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无 理 数教 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第 15 册 北京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它的本质特征-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2. 会用整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 3. 知道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身经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体会无理数引入的必要性,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系扩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情感与态度:在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探索中,创造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它的本质特征-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教学难点】:无限
2、不循环的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的区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在探索无理数概念过程中,我以引导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以无理数的历史故事为主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教学环节】一、探究生活中是否存在无理数; 二、探究 是什么数; 2三、探究 用小数表示时位数的无限性; 四、探究是否存在其它的无理数;五、探究数轴上与无理数对应点的存在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计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 (一) 、探究生活中是否存在无理数 学生听老师讲 结合数学史上2创设情景复习引入1、以希帕图斯发现无理数的历史故事为主线:教师:早在两千年前的
3、毕达格拉斯学派,有一个年轻的门徒叫希帕图斯,他发现如果 ,2x那么 的值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而毕达格x拉斯学派是一种有宗教信仰的保守派,希帕图斯的行为颠覆了他们对数的认识,竟然秘密杀害了希帕图斯,后人为了纪念希帕图斯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将他发现的数命名为无理数。我们是不是应该详细了解一下无理数的知识,并好好珍惜今天的学习时光呢?2、教师:让我们假想时光倒流了两千年,来看看希帕图斯是如何发现无理数的。一个边长为 2cm 的正方形纸片,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折纸。问题:阴影部分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多少?教师小结:阴影正方形的边长恰好是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所以边长为 1 个单位长度的
4、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 。 2故事,并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 1:阴影部分的正方形面积是 2,应为它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 2:根据前面学的算术平方根的知识可知:边长为 2关于无理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研究的问题,点明课题。引导学生了解 的几何2意义。二、探索新知(二)探究 是什么数过程: 21、教师:那么到底 这个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哪?我们来探究一下: 教师利用电脑计算器演示,计算器显示 1.414213562. 2学生看教师演示并思考。 借助计算器引导学生思考 的近似2值是如何求150.exe5教师提问:这是个近似值哪还是准确值哪?2、教师:如果大家认为无法回答,那我们先把 1.
5、414213562 记在黑板上,再用计算器算算这个数的平方得多少?教师算出: 1.9999999999 241356.教师提问:计算器怎么没算出得 2 呢?3、教师:那希帕图斯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如何算出近似值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介绍估数法: 42,)(,12 是一个比 1 大但比 2 小的数。只要算出2在 1 和 2 之间哪个小数平方后最接近 2,那就是 的近似值了。1 和 2 之间的小数 平方后结果14 196141 198811414 199939614142 199996164141421 1999989924教师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估数的意义,并用螺旋图展示 的近似值:2学
6、生 3:我觉得1.4142135622不是 的全部2数据,因为计算器位数有限,只能显示 11 位。学生跟着老师心算。学生被这个螺旋图深深震撼出来的。采用试数逐渐逼近的方法,让学生体会 无限2不循环的特点。624、教师推理: 因为 1.414213562221.9999999992,可设 =1.4142135622+r,0r1, 2两边平方,得21.4142135622 2+21.414213562rr 2,21.4142135622 2+21.414213562r将 r 看成未知数,求出 r=3.73095 10所以 =1.41421356223730955、想一想:以 为代表的无理数是什么数
7、呢?2引出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解读无理数概念揭示的特点: 首先是小数; 其次是无限小数; 最后是不循环的无限小数。教师分层次解释无理数的特点,对学生理解很有好处。了,对无理数产生极大兴趣。推理过程随学生的理解能力讲解,若学生程度差也可以不讲,以免分散精力.在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下,难以用精确的、逻辑的方法求得的,所以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这儿。分层记忆概念,可降低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7三、区分概念(三)探究是否存在其它的无理数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再举出一些无理数的例子吗?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其实无理数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一:与 有关的数;比如:, ,+121
8、类型二:带根号且开方开不尽的数; 比如:, ,3,类型三:人造的数。比如:0.1010010001(每隔两个 1 多一个0)注意: 是分数形式但不是分数。2(四) 、探究数轴上无理数对应点的存在性。1、画出无理数: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吗?教师: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的点吗? 2教师演示画图:利用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画出 。210教师:如果把数轴想象成一支铅笔,那么在只学生 4:小学讲过圆周率,它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过教师的比喻,学生对有分类便于记忆。比如类型一的反例是:误认为 是分数;2类型二的反例是:误认为 是无理4数用数轴体会具有与 类2似
9、性质或特点的数有无数个,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8会画有理数时,这支铅笔是坑坑洼洼又漏洞的粗糙状态,而加入无理数后,这支铅笔才光滑完整。2、对比无理数和有理数的不同:问题 1:我们小学学过的数,比如: 71,356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什么特点?注意: 看起来除不尽,但到了小数点后第六7位又开始出现循环了。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教师下结论: 有理数都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问题 2:那什么样的小数可以化成分数?比如:0.25,6.0学生不会将 化为分数教师: 1.移项:6.06合并: )(.化系数为 1: 329教师提问:为什么 以扩大 10 倍的方式化为6.0分数呢?在学生不会的前提下,教师
10、可以点拨:因为有 1 位循环节,所以扩大 10 倍,同理如果6.0有 2 位循环节,就应扩大 100 倍,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扩大相应的倍数,无法转化为分数。理数、无理数与数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 5: 742851.03.6.0学生 6:4125.0让学生了解有限小数(循环节为 0)和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69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有理数只能和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等同.综合而言:我们学过的数就可分为两类,即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循环节为 0)和无限循环小数可视为无限循环小数3、教师:从我们这一系列的探究
11、活动中,大家能否体会到当年希帕图斯追求真知的不易,我们现在学到的许多知识都凝聚着先辈的辛勤工作,今后可得看我们的了。学生可从中体会到数系的扩充,增强自豪感。首尾呼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四、课堂落实例 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3.14, ,1.732,0.03,18, , 313, ,0.484848 , 3862520.3131131113(两个 3 之间依次多一个 1)注意小结:易错点是 ,教师要强调分数还1是有理数。可顺便复习一下分数和整数统称有理数的概念。例 2 .判断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对的用 “” ,错的记“”表示,并举例说明理由:(1)无理数都是开方开不尽的
12、数( )(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3)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 学生回答学生 7:,反例:,反例:让学生能结合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会辨析概念。7(4)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 (5)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 (6)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 )注意:无限小数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如 和无13限不循环小数如 。 136.0,反例:,反例: 4,反例: 6.0六、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1. 无理数的本质特征是无限不循环;2探索 的过程;3. 数形结合的思想.回想一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七、课后作业作 业: P48/练习 1、2、3.【板书设计】无
13、理数定义: 类型:多媒体辅助反思:专家意见无理数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一般的概念课教学总让学生感到有些枯燥,但概念又揭示了知识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新教材在处理方式上更侧重于探索 的过程,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结合数学史上关于无理数的故事,2自然合理的提出问题:如何求出 中的 ?这是一个学生很困惑、很感兴趣且极)0(2x具挑战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时:我结合计算器演示、无限逼近法以及逻辑推理法,让学生充7分体会到无理数的本质特点;另外我从有限小数(循环节为 0)和无限循环小数可视为无限循环小数,称为有理数,把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的角度,将我们学过的数可分为两类,即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样的设计从大处着眼(数集的扩充),小处着手(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突出的是思维主线,强调的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必然,展示的是数学思性思维的强大力量,既自然合谐,又层层递进,即使有些问题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但它己远远超出了知识教学的范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研究探索问题的策略,是很好的理性创新和探索的典范。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尽力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历史故事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精神对学习重要性,在获得新知的基础上也获得成功的喜悦,力求达到激发兴趣与落实基础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