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城市有大有小,这就是城市的规模差异。反映城市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的多少,二是空间地域的范围。 城市的规模主要受其所在区域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而自然和经济环境都遵循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因此城市规模分布也有其规律性。,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度,1、也称为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是马克杰弗逊(M. Jefferson)在1939年提出的一种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他认为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即一个国家的第一大城市,即首位城市(Primate City),一般要比该国的第二大城市在规模上大得多,从而使得
2、首位城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精华,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和影响。2、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称为城市首位度,上述规律就被称为城市首位度规律。,杰斐逊分析了51 个国家(其中6 个国家为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列出了每个国家前三位城市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发现其中有28 个国家的最大城市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两倍以上。有18 个国家大于第二位城市三倍以上。杰斐逊认为这种现象已经构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并把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杰斐逊解
3、释道,一个国家在它的城市发展早期,无论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都有着一种强大的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力量的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为首都。,3、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4城市指数和11 城市指数。,城市首位度 2 :表明结构正常2:结构失衡、过度集中 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是10.2,秘鲁是10.1,都是过
4、度城市化的结果。,4、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大约1 十一城市指数;S11=P1/(P2+P3+P4+P11)=大约1。 P1、P2、P3、P4、P11:指按照人口数自大而小排列的第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4 城市指数和11 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显然,4 城市指数和11 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市更能全面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二 城市金字塔,1、所谓城市金字塔,是对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形象表述:一般规律是城市规模由小
5、到大,其数量逐渐减少,即规模等级越大的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小的城市数量越多,这种变动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一个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2、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 值)来表示。3、中国实例,三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1、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就叫作位序规模律(Rank-Size Rule)。这一规律最早是在1913年由奥尔巴克(F. Auerbach)提出的。他在研究5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人口
6、资料时发现了以下规律:PiRiK 式中Pi是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2、1925年,罗特卡(A. J. Lotka)在研究1920年的美国100个最大城市的情况时,发现它们符合:PiRi0.935000000,他给出了一个比奥尔巴克的约束性方程能更好地拟合美国1920 年的100个最大城市的模式。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3、1936 年在辛格(H.W. Singer)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相当于,4、1949 年捷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7、式中Pr 是第R 位城市的人口;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R 是Pr 城市的位序。,这样,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假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则城市规模分布曲线就明显偏离位序-规模法则,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下缺少中间等级的城市。,一 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图74),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贝里(B.J.L. Berry) 1960 年曾经选择38 个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与位序-规模分析所不同的是横坐标为对数尺度的城市规模等级,纵坐标是正态概率尺度,表示某规模等级城市占2 万人以上城市数的累计百分比。最后把各国分等级的城市规模分布连成线。接近于直线的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已有人证明,对数正态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实质上是同一类型的规模分布;成明显折线的,说明有规模等级的缺失,为首位分布。 贝里在分析中发现,38 个国家中有13 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有15 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其余10 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