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药心理解读摘要:药展现出一幅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凝滞的乡村生活图景。在这样的灰色社会背景下,小民们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恐惧、麻木、愚昧、冷漠、扭曲的灰色心理状态以及迷信、丑陋、变态的民俗心理状态让我们看到了沉滞的旧社会导致的人生命运悲惨与人性陷落的一面,整个社会颓靡而死气沉沉。关键词:人物心理 灰色灵魂 人性 一、 失控命运下的灰色灵魂药这部小说的所有人物都是失控命运下的产物,小说中的每一个人在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如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夏瑜、夏四奶奶、三三两两的人、一个浑身黑色的人、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夏三爷、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从小说的具体细节处来体会当时社会小人物
2、的心理状况。华老栓是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那么他的心理状态是如何的呢?在买药的部分华老栓在秋天的后半夜忽然坐起身来,在一片寂静祥和的秋夜,他的这一动作开启了悲剧灵魂的开始。在这样寂静的秋夜,本应该是酣眠入睡的时候,然而他却忽然坐起,说明他没有睡着或者说他根本没有睡,他为什么有这样反常的状态呢?这里就体现出他对小栓病情的担忧,这是去买药的头天晚上,他的心里一直惶惶不安,害怕出现不好的状况;同时也有马上就能买药治好小栓的病的一丝欢喜,所以此时他的心理是复杂的,既有担心、害怕、不安又有一丝欣慰和窃喜。老栓接过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还要在外面按两下,这里的“按两下”形象的显示出他的内心是极度的忐忑和激
3、动的,多年攒下的血汗钱就要拿去买药为儿子治病,所以他格外珍惜、小心翼翼,确认钱是在袋子里面。接着“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本来是又黑又冷的天气,一般人都会觉得糟糕难受,而老栓却觉得爽快,跨步如少年一样,反常一般人。在这里老栓对买药这件事才开始显形于色,所以即使周围的环境如此恶劣,他的心里是爽快的、欢喜的,对生活充满幻想的。老栓在街上看见丁字街、看见“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围观杀头的人群和“眼
4、光正像两把刀”的刽子手,而他一直在一家关着门的铺子的檐下立着,没有一句言语,没有对无辜被杀者的同情、没有对围观者的谴责、更没有对刽子手的憎恨,仅仅就立在那里冷眼旁观,这时的老栓是淡漠、无情而麻木的,他只关心儿子的病情,其他的一切都不在他的眼中。在接药人血馒头的时候,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以及“还踌躇着” 。他慌忙并颤抖显示出他此时内心极度的紧张、激动和迫不及待,只要交出钱,就立刻能得到治疗儿子病的药了,但是他又不敢去接这药并踌躇着,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药,而是沾了人血的馒头,显示出他内心极端的恐惧,有对人血的,也有对刽子手的。华老栓抱着包着人血馒头的包, “仿
5、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并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一个令人恐惧的人血馒头在他的眼中却是十世单传的婴儿、新的生命和许多幸福,他认为就是这个人血馒头将给命根子的儿子新生命,给一家人带来幸福,这是多么的迷信、愚蠢而又令人不寒而栗的扭曲心理啊。在茶馆谈药部分,面对满脸横肉的康大叔,华老栓的神态是“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这里显示出他卑下者的谦恭,对报信恩人的敬畏和感激,更有不理解、不关心革命者的麻木等复杂心理。与华老栓同时出现的另一个人物是华大妈,其主要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四部分。当华大妈看到华老栓买药回来时“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6、 ”从她急切的动作、颤抖的神情不难看出她害怕恐惧买药出现什么差错以及期待买到药就能医治命根子小栓的病的急迫激动的复杂心理活动,所以她立马问道“得了么?” 。在伺候儿子服药的时候,她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当小栓吃下药后,她又说“睡一会罢,-便好了 ”。这些话可以看出她坚信儿子吃下人血馒头之后病就会好了;同时她与老栓立在小栓两面, “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两人的表情神圣而又虔诚,犹如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这些都显示出她迷信、愚昧而又固执、忧虑、期望等复杂心理。在第三部分中,华大妈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听到康大叔说“痨病“ 这
7、两个字,立马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这“笑变笑”的神色变化,从神色写到内心,准确细致的写出了这个妇人迷信而忌讳、感恩而悬忧的复杂心理。第四部分写华大妈怀着痛苦上坟,悼念死去的儿子小栓。如“呆呆的坐在地上” 、 “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写出了华大妈的悲痛、绝望以及仍不知是人血馒头导致儿子延误病情最后无药可医的迷信、无知。 “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 、 “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这些心理活动体现出华大妈在无知无觉中表现出了内心的不安、无知、疑惧、恐惧。夏四奶奶在给儿子上坟的时候发现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 “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
8、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她脸色惨白自然是因为失去儿子的悲哀;但由于她对儿子的革命行为不理解,所以她面对陌生人就感到踌躇和羞愧;可是母爱是伟大的,爱子之心占据了上风,于是她最终硬着头皮走到了坟前。作者在这里敏捷的捕捉到了夏四奶奶表情变化,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了她复杂的心理变化。当夏四奶奶看见坟上的一圈白花时, “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并认为是儿子被冤枉、被坑了,所以显灵了。这里极端的渲染出老妇人心中的惊恐、疑惧和绝望,同时还有迷信和愚昧。最后乌鸦一声哑叫、箭似的飞逝,这样阴冷恐怖的氛围将人全部的心神填上窒息般的恐怖。我们看茶馆
9、众人,花白胡子能留有一把白胡子说明他至少不像一般的老百姓,至少也是儿孙满堂了,其浓厚的封建意识是不言而喻的,遗老更不用说了,自以为懂得很多,恍然大悟说革命者夏瑜说的是疯话就可以看出他是极其的愚昧。从他看人脸色说话,喜欢奉承人、讨好别人,看见华老栓眼眶围着黑圈,就问他是否是病了,被否定后,立马又说“-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 ”,随后又附和康大叔的话,降低自尊低声下气的问康大叔话,这一系列的言语和行为可以看出其是多么的可笑、愚昧和麻木。在茶馆众人中,最可悲的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听到康大叔说夏瑜劝牢头造反,就显示出很气愤的样子并说“阿呀,那还了得” ,听到花白胡子恍然大悟的说“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
10、发了疯了 ”,他也恍然大悟的说“发了疯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不是一个没有判断力的小孩子,本应该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世界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应该是较容易的,但是他还是不理解革命,快速的反应过来只是因为他很气愤,他反映越快,只能更加说明他的愚昧,尤其是最后恍然大悟附和的说“发了疯了” ,可悲可怜啊!驼背五少爷既然已经驼了背说明他上了年纪,却还被称作五少爷,可见他基本不用为生计忙碌;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子,来得最早,去的最晚,足看出他是一个大清国的遗老,所以脑子里充满了愚昧封建思想,但大清毕竟已经完了,所以他只有混日子,如同行尸坐肉般活着,第二部分尤其体现出了这种颓废无
11、聊的气息:进入茶馆后,他问了两次都没有人回答他,也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自言自语。茶馆众人交谈时,也只是偶尔插一句,一副万事与我无关样,萎靡颓废而又愚昧麻木。华老栓、华大妈、夏四奶奶、花白胡子、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愚昧、麻木、恐惧、冷漠、势利、悲哀等的灰色心理都是因为自身命运无法掌控,只能在黑暗无望的现实社会中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最后无知无觉地走向死亡。二、丑陋扭曲的民俗心理下的变态人性药中扭曲的民俗心理尤为地体现出当时社会大众的变态人性心理。人血馒头治痨病的说法是多么的令人不可置信,又是多么的恐惧而荒谬,然而作为贫苦人民的华老栓深信不疑,而且为了能给儿子治病,竟不惜倾尽所有财产半夜赶赴刑场从刽子手
12、的手中买下蘸满了烈士血的人血馒头,在拿了人血馒头之后,竟心旷神怡, “收获了许多幸福” 。华大妈也坚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好儿子的痨病,当小栓吃下人血馒头之后,她认为病便好了,这是何等怵目惊心的民俗心理,可是就是这样令人恐惧的人间地狱在这里确是如此平常而又理所当然的事。众人的反应没有同情、悲哀也没有恐怖、绝望,大家的反应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社会人性已经扭曲化、变态化。如康大叔认为华老栓得了人血馒头是运气好,没有好运气是得不到这样的良药的,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而这样的好运还有他自己的一份功劳,要不是他信息灵,华老栓还不一定买到人血馒头,同时康大叔也完
13、全相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好痨病的,所以他从出场到退场一直都在强调:“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 ”、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 “包好,包好 !”、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而花白胡子也是认同康大叔的话的,所以他说“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而其他人听了康大叔的话,也没有任何的反应,只是听着,这更体现出人们淡漠、麻木、愚昧而又迷信的大众心理。另一个人性陷落的扭曲民俗心里是丁字街围观法场的常态心理。在革命烈士夏瑜即将被杀害的时候,人们没有同情、悲哀,没有害怕、
14、恐惧,反而在半夜的时候就“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等着看热闹,把如此悲伤、悲壮赴死的场景当一场笑话一样,当生活中一件平常的打发无聊时间的事看待,人性的麻木可见一斑。而后这些人的表现是“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当刽子手压着夏瑜进入法场之时,他们如潮一般涌入法场围成一团,生怕慢了别人一步,看不到前面的热闹。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夏瑜被杀时,这些人踮着脚、伸着脖子想要看夏瑜是如何被杀的,如此血腥残忍的一幕,而众人争先恐后的想要看清楚,这种变态
15、扭曲的心理就在寥寥几笔的细小行为中表现了出来。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最后当夏瑜被杀死,众人便作鸟散,为刽子手让开一条道路,似乎这就是一场戏,现在是到散场了时候了,这场悲壮的牺牲也落下了帷幕。我们没有看到众人为烈士的牺牲而伤心,我们没看到众人为血腥的场面而恐惧,我们更没有看到一丝的正常人应该有的反应,一场法场的行刑折射出的是社会人性的悲哀、无边的黑暗在蔓延、在肆无忌惮。二、 总结药写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的悲哀,华小栓最终还是因人血馒头而死去,这样的药治不了人病,也救不了人命,只体现了大众极度的愚昧、麻木、淡漠和扭曲,在这样的心理与精神状态下,死亡是难以避免的。同时人血馒头的悲剧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社会的悲剧、革命的悲剧,鲁迅通过药将当时人民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完全暴露了出来,更深一层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本质,从而为革命者、勇士、前进者等解救人民心理(社会心理)去寻找真正的良药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参考书目:1 王景山编著 铁屋子里的叫声 心读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 钱理群编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广西桂林 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2014.93 史志瑾著 鲁迅小说解读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