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一名智慧的幼儿教师,工作中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和孩子说话的艺术他山之石的启示,工作中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小细节大智慧,故事一:,我也想有个抽屉,琪琪这几天很不开心,一改往常那种对我的亲热态度。来园时粘粘糊糊,活动时与我若即若离,令我大惑不解?与其外婆的交谈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刚开学这几天,孩子们都有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抽屉,而琪琪那天没有来园,抽屉已经分配完毕,老师就请还没有抽屉的小朋友先把自己的玩具暂时放在筐里面,引起了琪琪的误解。外婆说:“D老师,他就是小气,你别理他,没什么的!”。,大家谈一谈,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做呢?,外婆善解人意的话非但没有让我释怀,反而引起了我的沉思,第二天
2、的午餐后,我特地把琪琪拉在身边,对着其他孩子大声说:“你们知道琪琪这两天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哪里吗?“面对孩子们诧异的神情,我示意琪琪把玩具筐给大家看,并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琪琪发现班里的抽屉不够用了,就主动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到了其他的地方,把小抽屉让给了更需要的小朋友”。此时我突然发现,在其他孩子敬重目光注视下的琪琪,脸上泛起了一道红光。,从那天开始,我发现班里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孩子主动把自己的小抽屉让给了琪琪;有的带来了存放物体的布艺袋;有的提议,我们来做一个抽屉橱吧!这可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说干就干。我先利用废弃的纸箱做了橱的框架,还特意将颜色和我们的抽屉橱对应起来。,然后又在里面放了五颜
3、六色的玩具筐,就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抽屉。小朋友看见新的抽屉橱,真是又惊又喜,大家争先恐后地想要这个“新抽屉”。我为琪琪在玩具筐上贴上属于他的小标签,他那天真的小脸上又挂满了笑容!,把握价值,价值一:事件很平常,但处理时往往流于简单诸如此类的小事,在每个班级中都是经常发生的,也是部分教师在处理上往往流于简单的。而D老师的处理是有专业思考的,无论从内容的丰富和生动上,还是从具体的操作方法上,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效仿,这对一线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是有帮助的。 价值二:解读和阐释,分享和引发更多教育策略D老师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采用的策略,可以让更多的老师通过对事件的透视,明确教师的
4、责任所在,知道教师的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合适的,使更多老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别人交流和分享。,这位园长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这个案例,让每个教师研读这篇案例并谈谈自己对此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老师们的跟帖(节选): Y(新老师):“我班的抽屉也不够,我的做法就是让孩子轮流放,孩子虽然表面同意,但很勉强。我只好不断表扬,到后来这个策略也失效了,我只能去买一个三层抽屉,看了D老师的好办法,我以后会学着做”。 W(骨干教师):“如果我来处理这事的话,我会在幼儿中发起一个“做抽屉”的活动,让孩子自己收集材料,自己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活动的内容,而且对孩子认知、操作、表达、态度等方面的推进作用更大” ,把
5、握时机进行梳理,策略一:化消极为积极。 策略二:处理事件要分析、把握儿童 的年龄特点。年龄不同策略 也应不同。 策略三:关注个体,面向全体。,故事二:,一个青年教师的案例 关于晨锻,大家支招,更加关注孩子 注重观察发现 强化环境意识 思考有效策略 链接其他活动 抓准教育节点,我们要做的, 和孩子说话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会和孩子说话,不仅是我们的独家艺术,也是我们的必修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才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一起来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老师们一定有这样的同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了,他们的经
6、验更丰富了,同时他们出现的问题也更多了。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更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把孩子当成自己必须读懂的一本书。而要读懂这每一本独特的书,我们首先要学会与孩子说话,要学会选择恰当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也许老师们会想:说说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的确是这样,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坐在一只小船里渡河。他问船夫,“你了解哲学吗?”“我不了解。”船夫回答道。“那么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哲学家说到。“你懂文学吗?”他又一次问道。“不懂。”船夫回答道。“那么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生命。”哲学家感叹道。正在这时,小船撞到了一块大石头,并且开始下沉。“你会游泳吗?”船夫问
7、道。“不会。”哲学家回答道。“那么,你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船夫说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严峻的现实问题出现时,哲学家们总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对一个正坐在沉船上的人来说,理论是无足轻重的,他面临的是要么会游泳,要么被淹死。,分享话题:以接纳的态度对待负面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给了我们很多练习倾听的机会,他们大部分遇到事情都愿意向老师倾诉。一般来说,当孩子心情愉悦地和老师交流生活中的琐事时,老师们很容易理解和接纳。然而,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老师们是怎么做的呢? 例如,当孩子害怕打针时,我们会说 “有什么好怕的?一点儿也不疼!” 当孩子输了比赛哭泣时,我们会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要输得起!”
8、 老师们常用的方式是忽略、否定或说教。,试想,当我们难过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是什么?那些建议和大道理会让我们感觉更差,过分的同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太可怜,不停地提问还会让我们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们的是说我们的感受毫无道理。如果有人真正愿意倾听,理解我们内心的伤痛,并给予机会让我们说出自己的困扰,我们会感觉没那么郁闷,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同样,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是适用的。要知道,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而且,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尽管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但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也就是说,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我们也要学着理解
9、和接纳。,那么如何做到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呢?我们通过下面三个案例来寻找有效的方法。 1.头箍断了 2.卧室风波 3.秋游插曲,案例一:头箍断了,户外活动中,悦悦哭着跑来告诉我:“扬扬把我的头箍弄断了!” 看着她眼泪汪汪的样子,我并不急着询问前因后果,而是表示出接纳的态度。 “多漂亮的头箍呀!真可惜!” “这是妈妈给我新买的!” “噢”我认真地倾听着。 “我不能再要妈妈买了,家里的钱买房子全都用完了!” “是这样啊你真懂事,这么伤心还想到妈妈的困难” “不过没关系,等爸爸过几天赚了钱,就可以给我再买一个新的了!” 说着,悦悦停止了哭泣,转身又去玩滑滑梯了。,案例二:卧室风波,静悄悄的卧室里,突然
10、响起了一阵哭声。老师走到佳佳的床边, 亲切地询问原因。佳佳告诉老师:“我的手很疼!”老师安慰他:“没什么,睡一觉就会好的。”想不到佳佳哭得更厉害了。老师仍然耐心地对他说:“在卧室里哭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应该学会忍一忍噢!” 哭声轻了下来,可是那孩子仍然委屈地抽泣着,怎么也停不下来 面对这一状况,我想试一试用接纳的方式是否有效,于是走过来看了看孩子的手,并与他对话: “你的手指甲剪得太短了,对吗?” 他使劲地点点头,抽泣的声音明显地轻了下来。 “哦!我也有过这种情况,的确很疼。” “是奶奶早上给我剪的。” “这么疼,你还能够忍住,发出很轻的声音,真是不容易呀!” “我想让奶奶以
11、后不要剪得这么短。”孩子的情绪已经恢复了平静。 “好的,一定告诉奶奶。现在老师拍拍你,赶快闭上眼睛睡觉了好吗?” “好”,案例三:秋游插曲,在秋游途中,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排队乘小火车。昊昊的目光被一旁玩具店里的机器人吸引了,于是要求老师给他买一个。老师说:“今天不买玩具,我们马上就要乘小火车了。”任性的昊昊很失望,于是满脸的不高兴,噘着嘴自言自语道:“哼!真小气!” 老师用理解的语气对昊昊说:“你一定很喜欢那个机器人吧?” “是的,我家里有一个红色的,这个兰色的还没有。”他停止了自言自语。 “这个机器人还真不错!真希望给你买一个。如果下一次出来郊游,最好带上钱” “那样我就可以买喜欢的玩具了!
12、老师你看,我还喜欢那个小面具!” “噢!明白了。” “老师,轮到我们了,可以乘小火车喽!” 昊昊欢快地跑向小火车,教师和孩子谈话的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具体说出孩子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事实证明,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当我们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并用简单的语言来回应时,他们就容易表达自己面临的困境,并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很快找到改变情绪的方法。和孩子交流的技巧还有许多,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调整。在运用这些技巧时,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有真实的情感;第二,要做到有机
13、结合,灵活运用;第三,要反复练习,持之以恒。,但愿,我们能通过艺术的交流,建立一种情感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使他们懂得关心自己,关爱他人。 但愿,我们能通过艺术的交流,树立一个榜样,在互相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让孩子的一生都能受用。,他山之石的启示英国幼儿园,“VIP”孩子们的尊享待遇,对儿童身份地位的尊崇 注重营造让每个儿童都积极自主地参与学校“工作”的氛围,把儿童尊为学校的主人 让孩子在基于自己身边的工作场景中体会人与人、人与事、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积淀师生、生生、家园之间的美好情感,在亲密和谐的平等伙伴关系中实现各自的发展。 也让孩子感受到他(她)所从事的所有“工作”,哪怕是艰苦
14、的“工作”,都是在尊享着“VIP”的待遇,进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勇于担当。,环境给每个孩子以机会,小型、多样、简单、自然 可玩、可动、可变、可改 爱玩、会玩、玩的持久,圣诞树,户外活动场地,价 值,老师讲解方法,给孩子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认知经验 这种认知经验通过孩子的自我实践,在操作过程中根据现场的状态,加入自身的判断,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仅仅是维持生计?是,但不完全是!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尊重事实的人,需要更多客观公正的仁人,需要在一种认真和 理性的状态中和谐相处,反 思,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适合儿童的课程,但在推进过程中为什么还是那么难? 仅仅是观念和实践之间缺乏桥梁的问题吗? 是我们想学又学不会的问题吗?,什么是对儿童最好的? 我们怎么把现今还不够好的智慧地转化为好的?我想这是作为幼儿教育者的我们现阶段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不断学习,共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