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6 ,大小:9.21MB ,
资源ID:426381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42638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儿科学简史和年龄分分期.ppt)为本站会员(hwpkd79526)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儿科学简史和年龄分分期.ppt

1、中儿简史和年龄分期,中医附院儿科 孙香娟,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要点】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 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和医著。,历史分期: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 “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子头

2、部生病。 儿科学史上第一位小儿医扁鹊。 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瘛 ”的记述。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有关小儿脉证方面的内容。,年龄分期灵枢卫气失常记载:“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这是中医学最早的观点。 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

3、“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体质与针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黄帝曰: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上述经文,是儿科年龄分期和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的最早记载。,儿科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 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

4、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年。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巢氏学术成就,初探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血气脆弱,病易动变,证候百端,若见其微证,即便活之,使不成众病”。“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倡导积极的小儿养护观。“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抱日中嬉戏,数见

5、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以及“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常当节适乳哺” 其思想被后世通俗化地归纳为“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 。,建立了儿科病因证候学,儿科病之外因,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即时气、天行、毒疠之气等。小儿病之内因,则为惊怖情志因素、衣着过温、乳哺不当等将养因素,更强调胎养失宜的先天因素及体质因素。,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有序例、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腹满痈疽

6、瘰疬、杂病等九门,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载方75首,共380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历史文献。,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分上、下二卷。 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明扼要。 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宋代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科著作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

7、体系逐渐形成。 北宋钱乙和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钱氏学术建树,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概括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述儿科四诊诊察要领。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主要是观察“面上证”,认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目内证”,认为“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首创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

8、“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论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其中肺、脾、心、肝有虚有实,补泻兼备;而肾常不足,有虚无实,有补无泻。又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对痘疹、水痘、麻疹等几种发疹性传染病和惊风与痫证已能进一步加以鉴别。,北宋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

9、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627门,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其中脾胃病占l4,民间歌诀90余首,方剂2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并记载了宋代以前各医家察看小儿虎口三关指纹的方法。现存医书有指纹记载者,当推此书为最早。幼幼新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作者不详)20卷,从初生到年长儿童,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如认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同时烧脐带的预防方法。这一论述不仅对预防脐风有重要作用,同时首创了小儿外治

10、敷罨疗法。论述了多种小儿先天畸形,并记述了当时可“缝缺唇”、“断骈指”等小儿最早的外科治疗法。,是书在论“诸不治病”时还指出:“昔人之不能,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南宋陈文中,于1241年著小儿痘疹方论,首论痘疹受病之源,次论痘疹治疗之法,后集痘疹经验良方。主张痘疹宜于温补,是治痘温补学派的创始人。陈氏1254年又著小儿病源方论四卷,陈文中治痘疹主温补与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陈氏学术建树,立论元阳为本。“盖真气者,元阳也无病者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故有病时应“固养元阳”。小儿的养护要诀为“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

11、吃多,则生病”。在治疗上,“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 长于温补扶正,无论痘疹类外感热病,还是泄泻、慢惊风等内伤杂病,均以固护阳气为要务。,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刘完素在宣明论方小儿科论中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并用辛苦寒凉治疗小儿热性病,如将凉膈散灵活应用于儿科临床。 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 李杲重视调理脾胃,强调升降补泻。,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认为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同时认为“凡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朱丹溪著幼科全书,对麻疹理论的阐述甚详,具有不少创见,对“麻疹合并

12、肺炎”症状病机他形容为“胸高气促肺家炎”,符合临床实际。,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书3卷、活幼口议20卷。,曾氏学术建树,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对多种儿科疾病证候分类治法作了详尽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关于痫证,他首先肯定了痫证的怪叫声是痰,其“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性的提法,很有科学价值。 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

13、卷,他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以麻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详。,明代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20卷,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除小儿内科病外,论及小儿外、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70多种,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提出乳下婴儿有疾可疗其母的观点。指出“大抵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尤必兼治其母为善。”,明代儿科世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

14、疹13卷等。,万氏学术建树,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他在朱丹溪提倡养阴的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在治疗痘疹方面,主张“温补凉泻,各附所宜”。 如牛黄清心丸即为惊风良方。在处方用药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慎勿犯胃气”。他的处方用药精练而切合病情。并将推拿疗法用于儿科。,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已见,内容广博,可谓明代集幼科之大成的学术著

15、作。该书辨析透彻,条理清晰,博而不杂,详略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小儿则”等儿科8卷。学术上多承钱乙、陈文中、薛氏父子之论,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用药注重甘温扶阳。并对小儿保育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如指出人“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培养之得失,故饮食宜调,寒温宜适,药饵尤其慎耳”。,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411证的方药,颇有临床效应,具有参考价值。,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

16、、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由清代朝廷组织编写,是书广泛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证治经验,加以分析归纳编纂,立论精当,条理分明,为了便于记忆,均以歌括列前,注解立后,颇受初学者与临床医生的欢迎,内容丰富,方法多效,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清雍正年间陈梦雷编辑医部全录儿科上、下两册,共100卷,收录历代儿科医学文献120余种,内容宏富。,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了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紫癜、惊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

17、用。,清代儿科名家陈复正,字飞霞,于1750年著幼幼集成6卷。对于儿科诊法以及内治诸法叙述皆详。他对指纹诊法颇有见地,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其“风轻、气重、命危”,现概括为“三关测轻重”,至今为临床所采用。他漫游四方,搜集了不少单方验方和外治法。切合临床实用。,明清痘疹防治,痘疹专书:仅13681840年400多年间的儿科专著,在查考的约200余种、600余卷中,痘疹专书即占了120余种、320余卷。,人痘接种法 : 种痘四法:取痘粒之浆而种之者。服痘儿之衣而种之者;以痘痂屑干吹入鼻中种之,谓之旱苗者;以痘痂屑,湿纳入鼻孔种之,谓之水苗。然即四者而较之,水

18、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 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各国,较英国琴纳氏发明牛痘接种(1796年)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六气为病、三焦分证、治病求本等观点。论述精当,方药切用,对儿科外感、内伤疾病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清代随

19、着温病学说的兴起,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大家完整地创立了温病学体系,运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治疗温热疾病,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近代对许多急性传染病如小儿暑温的治疗,就是依据温病学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而取得显著成效的。,清朝后期,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除传统中医内容外,引入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等的变化。,民国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如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重变证患儿,由此而闻名遐迩,至今被广泛学习应用。,四、中医

20、儿科学的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 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 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 1983年9月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了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 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这一时期,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各种类型题库,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挖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学术著作。,张奇文主编的儿科医籍辑要丛书1套6册,全面整理了历代中医著作,选辑其中对现代儿科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作了归类点注。 江育

21、仁、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是一部紧密结合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进展,介绍了中医儿科学科研方法,适用于中医儿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和继续教育。,小结,中医儿科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形成期(宋朝)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考题,1、诸病源候论中有哪些关于儿科的学术成就? 2、小儿药证直诀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3、保婴撮要对儿科有哪些贡献?,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学习要点】 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的有关文献论述。 2、熟悉每

22、个年龄分期的特点。 3、掌握各个年龄分期的定义。,灵枢卫气失常:“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是关于小儿年龄分期的最早论述。,小儿年龄分期划分比较详细的是寿世保元,其中提出“夫小儿半周两岁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矣。”,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而生存,组织与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二、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为新生儿期。,小儿开始独立生活,是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较大。小儿

23、的发病率高。常有产伤、感染、窒息、出血、溶血及先天畸形等疾病发生。,三、婴儿期,从出生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营养特别高,但因其消化和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故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半岁以后,来自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四、幼儿期,1周岁到满3周岁为幼儿期。,小儿生长发育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故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增强,但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差,应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断乳和添加其它食物须在幼儿早期完成,故要注意防止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五、学龄前期,3周岁以后(

24、第4年)到6-7岁为学龄前期。,此期生长速度减慢,但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求知欲旺,模仿性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此期儿童易患肾炎、风湿热等疾病。,六、学龄期,从6-7岁到12-14岁称为学龄期。,此期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发病率较前有所降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和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七、青春期,女孩从11-12周岁到17-18周岁,男孩从13-14周岁到18-20周岁称青春期。,此期为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不仅体重、身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且第二性征逐渐明显。 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相对低于其他年龄组,而心理行为和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则较常见。,谢 谢!,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