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兴初中 初二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范启明 日期 2017 年 11月 5日课题 阳关雪 课时 1-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散文阅读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文化散文,还是初次接触,阅读有较大的难度。文化散文中的历史文化对于学生是陌生的,作者的感情是陌生的,余秋雨散文语言特点等,学生可能会受语言积累匮乏的影响而阅读不畅,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教材分析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散文,更应该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在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不朽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民族以及社会人
2、生的思考,对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2.学会借助原文,把握散文中的作者情感。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2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复备内容预习:1.课前印发阅读余秋雨与文化苦旅。一、导入1、阳关介绍:阳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代通往西北边疆的要道,因其地处玉门关的南面而得名。这里是传统时期历代王朝的北方边塞要冲,极苦寒,多兵戈。所以,我们可将其称为古战场。2、王维渭城曲二、理解文章标题1.通读课文,说说题目“阳关雪”中, “阳关” 、 “雪”哪一个是文章写作主体。明确:作者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
3、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二、旅在阳关1、小组交流:找出文章中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这些景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沙漠:第 2 段;古战场:第 6 段;阳关:第 9 段。三、苦在阳关全班交流学生作答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复备内容1、作者余秋雨见到沙漠、古战场、阳关时,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怎样的苦?(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 ,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四、文化阳关作者笔
4、下的唐人风范是怎样的?你觉得作者辛辛苦苦来阳关寻的是什么?明确:放达、豪迈、健美、平静、自信唐人风范就是指第 11 段中所描述的。余秋雨通过对故址阳关的寻访,表达对“自信、豪迈”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对唐人风范的失落的惋惜,对这种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企盼。屏显: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5、。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阳关雪第 15-16 段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
6、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小组交流,学会概括小组合作学习,分别以沙漠、古战场、阳关为切入口,小组交流。朗诵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复备内容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小结:宋代禅宗大师清原行思,他对参禅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他认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也可以按照这样的三重境界来理解。五、推荐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 阳关雪原文王维渭城曲 、 使至塞上高适燕歌行 、 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 出塞交流借助原文,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