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OCUS: ECOLOGICAL COMMUNITY生 态 社 区城市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策略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ies周传斌 戴欣 王如松ZHOU Chuan-bin DAI Xin WANG Ru-song文章编号 :1009-6000(2010)12-0011-05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NO. 2007BAC28B04);万通公益基金项目(VF09017)。作者简介 :周传斌,中
2、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戴欣,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如松,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摘要:生态社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单元,其核心内容是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等要素的有机融合。采取文献分析、公众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城市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该指标体系为引导,提出从规划、设计、建造到建成后的管理、运营、维护各阶段的生态社区建设策略。关键词: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策略Abstract: Sustainable
3、community is the basic cell of developing eco-city. The key point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is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emphasizes the organic integrating of households, buildings, facilities, natur
4、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public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s consultation were applied to establish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which covers the phases of plan, design, constru
5、ction, managem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guidance of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Key words: sustainable community;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strategy社区是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细胞”单元,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也和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 21世纪议程提出“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合理,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1
6、2。生态社区建设不仅包括绿化、美化和改善居住条件等内容,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 生态社区的理论基础社区(community)最早于1871年由英国学者 HS梅因提出。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 F滕尼斯在他的著作社会与社区中,第一次从社会学范畴阐述了社区的概念,认为社区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3。20112010.12 现代城市研究FOCUS: ECOLOGICAL COMMUNITY生 态 社 区世纪 20 年代巴洛斯和波尔克等人提出“人类生态学”,把生态学思想运用于人类聚落研究,是生态社区思想的雏形4。德国建筑师格鲁夫于1985 年最早提出了“绿色社区(green community)
7、”,1987年出版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随后“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y)的概念逐步被学者接受。可持续社区强调现在和未来、生活和工作、安全性和包容性、生活品质和环境保护等统筹协调,规划合理,建设和运营良好,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机遇和优质的服务12。我国学者于1990 年代末提出并逐步认可了生态社区的概念,生态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生态关系的整合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城市社区中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等要素的有机融合,注重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设计者、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和居委会等多主
8、体的参与和协调57。生态学、环境科学、建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对生态社区的理解各有侧重,因此生态社区相关的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侧重居住建筑的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环保部门制定的绿色社区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侧重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 LEED 分级评估体系、英国建筑研究所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REEAM 以及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均是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但更关注建筑在其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技术导则8 10。2 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对于城市已建成社区的
9、生态建设,其动态发展和公众参与非常重要,在评价指标设定初期就应予以重视。采取文献分析、公众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首先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了包括自然环境、交通、居住条件、能源利用等 18 类 69 项指标的生态社区评价指标集;然后访问了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医卫健康等多学科的12名专家,研究各领域专家对指标集中各项表1 城市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 单 位自然环境 空 气 1 空气质量状况 评分水和湿地 2 湿地面积比例 %绿 地 3 绿地景观水平 评分建筑 住房条件 4 人均居住面积 m2/人5 建筑密度 %室内环境 6 声
10、环境质量状况 评分7 采光系数 评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能 源 8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9 人均能源消耗 Kg标准煤/人水 资 源 10 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状况 评分11 人均水资源消耗 L/人日12 再生水利用率 %生活垃圾 13 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 %健康设施 14 社区配套健康设施水平 评分交 通 15 居住地点至工作单位的平均交通时长 min16 社区内部交通状况 评分居民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 17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参与率 %宠物饲养 18 居民文明饲养宠物的状况 评分消 费 19 环保购物袋使用率 %出 行 20 绿色出行比例 %管理服务 社区安全 21 社区安全状况 评分居民满意 22
11、 生态社区建设满意度 评分23 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评分动态发展 24 总得分提高率 %25 关键指标得分提高率 %12 现代城市研究 2010.12FOCUS: ECOLOGICAL COMMUNITY生 态 社 区指标的重要程度的评判;采取网络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融入公众参与,分析居民关注的评价指标和重视的生态建设内容。综合分析和筛选指标,得出表1所示的城市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筛选的公众问卷取自北京市城市普通楼房社区,居民关注的重点指标同其他城市及其他类型社区(近郊棚户社区、别墅社区、极高密度社区等)可能有所区别。表1各项指标的说明:(1) 空气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
12、95-1996)规定的 PM10、SO2、NOx等空气污染物的达标率、社区内部恶臭源影响、周边1km 内工业废气排放源影响的综合评分。(2) 湿地面积比例:社区用地范围内水和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3) 绿地景观水平:居住区绿地率、本土化物种比例、植被种类丰富度、色彩丰富度、是否采用垂直绿化或屋顶绿化措施等 5 项内容的综合评分。(4) 人均居住面积:居住人口平均的可使用住房面积。(5) 建筑密度:社区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6) 声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 I 类功能区要求,设定昼夜声环境质量等级进行评分。(7)
13、采光系数:根据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规定的居住建筑采光系数要求,设定采光系数等级进行评分。(8)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社区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使用量占社区居民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均折合成标准煤计算。(9) 人均能源消耗:居住人口平均的能源消耗量(以标准煤计)。(10) 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状况:根据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 18870-2002)中对节水型设备的规定,对水表设置、管网阀门泄漏、节水型便器和节水龙头普及状况等 4 项内容的综合评分。(11) 人均水资源消耗:居住人口平均的社区新鲜水资源消耗量。(12) 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水重复利用量占
14、总生活污水产生量的比例,再生水是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的非饮用水。(13) 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 102-2004)中的定义,已回收的可回收物的质量占生活垃圾排放总质量的比例。(14) 社区配套健康设施水平:根据各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或规定,对医疗卫生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场所、敬老养老院、绿色食品配送等 5 项内容的综合评分。(15) 居住地点至工作单位的平均交通时长: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到工作单位的平均耗时。(16) 社区内部交通状况: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对停车位保有率、停
15、车服务、乱停乱放状况、停车场透水性铺装和绿化遮阳设施、社区内车辆和行人道路分离、消防通道畅通等 6 项内容的综合评分。(17)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参与率: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 102-2004)中的定义,居民参加垃圾分类的人数占社区总居住人口数的比例。(18) 居民文明饲养宠物的状况:居民对社区文明饲养宠物的满意程度。(19) 环保购物袋使用率:经常使用环保购物袋的居民人数占社区总居住人口数的比例。(20) 绿色出行比例:经常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拼车等方式出行的人数占社区总居住人口数的比例。(21) 社区安全状况:社区封闭式管理、治安巡逻队伍、刑事案件发案率、治
16、安工作制度、居民关注及参与安保、治安满意率、社区民警工作满意率等7 项内容的综合评分。(22) 生态社区建设满意度:居民对居住条件、社区绿化、垃圾清运、物业管理、精神文化生活等 5 项内容的综合评分。(23) 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居民对本社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参与的心理感觉和行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24) 总得分提高率:以月、季或年为时间单位,计算生态社区评价总得分的提高率,以反映社区生态建设的动态发展水平。(25) 关键指标得分提高率:关键指标是指在初次评价中得分靠后的“短板”指标,而且这些指标通过技术应用、管理、服务、公共宣传和居民参与等手段可提高改善。以月、季或年为时间单位,计算
17、关键指标得分的提高率,以反映社区生态建设薄弱环节改善的力度。3 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生态社区建设涉及规划、设计、建造阶段和建成后的管理、运营、维护阶段,包括技术应用、管理服务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以指标体系132010.12 现代城市研究FOCUS: ECOLOGICAL COMMUNITY生 态 社 区为引导研究生态社区建设的总体策略,落实生态社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包括规划设计者、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居民和物业管理部门等,如表2 所示。社区规划初期的选址决定其自然环境和外部交通的禀赋。受社区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空气质量、滨水条件、声环境水平以及社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外部公共交通网络基础等均是社
18、区选址阶段需要考虑的方面。水体、湿地和绿地是社区自然环境营造的重要内容。水景和湿地设计相结合,湿地应兼具景观和生态排水的功能。绿地除了保证一定覆盖率的同时尽量保留区域内的原生植物,70%以上的植物尽量选用乡土物种,对植物乔灌草搭配和不同季节的植物色彩进行优化设计。绿地的设计也应考虑其生态服务功能,沿街绿化带可种植高大乔木隔尘、降噪,广场绿地可采用下沉式设计截留面源污染,采用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强化建筑的隔热和碳汇功能,增加社区的绿色空间。建筑设计和建造是生态社区的基础工程。人均居住面积和建筑密度应有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应倡导 610层互动型居住小区,应注重街道及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以体现其土地集
19、约利用以及适度建筑密度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建筑体内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通风、采光、墙面、窗体保温的被动式设计,不仅提高居民的室内生活质量,也可削减 30% 左右的生活能耗。社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可融入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中,如太阳能发电板可同建筑墙面和公共设施集成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可同建筑屋顶集成设计。社区污水、灰水和雨水源分离,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布置再生水净化和存储设施。节水器具方面,选用防渗漏的管材和阀门,采用国家推荐的节水型便器,选用延时关闭或光电感应式水龙头。社区内应有方便居民回收废品资源的站点和居民间易物的场所,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安装厨余垃圾生化处理设备
20、,并配套管理维护的人员。医疗卫生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场所、敬老养老院、绿色食品配送等跟居民健康紧密相关的设施应逐步配套。社区至重要公交站点的摆渡车也可纳入物业管理以方便居民出行。表2 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评价指标 建设主体规划设计者 开发商 政府部门 社区居民 物业管理1 空气质量状况 2 湿地面积比例 3 绿地景观水平 4 人均居住面积 5 建筑密度 6 声环境质量状况 7 采光系数 8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9 人均能源消耗 10 节水器具和设备使用状况 11 人均水资源消耗 12 再生水利用率 13 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率 14 社区配套健康设施水平 15 居住地点至工作单位的平均交通
21、时长 16 社区内部交通状况 17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参与率 18 居民文明饲养宠物的状况 19 环保购物袋使用率 20 绿色出行比例 21 社区安全状况 22 生态社区建设满意度 23 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14 现代城市研究 2010.12FOCUS: ECOLOGICAL COMMUNITY生 态 社 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和社区管理服务的提升是社区生态建设成败的关键。居民行为习惯对资源和环境消耗的影响较大,例如夏季空调控制温度升高 1可降低能耗10% 左右,居民是否参与垃圾分类是社区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瓶颈环节。政府部门和物业管理部门应加大公众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居民养成节水、节能、垃圾分类、绿色出
22、行、可持续消费、人和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活行为习惯。物业管理公司或社区委员会营造的“生态共建”的文化氛围可增加居民的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4 结论与思考生态社区建设是技术、管理、公众参与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社区差异较大,因此从评价体系上看,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权重和标准值来衡量社区的生态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作为社区生态建设的引导,其关键是落实建设主体,并从技术、工程、管理、工程参与等多渠道寻找优化和改善的途径。评价指标体系中应着重考虑社区的生态建设的动态发展,特别是社区生态建设“短板”的提高程度;同时,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设计上应更强调科学的方法和居民的选择相结合,体现居民的
23、真实需求和期望。社区的生态建设应该贯穿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运营、维护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已发布了绿色建筑和健康住宅标准、规范体系,为社区开发阶段的生态建设提供指导依据,然而面向已建社区的生态建设缺乏有效引导。社区的生态建设融入管理、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虽然外部环境禀赋较难通过社区层面的努力来改善,但已建社区可以通过适用技术的应用、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居民行为的改变来实现社区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政府的政策激励、居民的自愿需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区生态建设获得持续动力的关键。参考文献:1 滕颖,李新.城市型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3):
24、185-188.2 McDonald S, Malys N, and Maliene V. Urban regeneration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J. Technolog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 2009, 15(1): 49-58.3 Teng Y, Li X.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urban eco- communities J. Env
25、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07, 32(3): 185-188.4 Mcharg I L.设计结合自然 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 杨芸,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5):18-23.6 颜京松,王如松.生态住宅和生态住区(I): 背景、概念和要求 J. 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1-4.7 高吉喜,田美荣 . 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 J.中国发展,2007,7(4):6-10.8 李 江 南. 对 美 国 绿 色 建 筑 认 证 标准 LEED 的 认 识 与 剖 析 J. 建 筑 节能,2009,37(215):60-63.9 徐 子 苹 , 刘 少 渝 . 英 国 建 筑 研 究所 环 境 评 估 法 BREEAM 引 介 J. 新 建筑,2002,(4):55-58.10 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52010.12 现代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