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导论1、 市政管理的含义:所谓市政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包括城市政权机构、城市政权对城市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对策和管理规律)二、市政管理的基本使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市政管理的原则: 以人为本 系统管理 法治透明 4、利益平衡(5)公众参与 (6)成本效益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非农业人口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也是公共服务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2、 城市的基本特征:(1)公共服务的集聚性 (2)生产要素的聚集性 (3)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4)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2、(5)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6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3、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2 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3)形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 (5)形成很多国际性城市 (6 )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4、 大都市区:所谓大都市区,是指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超越了行政管辖区的界限,不断向周边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大都市连绵带:以几个大城市为中心,连接周边中小城市,共同辐射周边地区。5、 ( 1)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城市化是伴随这工业化发展,非农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近代工业革命促成的历史现象。(2 )城市化的特征:1、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
3、农业人口转变 2、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聚 3、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服务不断向郊区扩展 4、新城市不断增设,城市数量持续增加(3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4 )城市化率超过 30%以后,城市化进程会加速发展;城市化率达到 70%以后,城市化进程呈减速发展趋势6、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 )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 (2.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3 )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4 )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七、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1)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 (2 )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 (3 )城市化滞后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 (4 )城市化滞后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8
4、、 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滞后 (2 )城市发展粗放扩张 (3)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 (4) “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5 )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9、 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模式,其功能和意义在于:(1)城市群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功能(2)城市群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3)城市群有利于提升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效(4)城市群发展战略有利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10、 新型城市化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2 )坚持市场主导,注重政府引导(3)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4)合理规划城市体系,集约利用国土资源(5)凸
5、显城市文化传承,注重生态文明建设11、 新型城市化的制度改革(内容):(1 )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 )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3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强化交通运输能力。(4 )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内在品质。(5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三章 城市管理理论1、 私人部门的概念:所谓私人部门,即私人领域的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市场交换活动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具体地讲,私人部门包括各类企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私人部门的特征:(1)行动主体的自主性 ( 2)行动主体的平等性 (3)私人行为的互惠性 (4 )
6、市场交易的竞争性 (5)私人行为的契约性私人部门的优势:(1)私人部门的分散决策能够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2)市场价格的信息传导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3)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有利于激励创新2、 公共部门的概念:公共部门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行动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的社会组织。公共部门的特征:1、公有产权 2、公有利益 3、集体行动 4、非市场化3、 城市公共部门包括:政党、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公共部门(各种行业协会,社区组织)4、 市场失灵的含义: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失灵,单纯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最优
7、配置的一种状态。市场失灵的表现:1、公共产品问题 2、外部效应问题 3、市场垄断问题4、信息不对称问题 5、分配不公问题 6、宏观经济问题 5、 公共管理的使命:(1)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纠正外部效应的不良影响(3)消除市场垄断的不利影响 (4)矫正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 (5)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保障宏观经济稳定 (7 )推动发展和进步 6、 政府失灵问题:(1)政府失灵的含义: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2)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部门扩张 2、公共决策失误 3、政策执行低效4、行政成本高 5、再分配不公 6、政府腐败7、 纯公共产品:是指能够严格满足非竞争
8、性和非排他性条件的产品。 P52准公共产品:是指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这两者中的一个特征。(准公共产品进一步划分为俱乐部产品和和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是一种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资源是一种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的产品。 )8、 城市公共产品的具体形式:1 、政府服务 2、政府间协议 3、政府出售4、合同承包 5、特许经营 6、政府补助 7、凭单制 8、自由市场 9、志愿服务 10、自我服务 9、 城市管理的理论发展:1、有限政府理论 2、服务型政府理论 3、新公共管理理论(企业化政府理论) 4、城市治理理论 5、绩效管理理论(以
9、绩效评估为核心) 6、公众参与理论 7、无缝隙政府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是一种适应从官僚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政府再造理论。从专业化管理走向无缝隙管理,需要实施行政流程再造,即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服务流程,提升政府回应性和公共服务效率。无缝隙政府以整体团队进行运作,与公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快速组织行动,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选择。在无缝隙政府理论的指导下,政府部门之间由过去的各自为政变成了相互补位,不得互相推诿扯皮,不得踢皮球。第四章 国外市政体制1、 国外市政体制的类型:1、议会市长制(弱市长制):日本,芝加哥,洛杉矶2、市长议会制(强市长制):法国,美国的大城市3、市议会制:英国,加拿大4
10、、市委员会制:美国 3%的小城市5、议会经理制二、美国市政体制类型有:市长议会制,议会市长制,市委员会制,议会经理制(无市议会制)三、西方市政体制的共性:1、城市政府为基层行政单位 2、城市政府普遍享有自治权力 3、议会在城市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4、实行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体制4、 大都市区的治理改革的三种类型:1、成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 2、成立松散的大都市区联盟机构3、各市镇彼此分立、相互合作第五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一、1909 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城镇地区和乡村地区进行了划分;1943 年,中华民国修改市组织法 ,简化了设市标准,至此我国
11、形成省、县二级建制体系,标志着我国市政体制已基本形成。2、 1,建制市的行政级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2, 立法法赋予直辖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更大的地方立法权。直辖市的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就各方面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3,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1 )超大城市。城市常驻人口在 1000 万以上。 (2 )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 500 万到 1000 万。 (3 )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 100 万到 500 万。 (4 )中等城市。50 万到 100 万。 (5 )小城市。50 万以下。三、1,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主体主要有中共市委、城市政府、准政府
12、组织、市人大。2,市政职能是市政府在城市治理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广义的讲,市政职能包括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狭义的讲,市政职能专指城市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4、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1)中共市委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2 )机构设置具有同构性(3)城市权力具有非自治性 (4 )城市建制存在等级性 (5)市政职能具有广泛性5、 市领导县体制:也称市管县体制,是指由地级市以上的建制市领导县的行政区划体制。市领导县体制的弊端在于:(1)增加了管理层次,降低了管理效率。 (2 )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市县利益冲突。 (3)市县合治不利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4 )市管县缺乏宪法依据6
13、、 赫希曼将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的积极影响称为“涓滴效应 ”,而其消极影响称为“极化效应”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极对落后地区的涓滴效应不断加强。第六章 城市政策过程1、 从本质上讲,城市公共政策是对城市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选择题)2、 政策过程的生命周期模型:P107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提出- 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的选择 -政策方案的执行-执行效果的评估-政策内容的调整-政策内容的终结 3、 西方国家城市政府内部的政策主体包括:议会、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西方国家城市政府外部的政策主体包括:政党、利益集团、大
14、众传媒、智库、公众。(政党在中国则属于内部政策主体) 4、 政策评估的过程:(1)了解政策内容和背景-(2)确定利益相关方-(3)明确政策目标-(4)设计评估方案- (5 )政策评估的实施第七章 城市规划管理1、 城市规划设计经济、政治、生活、环境、教育、文化、科学建筑等多个领域, 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选择题)2、 城市规划的作用:1、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有利于促进城市合理布局3、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4、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5、 有利于保障城市交通畅通 6、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第八章 城市公共经济管理1、 城市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1 )资源配置职能 (2 收入分配职能 (3
15、 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的职能 2、 城市财政收入的特征:( 1)公共性 (2)强制性 (3)规范性 (4)稳定性3、 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1 )税收收入 (2)国有资产收入 (3)公共收费收入 (4)债务收入4、 城市财政支出的原则:(1)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 (2 )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3)公平、公开、透明原则 (4 )厉行节约、量入为出原则(5)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原则5、 城市政府采购的概念: (名词解释)城市政府采购,是指城市政府及其他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在财政监督下使用公共资金,从国内外市场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服务的行为。6、 政府规制的概念: (名
16、词解释)政府规制是在法治的制度框架下,政府有关部门为矫正市场失灵和维护社会多元利益平衡,对微观经济和社会主体实行的直接干预和控制行为。7、 政府规制的理论发展:(1 )公共利益理论 (2)规制俘虏理论(3)放松规制理论 (4 )激励性规制理论8、 自然垄断,一些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一定的区域内只能由一家企业经营,若两家企业进入的话,就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中,凡是要进行大规模管道或网络建设的,如供电、供气、供热、铁路等,都属于自然垄断行业。9、 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1 )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2)投资成本具有沉淀性(3)企业经营具有公益性 (4 )垄断企业处于支配
17、地位第九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1、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运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及其服务的总称。它具有建设规模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等特点,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2、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方式:公办公营、公私合作、私人经营。3、 PPP 形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 ,即政府机构与民营企业结成合作关系,利用国际和国内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BOT 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 model)即建设-经营 -转让模式,BOT 模式是政府以长期的特许经营权换取企
18、业融资建设经营基础设施的一种投资方式。第十章 城市房地产管理1、 城市土地的经济特性:(1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价值的区位效益性(3)边际效益的递减性 (4 )土地价值的资本性2、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概念: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指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得方法,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制度安排的总称。3、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形式 :(1 )土地使用权出让 (2)土地使用权出租(3)土地使用权折价出资(入股) (4 )土地使用权授权经营(5)收缴土地使用费或场地使用费4、 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
19、政府依法批准,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2)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5、 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或拍卖的方式。6、 住房需求是指具有购买住房意愿 和支付能力的需要,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也受制于家庭收入、住房价格、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等因素。7、 目前,我国城市住房供给主要有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简称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由政府组织开发商或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政策性住房。8、 ( 1
20、)中国城市住房保障的基本框架:在农村地区,村民在集体划分的宅基地上自行建房。市民则实行分类保障:高收入者面向市场购买商品住房;中等收入者购买“两限”商品房过着经济适用房;中等偏下收入者租住公共租赁房;最低收入者租住廉租房。(2)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主要有以下形式: 住房公积金、住房货币补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 “两限”商品房(限制价格、限定面积) 、公共租赁住房。9、 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1)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购买对象界定不明确; 投资比重不足; 开发和销售环节存在腐败和不公问题。(2)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廉租房覆盖面太小; 建设资金来源困难; 运营缺乏可持续性;(3
21、)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较低; 住房公积金缴存率偏低; 监督机制有待强化10、 中国城市住房保障改革的基本思路:(1)基本保障型住房: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租赁住宅,保障家庭和个人拥有最起码的居住条件,这是城市政府的底线责任所在。(2)延伸保障型住房:延伸保障型住房以政府为开发建设主体,建成之后以成本价格向符合标准的家庭和个人出租,户型以中小型为主。第十一章 城市公共服务管理1、 底线公平的含义:所谓底线公平,是指政府在保障公民权力平等、机会平等和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保障个人基本生活和发展权力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公共服务。第十二章 城市社会保障1、 社会保障的概念:在我国,社
22、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2、 社会保障的特征:(1)保障性 (2)强制性(3 )分担性 (4)福利性 (5 )公共性第十三章 城市治理创新1、 “用脚投票”理论:1956 年,美国学者蒂伯特提出“用脚投票”理论,该理论提出,消费者的迁徙和居住选择对提高地方政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由迁徙的制度前提下,厂商和居民通过“用脚投票” ,选择税收和公共产品的比值最好的地方政府,它促使每个地方政府都具有确保地方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内在动机,从而形成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态势。2、 企业化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企业化政府理论提出,可在
23、政府组织内部建立仿企业化管理流程,把企业经营注重成本控制、结果为本、目标导向、顾客满意度等策略和手段引入政府管理,是政府运行具有企业精神,实现“少花钱多办事” 。企业化政府不是将政府改造为企业,而是在政府组织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率。3、 城市经营的推动因素:(1)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是城市经营的初衷;(2)城市土地制度改革为城市经营提供了制度动力;(3)城市间竞争促进了城市经营行为;(4)城市化快速发展为城市经营提供了普遍需求。4、 城市治理的理论争论:(1)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基于新自由注意经济学,是基于市场导向的政府导向的政府管理理论,它强调结果为本,顾客(市民)至上,注重成本-收益分析,注重运用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市场机制,以取代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政府规制。(2)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公民参与视为政府治理的核心内容,强调公民对话和公共利益,主张政府应该民主化运作,不支持政府像企业一样运作。新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是:政府服务于市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利,而不是重视企业家精神;战略性思考,民主地行动;注重公共服务,而不是掌舵职能;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