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复习,第 1 章 矩阵,一、矩阵 1、矩阵的加法、减法、数乘、乘法、方幂以及转置运算的运算法则。 2、可逆矩阵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1.5 及其推论) 。逆矩阵的求法伴随矩阵法、初等变换法。(对角矩阵的逆矩阵。)3、求解矩阵方程(先化简) 。4、分块矩阵的加法、减法、数乘、乘法以及转置运算的运算法则。利用分块矩阵求逆矩阵。(分块对角矩阵的逆矩阵。) 5、矩阵的秩的求法。可逆矩阵的秩。,二、行列式1、行列式的定义(展开式)与性质。2、行列式的值的计算方法:二阶、三阶行列式的对角线法;有特点的行列式,如:零较多、各行(列)元之和都相等、除某一行(列)以外各行(列)元之和都为零、 “ 爪” 型行列
2、式的求法;范德蒙德行列式的特征与性质。,利用拉普拉斯定理求分块三角形矩阵的行列式;利用行列式的性质求分块矩阵的行列式 (如:练习1.4 的第2题) ;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化简行列式、或将行列式化为三角形行列式;利用矩阵的特征值计算行列式*。,三、基础题型 1、练习1. 3 的 1(4)、(6)、(8); 2、P.25 例 4 ; 3、练习1. 3 的 3(1) ; 4、练习1. 3 的 4(1)、(2)、(5), P.28 例 7 ; 5、练习1. 3 的 6(1)(5) ; 6、练习1. 4 的 2(2); 7、练习1. 5 的 2 7 ; 8、练习1. 5 的 8(2),P. 49 例 5 ;
3、,9、练习1. 6 的 3、求解下列矩阵方程:(3*) ( )、 (4*)A X + B = X ,其中 ,( ), P.58 例 5 ;10、练习1.7 的 1(6) ; 11、习题一的 1 ; 12、习题一的 13; 13、习题一的 17 18 。,一、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1、克拉默法则 适用于 “ 方程个数 = 未知量个数 ” ,且 “ 系数行列式 0 ” 的线性方程组。2、消元法(用初等行变换法将增广矩阵化为简化阶梯形矩阵求解) 线性方程组有解与否的判定(用初等行变换法将增广矩阵化为阶梯形矩阵,如:带有参数的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结构;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
4、结构(导出组的概念)。,第 2 章 线性方程组,二、向量与向量组(熟记相关的定理与结论) 1、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数乘)及其运算律。2、向量间的线性关系(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 判定一个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三种方法秩、行列式、齐次线性方程组 的解);将一个向量表为一个向量组的线性组合; 两个向量组等价。 3、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求向量组的秩; 求一个向量组的秩和一个极大无关组,并将其余向量表为极大无关组的线性组合;,4、n 维向量空间 Rn 的标准正交基 判断一个向量组是否为 Rn 的一组基;向量的坐标、内积与长度的概念及其性质;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把一组线性无关的向量正交化;求 Rn
5、的一组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区别于正定矩阵的概念,正交矩阵的构成)。,三、基础题型 1、P.80 例 6 (要求会用两种方式确定参数的关键值,会使用结构式表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 ; 2、P.83 例 7(要求会用两种方式确定参数的关键值,会使用结构式表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 ; 3、练习 2.3 的 1(3); 4、练习 2.3 的 2; 5、 P.95 例 8 ; 6、练习 2.3 的 4; 7、练习 2.3 的 6;,8、练习 2.4 的 11(2)、(3) ; 9、记住并会使用下列结论: 练习 2.4 的 7、8、9、10,练习 2.5 的 3,P.111 例 2 ,习题二的 5、
6、6; 10、练习 2.5 的 1(2),P.110 例 1 ; 11、练习 2.5 的 2(2); 12、P.113 例 3 ; 13、练习 2.6 的 1; 14、P.121 例 2 ; 15、P.122 例 3 ;,16、习题二的 8 :注: 考题有时会更难,如:1 + 2 = ( 1 , 0 , 1 )T , ; 题中方程组的两个解 1 ,2 可能会以另一种形式给出:设 4 3 矩阵 A 分块为 A = ( 1 ,2 ,3 ) ,其中 i R4 ,i = 1,2,3, 1 + 2 = ,1 + 3 = ,且线性方程组 A x = 满足 r ( A ) = r (A ) = 2 ,试求出该
7、方程组的全部解。 17、习题二的 10 ; 18、习题二的 12 。,第 3 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一、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1、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性质以及重要结论。2、全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3、利用矩阵的特征值计算矩阵的迹和行列式( & 秩?)。二、相似矩阵1、相似矩阵的定义与性质。2、区分矩阵相似、矩阵等价(P.54 定义 1. 15) 、矩阵合同的概念。,三、矩阵的对角化1、矩阵可以对角化的判定(定理 4 . 9 及其推论 、 定理 4 . 10 ) 。2、当矩阵 A 可以对角化时,求出可逆矩阵 P、对角矩阵 ,使 P 1 A P = 。进而,当矩阵 A 可以对角化时,
8、r ( A ) = 矩阵 A 的非零特征值的个数。 3、实对称矩阵 A 的对角化:求出正交矩阵 Q、对角矩阵 ,使 Q1 A Q = 。4、当矩阵 A 可以对角化时,利用矩阵 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出矩阵 A 以及 A k 。,四、基础题型 1、练习 3.1 的 1(3), P.131 例 4 ; 2、练习 3.1 的 3; 3、练习 3.1 的 4 *、 如果向量 = ( 1 , k )T 是矩阵 的逆矩阵 A1 ( 或:A* )的特征向量,求常数 k 的值。 (计算时不要求 A1 ( 或:A* )。) 4、记住并会使用下面的结论: (练习 3.1 的 5)设 0 是 n 阶矩阵 A 的
9、一个特征值,则 (1)k 0 是 k A 的一个特征值(k 为常数), (2)0 m 是 Am 的一个特征值(m 为正整数) ,,(3)若 A 可逆,则 1 / 0 是 A1 的一个特征值, (4)若 A 可逆,则 det A / 0 是 A* 的一个特征值 , (5)k 0 是 k E A 的一个特征值(k 为常数) , (6)f ( 0 ) = a m 0 m + a m1 0 m1 + + a 1 0 + a 0 是 f ( A ) = a m Am + a m1 Am1 + + a 1 A + a 0 E 的一个特 征值( 其中 a 0 ,a 1 , ,a m1 ,a m 为常数) ,
10、进而有,若 f ( A ) = O,则 f ( 0 ) = 0 。 5、练习 3.2 的 2 ; 6、P.139 例 4 ; 7、练习 3.2 的 4(3)、(4); 8、练习 3.2 的 5(1)、(2);,9、练习 3.2 的 6 ; 10、练习 3.2 的 7 ,P.140 例 5 ; 11、练习 3.2 的 8 ; 12、练习 3.3 的 1(3)、(4),P.147 例 2 ; 13、练习 3.3 的 2 3 ; 14、习题三的 3 ; 15、习题三的 6 ; 16、习题三的 12 ; 17、习题三的 15 16 ; 18、习题三的 20 21 。,第 4 章 二次型,一、二次型的基
11、本概念1、二次型及其矩阵的一一对应关系。2、二次型的秩。 3、矩阵合同的概念和性质。二次型 x T A x(其中 AT = A ) 二次型 y T B y ,则 A B ,且有 B = C T A C ;r ( A ) = r ( B ) ;二次型 x T A x 与 y T B y 的正定性相同 。,二、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1、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正交替换法、配方法、初等变换(合同变换)法。2、化二次型为规范形的方法(写出二次型的规范形)。3、二次型的正惯性指数、负惯性指数、符号差、秩的确定。,三、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1、判断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定义 4.4、定理 4.7 及其推论
12、1、定理 4.8、定理 4.9 ) 。2、判断形如 AT A 和 A AT 的矩阵的正定性。3、二次型的有定性:正定、负定、半正定、半负定、不定。4、二次型的正惯性指数、负惯性指数、秩与二次型的有定性的关系。,四、基础题型 1、练习 4.1 的 3 4 ; 2、练习 4.2 的 1(2),P.178 例 1 ; 3、练习 4.2 的 2(2),P.180 例 3 ; 4、练习 4.2 的 3(3),P.185 例 5 ; 5、练习 4.2 的 4* 并将此二次型化为规范形。求出其正惯 性指数、负惯性指数、符号差和秩,并判断其正定性 ; 6、练习 4.2 的 6; 7、练习 4.3 的 1(1)、(2); 8、练习 4.3 的 2(1)、(3),P.192 例 2 ; 9、 练习 4.3 的 3 6(1);,10、习题四的 4 ; 11、习题四的 6 7 ; 12、习题四的 9 10 ; 13、习题四的 13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