要怨愤伤身, 待以时间辨真伪。 深情勉励友人要自信, 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这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总结, 既是写给友人的,也是自勉, 从中更可看出诗人那自信的、坦荡的胸怀。 尾联:深刻的哲理: 对人、对事的认识,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时间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 哲理诗 。诗中运用 正反举例论证 ,说明了 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 。特别是 颈联 两句, 运用典故 ,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得出可靠的结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