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53.36KB ,
资源ID:1032789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103278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论语原文及翻译.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论语原文及翻译.doc

1、论语 全文注视【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 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 ,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 “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

2、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 “习” ,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 yu,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 “同门曰朋” ,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音 y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

3、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 “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

4、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 年第 6 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 “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

5、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的深入了解。【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 13 岁,是说小 33 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到称字,只有曾参合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孝悌: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

6、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少的意思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至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弟作为仁指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

7、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认识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吧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立即诶控制仪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8、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一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真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的道德要求。孝悌鱼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倒是有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 ,汉代解释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

9、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注释】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和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人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说

10、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直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论语 全文注视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原文】1.4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 505 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检查、查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时三次检查;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

11、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指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

12、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言行,是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为他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中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 “尽己谓之忠”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

13、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 ,这即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原文】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解】 道:一本作“导” ,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 she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 3 人,车下步卒 72 人,后勤人员 25 人,共计 100 人。千乘之国,指拥有 1000 辆战车的国家,

14、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 ,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的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无农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

15、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 ,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白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 “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

16、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原文】1.6 子曰:“弟子入这孝,出则弟,谨而言,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役使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使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

17、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汎: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区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学知识。 ”【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弟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指致力于孝弟、谨言、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

18、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本书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知识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层,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原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是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 44 岁,生于公元前 507 年,欧诺个字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19、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役使改变的意思,词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以为“献纳” 、 “尽力” 。这是说吧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论语 全文注视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上一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

20、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 、 “忠” 、 “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原文】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重:庄重、自持。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无:通毋, “不要”的意思。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

21、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 “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跟符合孔子的原意。 过:过错、过失。 惮:da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的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

22、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就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 ,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的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

23、而是吧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祖先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原文】1.10 子禽 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24、,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字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 31 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 520 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剧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渠道这一称谓。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 。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是。 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 ,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邦:是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

25、是”的意思。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其诸:语气词,有“大概” “或者”的意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是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 ,在人格

26、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权利上让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为就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功名;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请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与团结、亲善、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原文】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

27、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行:xing 指行为举止等。 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次,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因为它无权独立行动) ,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进到孝了。 ”【评析】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

28、康,更聪明高尚,跟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 三年无改于父之论语 全文注视道可谓孝矣, 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异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不是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景,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

29、的必然。【原文】1.12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礼:在春秋时代, “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即指“周礼” ,礼节、仪式,也只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调和、和谐、协调。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和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截至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和是儒

30、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到:“喜怒哀乐指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疏证写到:“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指发一事也。和今而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里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能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职级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器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惟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

31、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只是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有感到,孔子即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原文】1.13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解】 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 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远:yun ,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因:依靠、凭

32、借。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下不妥之处。 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 (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知道尊敬了。 ”【评析】孔子的弟子有子这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 “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作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是不“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是绝不能做,做了就是不“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原文】1.14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儿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靠近、看齐

33、。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的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原文】1.15 子贡曰: “贫而无谄,福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其斯

34、指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谗:chn,意为巴结、奉承。 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 ,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 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蹉,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 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

35、礼指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够做到各按其位,便可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话中科院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原文】1.16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

36、:忧虑、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论语 全文注视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 “学而优则仕, ”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别人了解自己。为政【本篇引语】为政篇包括 24 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 ”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原文】

37、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词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 北辰:北极星。 所:处所,位置。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的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教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原文】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38、:思无邪 。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说,此书是有 305 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做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 ,一解为“直” ,后者较为妥。【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 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

39、“引导” ;二位“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 ;二位“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是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是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的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

40、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行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原文】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 。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只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距,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

4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仁德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合适的。【原文】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42、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 “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要违背。 樊迟:姓樊名须,子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 46 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御:驾驭马车。 孟孙:指孟懿子。【译文】孟懿子问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事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

43、,祭祀他们。”【评析】孔子及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当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是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理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原文】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指忧。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论语 全文注视【评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为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

44、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疾病而担忧,其他反面不必过的的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原文】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 45 岁。 养:音 yng。【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做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评析】

45、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原文】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服劳:服,从事、负担。服劳即服侍。 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馔:音 zhun,以为饮食、吃喝。【译文】子夏问什么事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 ,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评析】本篇的第

46、5、6、7 、8 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的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原文】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 521,比孔子小 30 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

47、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 ,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原文】2.10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注释】所以:所做的事情。所由:所走过的道路。所安:所安的心境。廋:音 su,隐藏、隐匿。【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 ,应看他的言行的动机,观察头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的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评析】

48、本章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的了的。【原文】2.11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译文】孔子说:“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温故而知新”是控制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习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原文】2.12 子曰: “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具。【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 ”【评析】君子食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指处。【原文】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