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诵为何定在朝暮 石峰岩寺这是因为出家生活是一种醒觉的生活,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养息,一天之中,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这份醒觉除了透过个人时时回光反照,更可透过团体的共修来达成,早晚课的共修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二课合解说:“于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而起,念佛顶楞严心咒,治五欲于未萌,速期心精通淴。”经过一天的培福修慧,到晚上时,“暮应归摄众善,归去净土。”从一天之始的摄心,到一日将尽时的回向,连结僧人一日行持生活的二个关键,可说由早晚课揭开序幕与划上终点。早晚课既然如此重要,如果早晚课不上轨道,将会如何?古德说:“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没有缰的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离道日远。故佛教徒以
2、朝暮课诵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教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朝暮课诵的经文,皆为大乘藏经所摄,囊括了三藏十二部一切的佛法义理,是入道的要门。做早晚课除了是行者各人专注用功、抒发宗教情操的时机,大众音声和谐、威仪齐整,也是团体道风的呈显,同时更是对众生、社会的关怀与祝福,故礼诵的人必须身口意三业全神贯注,“凡念诵者,身要端肃不懈,口要念诵贯彻,意要注心不移。”更重要的是能随文作观,成为落实于身心行为的一种力量,如果有口无心的话,“必招现前丛林
3、道衰,未来自灵受苦。”关于早晚课的开示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这里面有些原因是可以非常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原因不好用语言表达,它要经过实际的体验来领会。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出家人的生活来说,早晚课是必要的,必须的。在家学佛的人也可以有自已的早晚课,而且早晚课的时间、内容、方式都可以灵活掌握。出家人的早晚课一般要在寺院里面集体做,集体做早晚课在一个团体的生活当中有多种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使人精进。寺院里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上早课,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我们这里是四点半,有一些寺院是三点半,夏天可能不觉得怎样,冬天就非常冷。所以出家人要早起,不能睡懒觉,这对每一位师父都
4、是一个约束。这种约束是通过早课的制度,通过集体课诵的形式形成的,不需要特别地有人去督促。有一句俗语,“早起的鸟有虫吃”。那么早起的人呢?早起的人在心理上有优越感。有时候我们早上起来念完经,吃完饭,天还是黑的,一般很多人还在睡觉呢。春夏天,虽说天亮得早,人们不一定起得早,但我们还是早起,这时能听见春天的鸟鸣,看到满天的繁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宇宙生命的运行,心理上有一种健康的优越感。这不是傲慢,而是于身心有益的优越感。早晚课能督促我们早起,使我们不懒惰,在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时候早起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冬天很冷。你会想再睡一会,再躺一躺,觉
5、得很累。我们的老和尚曾经说过,一听到打板的时候就应该“腾”一下起来,这才是正确的。你在床上多躺几秒钟,几分钟,在人生的路上可能就因为这几秒钟、几分钟,把事情耽误了。所以在早上起床就体现出精进,体现出生活的态度。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钟,在团体中养成自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早晚课的直接作用。第二点作用是使我们能够自利利他。在出家人的生活中,通过做早课晚课,一方面诵经自修,另外一方面也是利他,就是为世界、为众生祈祷、祈福。现在我们一般不太容易理解,说为别人祈祷,有用吗?有那种力量存在吗?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以宗教的形式在祈祷,比如佛教诵经,念诵咒语。它在无形之中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氛
6、围,营造另外一种生态。祈祷所念诵的经文和咒语,有其特定的内涵,通过出家人集体的祷告,确实能够产生超越我们想象的力量。这一点,也有人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其实既使没有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它也是事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近代物理学认为一个物质的结构具有波粒二像性。一个事物的存在,普通人多半会注意到它的粒子性。因为粒子的特性是可触的、可见的,比如说一个个的固体。另外一个特性是它的波动性。一切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构成。这些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我们观察这个茶几,看起来它是没有动,可是它内部的电子质子没有停过,一直都在运动。它们的运动就在环境中形成一种波。这就
7、是说每一事物包括人在内,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除了所占的空间,从微观粒子这一层面来讲,它每时每刻还在向周围传达一种波动,一种震动。我们早晚课诵念经就是通过一种声音,还有每个人的心力,向世界传播一种波动。这种波动是一种和谐的力量,能给世界带来吉祥和安宁。语言的力量也很强大,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三个完全一样的碗或杯子,装进条件完全一样的刚蒸熟的米饭。你每天对第一碗米饭说,“我喜欢你,我 谢谢你”;对第二碗米饭说,“我讨厌你,笨蛋!” ;然后呢,对第三碗米饭不理它,也不骂它,也不赞美它。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这三碗米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被赞美的那碗米饭发酵了,就像酿酒一样,微微地带点酸味,带点香
8、味。每天被骂的那碗发霉了。那个不被理睬,漠然视之的米饭是什么情况呢?你们想的可能是在发酵和发霉之间,可是事实上,它比发霉更糟糕,它发臭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第一,说明人的语言本身有力量。既使你说“我感谢你”不是真心的,没关系,你就说我感谢你,它同样能产生正面的力量。语言的这种力量是人类在长时间的集体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在这种习俗的符号里面,我们看见感谢两个字就很高兴,看见笨蛋就不高兴。第二点说明人的心是有力量的。它有一个物质力量,可以改变事物;第三点说明对一个东西最糟糕的态度是不理它。大家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父母或者老师有时候跟我们说好听的,有时候也骂我们笨蛋。那么,老师或是父母以爱心骂我们
9、的时候还是不错的,最糟糕的是根本就不理我们。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缺乏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他的生命就会慢慢地枯萎了,生命的活力和快乐也会渐渐地流失。现代的社会中,忧郁症,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生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更主动地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出一种乐观积极的生命讯息,传递出一种和谐慰藉的生命波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暂时不理睬一个人也是一种智慧的行为。在佛教里面有个故事,释迦牟尼佛临去逝的时候,僧人们问佛陀说:“您老人家去逝之后,如果在僧团里出现特别糟糕的比丘,应该怎么办呢?” 佛陀说:“默 摈之。 ” 默就是沉默
10、的默,摈就是排斥的意思,摈弃的摈。以大家都不理睬他的方式,来教育他,使他发生改变。你们看看,佛陀的智慧就体现出来了,他不是说如果有比丘不听话,我们大家一起骂他。那好,可能他更得意了。当然对有一些人,大家批评他,他说好好,我改我改。但是有的人则会想,好吧,你们骂吧,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立。早晚课的诵经祈祷,当然不是骂,它是赞美,是祈福。这种力量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出家人表面上没有实际做什么劳动,但是他早晚的课诵,能给世界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安宁,带来吉祥。这是早晚课的第二个作用。第三个方面就是能够和其他生命沟通交流。在早晚课诵时,我们念诵佛菩萨的名号,念诵经文咒语。前面我讲到,语言是一种信息,它一方
11、面是表意的,另外一方面也通过文化的认同和集体的约定俗成,传达一种力量。佛教的一句佛号、菩萨圣号、咒语,所蕴含的力量,比“我喜欢你”,“我感谢你”,要大得多。因为 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它的时间比现在人类科学能认知把握的历史要长。我再打一个比喻给大家讲一讲,比如说你要去大学里办一件事,如果手上拿着校长亲自写的条子“请各部 门,关照某某同学”,那么你肯定很顺利。但是你离开这所大学,到别的地方,比如说到柏林寺吧。还拿着这张条子,来报到、安排住宿,就行不通了。在柏林寺你要找负责的师父帮你安排。那么我们念佛念菩萨的名号呢,它可不是在一个学校的范围,在一个寺院的范围,在一个国度的范围起作用。它是在整个宇宙,在
12、整个生命存在的范围跟所有的生命宣告,说观音菩萨是我师父。观世音菩萨也好,阿弥陀佛也好,他们是在一个远远超出于寺院、学校和国度,在一个无限广阔的生命世界中,普遍受到大家的尊崇,受到大家认同的一种力量。所以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皈依,就相当于是向所有的生命宣告阿弥陀佛是我师父,观世音菩萨是我师父,我是他们的徒弟。这个世界里不太和谐的、调皮捣蛋的那些生命,马上恭敬你了,哎,你有什么事?我们能帮你办什么?所以说,念佛号,念菩萨名号,有很大的作用。当然注意啊,这是打比方说的,我的解释是比较通俗的,而且只是从一个层面,当然远远不止我说的这个层面,还有其他的层面。我们在早晚课还要念经,念咒
13、语。咒语是印度梵文,里面也有很多佛号,菩萨名号,还有很多内容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假如说是佛号,菩萨名号,就相当于说佛菩萨是我师父,但那些不是佛菩萨名号的部分相当于是什么呢?有一些就像宇宙里的一种秘密口令。我们一念,啊,所有的门都向我们敞开了。当然所有的门,最重要的是我们心里的门,都打开了,这是念咒的作用。第四个是促进健康的作用。做早晚课,站着念诵,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规矩来进行的。如果方法得当,有利于保持身体的活力和健康。具体的方法下面会详细讲解。怎么样做好早晚课对各位来说,现在做早晚课,有很多不适应。特别是这些咒语,字也看不懂,也听不懂。首先,你们不要着急去弄懂这些咒语的意思。如果它真有一个简单的
14、意思,它的力量也许就没有那么大了。正是因为它的含义不好用语言直接地诠释,所以古代人没有翻译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殿的时候,你们站在那儿听就好了。不要着急,放松地站着,只把注意力放在耳根上,听这个声音。那么多人共同发出的声音,让你的身心跟它一起去共鸣,感受在那个环境下产生的那种氛围,那种震动。在殿堂里面,我们站立的姿势(示范):脚是八字形的,前面两脚尖相距是八寸,后面两脚跟是两寸。身体不太好的人,脚可以稍微站开一点。然后注意你的重心一定要落到脚上。重心落到脚上,全身会放松。合掌要适度,两手不要使劲压着,但是也不要松懈,不要垂下来,也不要顶到嘴上去。眼睛的余光能看到无名指。最重要的是要放松肩部,
15、我们一合掌,肩或背容易紧张。放松不是松松垮垮,它有一个感觉,好像身体中间有一个柱子,感觉整个身体的重量都放在下面去了。这种状态和打坐的状态是一样的,不要松懈但是也不要收紧,身体保持自然的姿势。如果你不放松,可以注意脚,脚很重要。脚稍微站开一点,太近了就不容易放松。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脚趾要有微微抓地的感觉。就像乌龟在地上行动的时候,爪子微微地抓着地。膝盖不要挺直,微微地放松之后,让它自然直,知到膝盖是松的。我们的重心往下放,最大的障碍就是膝盖,往下放到膝盖这里,你觉得放不下去了。膝盖放松了,重心就放下去了。这个时候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收摄眼光于鼻端,感觉身体中间象有一个柱子,整个人是挂在柱子上
16、的。其他的部位全都是放松的,只是挂在中间一个虚拟的柱子上,整个气都在那个柱子的中央。上早晚殿的时候,保持这个站姿不要动,除非是仪轨要求动的。因为越动越累,越换姿势越辛苦。如果你觉得累,就让它累,让它自已转化,自已调整。在念经的时候,要用逆腹式的呼吸法发声。什么叫逆腹式的呼吸法呢?念经要注意换气,当你念到中间要吸气的时候,就收缩腹部,使胸部充满气。然后你再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腹部又鼓起来了。当念诵发声的时候,你的声音是往外走的。那么体内的气是往上还是往下呢?是往下沉的。发声有一个要点,它的力点是在腹部。什么叫力点哪?比如说我推东西时,力点在我的脚下。那么当你发声的时候,你的力点就在腹部,不是在
17、胸部,也不是在喉部,所以喉和胸是放松的,使劲的是肚子。这个经念久了,不应是嗓子痛,或者是胸闷,应该是肚子痛。当然肚子痛不是里面痛,而是肌肉痛,因为它老要收缩换气。这需要时间训练,包括说话也是如此。声带、喉部、胸部都要放松,换气的时候,腹部收紧,出声的时候,吸的气往下沉。力点在小腹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呢,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意念放在腹部就行了。这样念经才不会累,而且不会因为念得时间长,伤气伤身体。再来讲讲心态。我们念经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种心态,最重要的心态就是古人说的“随文入观” 随着经文观想。这需要对经文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说做早课的时候,念到“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你可以观想
18、,三途八难所有苦恼的众生都很快乐地离开了苦难,所有于我有恩的人都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念到“国界安宁兵革消”时,观想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了,军队都放假了,武器都销毁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随着经文的意义观想。另外,也可以不随着经义来观想,闭上眼睛或是微闭眼睛,想象念经的嘴像一个探照灯似的放光,照射到四面八方。光是一种波动,一种美好的信息。还有一种方法,你一面放松地念经,一面观想胸部放光,照到四面八方去。照耀的范围可以十分广大,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里面,都闪耀着你所发出去的这种光。整个天地之间,只有你一个人。念经的声音在整个宇宙之间回荡,在虚空中回荡。每一个音声的振动,都穿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传达给
19、所有众生。当然你们也可以给某一个具体的人祈祷,假如这个人在美国,念经的时候就可以观想我念经所发出的光明,一直照到美国去了,照耀着他,给他带来安宁。还有,我们早晚课念经的时候,要能够返听。返听的意思是说,一边念经,一边返听自已念。只是专心返听自已的音声,其他的一切都放下,不管它。用心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个人的体会,可以不一样。这是上早晚课的方法。早晚课有些什么内容早课的第一个内容是楞严咒。楞严咒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咒有很多功德。在楞严经里面记载,它能够给我们自已,我们生活的世界,给其他的众生带来很多利益。对出家人来说,每天坚持念这个咒,能够使他的戒行清净。还有就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千手千眼无碍
20、大悲心陀罗尼,是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观音菩萨在过去生中听到这个咒的时候,境界从初地一下子上升到八地。大悲咒就是慈悲心的象征,是无住心、平等心、空心、无我心的象征。所以我们平时念这个咒特别多。念这个咒的时候,心量容易打开。下面的十小咒,都是历代祖师们从佛经里选取的一些重要的咒语。之后是心经,心经以后就是回向的偈子,“上来现前清净众”到“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皈依增福慧”,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出家人的。下面“观音菩萨妙难酬” ,是赞美观世音菩萨。结束时唱观音菩萨的圣号,然后绕佛。绕佛回来跪下来以后,所念的佛菩萨比较多,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还有一切菩萨摩诃萨。这些佛
21、菩萨的圣号各念三遍之后,再念怡山发愿文。怡山发愿文一开始是一首偈子,“皈命十方调御师,演扬清净微妙法,三乘四果解脱僧,唯愿慈悲哀摄受。”这个发愿文十分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佛法修行的纲要。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忏悔。什么叫忏悔呢?通俗地说,忏悔就是否定自已。这几乎是所有宗教的下手处。当我们敢于否定自已的时候,才能超越自已,那个所谓的我才会真正的变得伟大,真正有可能升华。如果我们不敢否定自已,不敢认错,那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第一段是忏悔。“自违真性,枉入 迷流”,迷流是指生死轮回。“随生死以飘沉,逐色声而贪染” ,就是我们不能自己控制自己。下面的这几句话,“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
22、六尘,妄作无边之罪”,这都是在讲众生的生活状态。我们的心不能转化境界,是被境界牵制的。大家注意,这里并不是否定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比如说鸟叫得多好听啊,树多绿啊,并不是否定这些。这里所否定的是我们因为外面的境界而升起的种种烦恼。比如说电脑吧,它无所谓好和坏,但是有的人沉溺于其中,几天几夜泡网吧,不能用电脑为自已服务,反而成了电脑的奴隶,那就是迷失了自我。所以说“妄作无 边之罪”。 “迷沦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耽人,举枉措直,累生业障,一切愆尤,仰三宝以慈悲,沥一心而忏悔”是第一部分。下面就是发愿要修行了,在此发的愿不止于今生今世,而是生生世世的。“所愿能仁拯拔,善友提携”,“ 能仁”就是佛,希望
23、佛陀能 够帮助我,希望好朋友、善友能够提携我,带我离开烦恼的深渊,到觉悟的彼岸。希望这辈子福德很好,来生来世还是能有智慧有善根。“生逢中国” ,“ 中国”是指文化很昌明,佛法很兴盛的地方,并不是指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遇明师”,能遇到好的老师。下面是出家人的愿,“正信出家,童贞入道”,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出家,而且在身心很清净的情况下修行。“六根通利”,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三业纯和” ,身口意三业都能纯净。“不染世缘”,不沾染世间种种恶缘。“常修梵行” ,梵行就是出家人的清净行。寺院的早晚课是这样,可是你们回家以后,如果想做早晚课,不要照搬照抄。这里面很多内容是给出家人的,象蒙山施食。在家做
24、早晚课,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念大悲咒三遍。然后为父母祈祷,为众生祈祷,最后发愿回向就行了。或者是念几遍心经,或者是念一遍金刚经,早晚课是比较灵活的,可以根据情况自已安排。(源于网络)开示-一上早晚课就昏沉怎么办?很多人虽然在坚持做早晚课,但是越来越没有意乐。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心没有深入进去,没有用心去领会这些内容。若是真的用心深入体会,能没有感受吗?能没有境界吗?我们没有什么感应,没有什么境界,就说明没有用心,心没有专注。所以心一定要专注,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心和口是要一致的。也许你刚开始做不到,这是很正常的,慢慢做。能做到一分钟也行,然后慢慢就做到十分钟,慢慢做到半个小时、一个
25、小时。这样你就会觉得做课的过程特别快,并且非常欢喜。若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反而觉得是一种压力,一种束缚,那就需要调整了。我们为什么要念这些仪轨呢?这都是一切显密的精髓。为什么每天都要反复这样修呢?就是要深入去领会。从加倍咒开始,就要用心、专注地念,这样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如受持菩提心的仪轨,“祈请十方诸佛菩萨摩诃萨垂念”,若是你一心祈祷、诚心意念,观想十方这些诸佛菩萨、一切上师善知识,都在你的前上方,都在垂念着你,都在呵护你,都在加持着你,你还能疲惫、厌倦吗?还会昏沉,打嗑睡吗?你的内心还敢胡思乱想吗? 一做课就昏沉,身在修法的行列中,但是心在别处,很多人都是这种状态啊!大家若是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真的,那就不能再这样了。今年也是这样,明年也是这样,也没有什么进步,慢慢就成佛教油子了,很难调伏。这个解脱的机会,也许你真的就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