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82538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学名词解释第 1 讲 社会与社会运行1.社会:是一个人类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全部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整合:是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或通过调节矛盾、冲突与对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3.社会运行:一般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表现为社会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通常可分为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两种形态。 4.结构性协调:说明的是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教育子系统、卫生子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

2、素间联系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以及严密的组织性等问题。 5.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的情况。功能性协调有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是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另一种是结构不协调基础上功能的暂时协调。 6.群体关系:是发生于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是中间层次,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7.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8.血缘关系:是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的先天联系。 9.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

3、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10.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 2 讲 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英文 culture,源于拉丁语,为耕耘、耕作之意。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堕距: 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4.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

4、的文化。 5.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6.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7.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评比中无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8.文化特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它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特质是自成单位的,有它自己的特殊形式,文化特质的边界是相对的。 9.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 10.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11.文化中心主义: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一个国

5、家或民族甚至群体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如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作为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的中心和标准的现象。 12.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模式无优劣之分,不能进行比较,因为各种文化模式均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13.文化震惊:也称文化冲击,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14.文化边际:或称边际文化,marginal culture,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如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以及民族与民族的交界带。第 3 讲 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6、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初始社会化:发生于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化学习的集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了语言和基本的行为模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社会化机构是家庭。 3.预期社会化:是一种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4.发展社会化:也称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是指成年人为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

7、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6.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7.“镜中我”: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子”而影射出来的。 8.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四个阶段。9.无效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10.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的人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所出现的差距、隔阂

8、,甚至冲突。代差反映的是不同世代的人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迅速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快有慢的不同步现象。 11.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2.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社会化是按照社会的规范标准来培养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第 4 讲 社会角色与人类社会1.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指由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

9、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所组成的角色的集合。 3.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4.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主要指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5.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周围的人均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观 众。 6.不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承担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7.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比较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均有明确的规定。 8.开放性角色:指

10、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按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进行活动。 9.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10.表现性角色:指不以经济效益或报酬,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11.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角色距离这一概念最早由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 E戈夫曼提出。 12.角色冲突: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在角色或角色内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3.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某一

11、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现象。 14.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间所发生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并未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而导致的。 15.角色失败:指因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表演,而不得不终止表演,或虽未退出角色,但因困难重重而难以继续表演的现象。第 5 讲 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1.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符号互动论

12、: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个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所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 律。 3.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一词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H海曼在 1942 提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通常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4.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加裔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了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5.社会交换论: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霍

13、曼斯、布劳和埃里森。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论还指出,行动者对某类既定资源的需求强度越大,这种资源对他就越有价值,从而,掌握资源者对行动者来说,权力也就越大。该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 6.本土方法论:也称常人方法论或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在 1967 年创立的。加芬克尔通过对以前并不相识的陪审团员们能够在一起工作这一事件的研究认为,通过建立一套不言自明的规则,来指导人们在新的情

14、境下的活动,能使人们在彼此不相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沟通和互动。这套不言自明的规则,就是本土方法。 7.情境:主要是指互动发生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包括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等。根据互动的目的,可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三种类型。 8.熟悉情境:主要指我们与熟人间的日常交往场合,如朋友聚会、家庭成员间、邻居间的交往等。 9.社交情境:在社交情境中,人们往往为互动而互动,无其他目的,通常会轻松交谈,但话题的实际意义往往不大,但这种交谈却具有重要的沟通功能。 10.工具关系:是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种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原则。 11.混合关系:是个人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

15、种人际关系,如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这种互动往往以人情法则为基础。 12.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地位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以及冲突的程度如何)等。 13.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它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 14.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15.竞争: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竞争是以不同利益群体(个人)的存在和目标物的

16、稀缺为前提的。 16.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和过程。 17.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强制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强制性互动所借助的力量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力量。 18.顺从:是指互动中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19.顺应:顺应不仅包括顺从的含义,而且还指互动双方或各方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20.集合行为:也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21.紧急规范论:这一理论

17、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一种“紧急规范”,并对在场者形成一种规范性压力,迫使人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22.恐怖: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做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23.谣言:指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时,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地描述某一被广泛关心的事件的信息。谣言是集合行为的信息通道之一,它可以凭空捏造,也可对正确信息进行加工和歪曲,这些加工方式包括简略化、片面化、同化和逻辑化等加工方式。 24.流行: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内为

18、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方式。第 6 讲 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及其变革1.社会群体: 又称社会团体,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则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的合成体。 2.初级群体: 也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并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3.次级群体: 也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成的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学校、企业等。 4.正式群体: 是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

19、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均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的规定。 5.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成员间的交往是自由的、所遵循的规范是不言而喻的。 6.内群体: 指成员对其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7.外群体: 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蔑视、厌恶、仇视、挑衅等敌视态度。 8.所属群体: 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20、。 9.参照群体: 指被某一(些)成员视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它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具有重大影响,并可能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10.血缘群体: 是人们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一般通过婚姻、生育来确定。 11.地缘群体: 是由于相邻而居所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有的由血缘群体发展而来,有的纯属于地理原因。 12.业缘群体: 是由于职业和劳动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13.群体凝聚力: 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4.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也简称组织(organization)。关于社会组织,通常有广义和

21、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家族、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则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15.正式组织: 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即为正式组织。如学校、政府、公司等。 16.非正式组织: 以非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即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规模一般较小。非正式组织的产生通常基于两种背景:一种是在正式组织中基于血缘关系、地域或故旧关系以及共同的兴趣等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另一种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经常性联系使彼此间感情加深而形成的非正式关系。 17.组织结构: 是

22、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它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组织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在组织运行中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社会组织结构既包括正式结构,也包括非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结构。 18.事业部型结构: 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是现代大型企业通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整个组织分为几个从事不同事业的二级组织,即事业部。整个组织有统一领导和决策机构,但各事业部之间又有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市场和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从而形成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 19.矩阵型结构: 又称规划矩阵结构或规划目标结构。该组织在结构上采用类似矩阵的方式。在组织中采取职能

23、部门与项目小组交叉管理的方式,每个员工既接受职能部门技术上的领导和监督,又接受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和管理。20.组织管理: 是指组织运用权威来协调其内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1.科层制: 是一种以正式规划为主体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结构的典型形式。 22.家长制: 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它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效忠、服从和依赖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是前资本主义阶段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 23.官僚主义: 是指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与目标相偏离的现象。官僚主义是一个管理制度问题。第 7 讲 婚姻、家

24、庭与社会性别1.婚姻:婚姻在社会学上被定义为一种社会赞许的配偶约定,是个体结果的实体单位。婚,指妇家,后指男女结为夫妻,又专指男子娶妻;姻,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古代专指婿家。婚姻,顾名思义是指妇家与婿家的结合。在诗经郑夙篇中有“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这是对“婚姻”一词较早的定义。现实意义上的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确定合法的夫妻关系,组织家庭,共同承担生育后代职能的一种社会形式。 2.家庭:家庭(family)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典型的首属群体,同时也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场所。所谓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有共同经济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简言之,“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25、”。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基登斯则将家庭定义为“直接由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群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3.家庭规模:指一户或一个家庭的成员数的多少。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特定组合形式。家庭关系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其中,主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 5.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和社会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功能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等。 6.家庭生命周期:每个家庭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灭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称为家庭的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 7.性别角色: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

26、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和表现模式。 8.女权主义:是一种以支持男女权利平等为主导思想的主张。第 8 讲 阶级、社会分层与不平等1.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社会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过程。 2.功能专门化:是指原来的社会单位可以同时承担多种不同的功能,后来变为由不同单位、不同部门来分别承担某种功能。 3.水平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4.垂直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

27、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这种分化表现的是社会不平等。 5.阶级: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是有相同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列宁曾经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8、 6.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实际上是一些国家所采用的封闭型的社会分层制度。他们认为,一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是一出生即确定的,即是先赋的,而且这种地位终身不变。即是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其出身。 7.身份制度:是对各类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将其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它规定了不同类别社会成员的权利和机会,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划分层次的制度。 8.等级制度: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于居民等级划分并固定下来的一种制度。它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等级制度将不同阶级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加以固定化,并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这种等级化、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9.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

29、性,将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 10.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分层的表现。社会学中所说的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成员或群体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报酬等方面的差别。 11.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它不同于物理空间上的移动,而是人们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上的变化。社会流动可能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可能是非地理空间的。 12.垂直流动:也称纵向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转化。 13.水平流动:也称横向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化。 14.代际流动:是指

30、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地位的变动。也就是说,当子代的职业、他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与父辈相比发生了变化时,就发生了代际流动。 15.一生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 16.群体流动:是一种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可能是有组织的,也可能是无组织的,可能是向上的,也可能是向下的。 17.个人流动:是个体的流动,它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地位的变化。 18.开放式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的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19.封闭式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20.混合式流动: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21.先赋条件

31、: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 22.自致(获)条件:是指个人因自己的行为或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一些属性。第 9 讲 社区与社区管理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2.传统社区: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如,传统型的村落和乡镇。 3.发展中社区:是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过渡的一种社区形式,它既保留了传统社区的一些特点,同时又吸收了发达社区的许多内容。如中国目前的乡镇。 4.现代社区: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比较发达的社区,如发达国家的社区多属此类。 5.社区发展:按照联合国 1960 年的定义,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

32、与政府机关协同改善社区状况,并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的一种程序。在这里,社区发展包括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社区成员自身主动参与改善自己生活水准的活动;二是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技术和其他服务,鼓励社区成员自强、互助。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及其全体成员依靠自身力量,协调社区各方面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方式,改善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使社区走上更高发展阶段的过程。 6.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 7.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8.城市社区:指在

33、特定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城市社区通常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规模不大的城镇;另一种是城市中的一定区域。 9.虚拟社区:是指由网络衍生出来的、因众多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上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的文化认同感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第 10 讲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上,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发生的动态变化。 2.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如,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 3.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4.渐进的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的

34、变迁。渐进的社会变迁是一种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它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调整。 5.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它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被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6.自发的社会变迁:是由自然力作用而发生的变迁。 7.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的结果。 8.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9.迟发展效果: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较晚,而且面临很多因素制

35、约,从而形成了其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种特殊性称作“迟发展效果”。 10.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的情况。第 11 讲 社会控制与社会政策1.社会控制: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2.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基础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 3.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手段。它是违规行为已经发生,并产生消极后果后的控制,是社会控制的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4.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

36、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如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人们的一种控制方式。 5.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风俗、习惯、道德、信任和舆论等一些不太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控制方式。 6.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如社会舆论压力等来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 7.内在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和检点自己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控制方式。内在控制的直接力量来自行动者本身,因此也称自我控制。 8.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的方式。因此也称为强制性控制,或统治。 9.软控制:是指运用非

37、强制性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施控制的方式。 10.组织控制手段:是指某一具体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和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 11.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生产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进行控制的方式。 12.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规则,并对全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全部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的方式。 13.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4.社会

38、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通常,社会政策是除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之外的各种政策。 15.总政策:也称元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任务等等。 16.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的政策。基本政策是对总政策的细化。 17.具体政策:是指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说是对基本政策的所做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的实施细则。18.社会政策评估:是对社会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鉴定一项政策的实际推行

39、是否达成其预定目标上的效果,从而确认政策对问题解决的程度和影响程度。 19.社会政策终结:是根据政策评估结果,对现行政策进行修改、补充、调整和终止的过程。第 12 讲 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则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所谓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s),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因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性因素,从而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并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是对社会问题的狭义理解。 2.普遍性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

40、家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犯罪问题等等。 3.特殊性社会问题: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类或某个地区和国家的社会问题。 4.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因社会结构失调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5.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因社会结构存在某些障碍或病态而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6.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也称社会一体化。 7.社会解体: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来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 8.社会解组:是指虽然社会中已出现松散、离崩的现象,但仍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和社会体系之内

41、的状态。 9.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 1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1.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 12.灵活性就业:是指劳动者不是长时间而是分阶段、甚至不是全时间的较为灵活的就业方式。 13.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找不到劳动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获取劳动报酬的现象。14.摩擦性失业:是指那些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备、求职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由于出现的时间滞

42、差而导致的失业。 15.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16.技术性失业:是指因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技术或因生产方法革新、新材料运用和改进经营管理等而引起的技术替代人力劳动而造成的失业现象。 17.季节性失业:是因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业或减小生产规模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18.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难以维持其基本的生存和必要的发展需求的生活状态。贫困有广义的狭义之分。狭义的贫困专指经济意义上贫困,反映一定条件下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被满足的情况;广义的贫困则指包括经济、社会、健康、文化、环境和社交等多方面因素和标准的贫困。 19.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 20.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