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问题 B.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从根本上来说,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
2、性的不同回答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种观点是一种(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恩格斯把费尔巴哈
3、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
4、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8.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普遍性 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9.
5、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2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10.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 。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
6、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 )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B.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 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 )A.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B.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C.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D.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3.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
7、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 ”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实践 B.运动 C.静止 D.时间和空间14.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种观点A.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B.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D.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15.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
8、.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16.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这说明时间具有( )A.三维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相对性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18.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
9、无”。这说明(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19.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3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 B.人化自然 C.实践 D.自在世界20.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民谣
10、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D.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1.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条件性 D.多样性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23.“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 ”“只有作为
11、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2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25.同是由碳原子构成,只是由于原子间的排列结构不同,就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和碳三种不同的物质。这说明( )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C.度是事物保持自
12、己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26.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27.“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28.认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
13、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29.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4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由此可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真理观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30.认为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的观点,其错误在于认为( )
14、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 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31.18 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历史的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凡人时代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历史变化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就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32.礼记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15、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33.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之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5.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6、 36.哲学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37.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A.思维 B.物质 C.存在 D.实践 38.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9.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
1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540.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4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42.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 , “和实生物” ,这是( )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43.马克思主义哲学首
18、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求真务实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4.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4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 A.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6.“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47.“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
19、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8.20 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 、 “上帝代表爱” ,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49.“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 D.折衷主义 50.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二元论的观点 51.“感觉是客
20、观世界,即世界本身的主观映象。 ”这一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52.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D.二元论和诡辩论 53.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 ) A.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 B.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D.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65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种观点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
21、义的观点 5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56.“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这一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7.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理在事先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万物皆备于我 D.上帝创造世界 5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心外无物 B.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世界是绝
22、对理念的产物 59.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这一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60.“天命难违”的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62.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 A.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哲学派别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导致唯
23、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C.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D.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6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这是( ) A.先验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 64.“人是目的,也是手段” ,这一观点( ) A.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科学主义的观点 65.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A
24、.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66.主观唯心主义最终导致( ) A.唯我论 B.个人中心主义 C.唯意志论 D.超人意识 767.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68.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 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5、69.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 B 不统一的 C 相反的 D 矛盾的70.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7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7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
26、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诡辩论 D.二元论74.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75.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76.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7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78
27、.“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7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8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8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8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8、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82.作为概念,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8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物质性 D.客观实在性84.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85.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86.意
29、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8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8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独立性、根源性 B 客观性、唯一性C实在性、唯一性 D 相对性、变动性8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
30、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9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9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
31、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92.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9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9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9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95.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9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
32、.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97.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9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99.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社会精英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10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
33、01.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02.空间是指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103.空间的特性是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104.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二元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105.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10
34、6.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10107.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108.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109.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类社会不同于
35、自然界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 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110.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111.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1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113.世界的
36、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11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1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116.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11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物质性 B.客观性 C.现实性 D.可知性11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 )A.自然界的客
37、观实在性 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119.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120.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11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121.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122.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
38、社会性决定了它的(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123.人类存在的方式是( )A.社会活动 B.社会生产 C.社会斗争 D.社会实践124.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C.经济、政治共同体 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125.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126.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 )A.物质的社会关系 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
39、会关系 D.基本的社会关系127.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 )A.社会的物质生活 B.社会的政治生活C.社会的精神生活 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128.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践构成( )A.社会的时间状况 B.社会的空间状况C.社会的现实状况 D.社会发展的动力129.全部社会生活(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3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131.辩证联系的含义
40、是 ( )A 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C 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D 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132.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13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134.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12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
41、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13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13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3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138.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42、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139.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140.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14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14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
43、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14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144.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 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C.同一性先起作用 D.斗争性先起作用14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146.“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
44、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1314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4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4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
45、物辩证法的(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150.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15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15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
46、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153.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15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5.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 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6.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7.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158.“巧妇难为无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