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自 2005 年至今我已经讲了 3 次研究课,唯独这次BDS 录像课,在杜老师的指导下,使我有了新的收获,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令我茅塞顿开。“认识角”当然是本课的重点,看似一个顶点两条边很容易,不难理解,但不同的教学学生对角的认识效果却是不同的:第一次研究课:(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见过角吗?(板书:角)生:见过师:你在哪儿见过角?找一找你身边的角,指一指?生:我看见课桌的桌面上有角。 (指桌面的“角” )生:我看见数学书上有角。 (指数“角” )生:我发现屋子的角那有“角” (边指墙角边说)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角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几个物体的角在图中画出。师:观察这些物体的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生:它们的两条线都很直。生:它们那儿都是尖的。 (边指边说)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把这尖尖的一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和边)师: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反 思这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使学生知道角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角。可是,我发现学生对角的认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桌“角儿” 、墙“角儿” 、书“角儿” ,是“角落” ,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角。实际上这些“认识”对“角”的正确认识的形成是起干扰作用的。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认识到,也没有处理好:而是“生拉硬
3、拽”的把他们拽到了平面图形中的角,继而让他们观察角的特征。最后也没让学生再指一指他们自己找到的角,甚至有的学生在指扇面上的角时出现的问题也置之不理。其实,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数学中的角来源于生活,但它是平面图形;而生活中的角有多种,有墙“角” 、有桌“角” ,还有立体的角。说明这个设计是失败的。第二次研究课:(教学片段)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找到角吗?生:我看见老师拿的三角板上有角(课件闪出角)生:我发现钟表的表针上有角(课件闪出角)生:我发现球门的上有角(课件闪出角)师:同学们从校园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出示不同的角)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
4、角有什么共同特征吗?生:我觉着它们都是尖的, (到前边去指)师:我们把这尖尖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出示顶点)师:继续观察,还有什么相同点吗?生:我发现他们都有两条直直的线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对!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课件出示边、边)师:那角是由什么组成的?生:我觉着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师:(课件出示 3 个物体的图片)你能指出它们的角吗?生:上前指出切好西瓜的顶点,说:这就是角师:光指出它的顶点行吗?生:不行师:还应指出哪呢?生:继续指出两条边。师:这回对了。指角时我们不仅要指出它的顶点还要指出它的两条边。 (规范指角)师:你能指出这个长方形的角吗?生:上前指出长方形的一个顶点
5、师:行吗?生:立刻指出两条边。师:谁来提醒大家,指角时我们应该都指什么?生:要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反 思这节课,虽然我让学生从具体的图片中找到角,并抽象出角,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角的特征,使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可是当让学生指出切好的西瓜和长方形的角时,学生还是只指出角的顶点,不能自觉的指出两条边,总是被人提醒。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深刻,所以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也只是停留在口头,没有深深的烙在孩子的头脑里。第三次研究课:(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设计了两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出示课件)生:我喜欢玩第二个,因为它的坡度大,滑的特别快。生:我也喜欢玩第二个,因
6、为很高,滑的快。生:我喜欢玩第一个,因为它的坡度小,滑的慢,安全。师:(继续出示课件)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找到角吗?生:我看见老师拿的三角板上有角(课件闪出角)生:我发现钟表的表针上有角(课件闪出角)生:我发现球门的上有角(课件闪出角)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角呢!(出示课件)你能找到角吗?生:到前边去指角(任意指)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红领巾)有角吗?有几个?师:老师把它贴到黑板上,你能指出红领巾的一个角吗?生:到前边去指(指出红领巾的一个角的尖儿)师:指好了,老师把你指的描下来(师描出一个点)大家看,这是你们想象中的角吗?生:不是,它是一个点。师:虽然它只是一个点,但它却是角的
7、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叫做顶点(板书:顶点)师:除了指这一点,还应指出哪呢?生:(到前边指边说)还应指出这儿,还有这儿。师:老师把它指的描下来(描出两条边)师:(把红领巾掀起)大家看,这回是你们想像中的角了吗?生: (点头)是师:这样,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形成了一个角。谁来说说,角是由什么组成的?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师:谁来指一指红领巾的这个角?生:到前边指(随意指出两条边)师:规范指角(应从顶点出发分别指出角的两条边)生:自己练习指角师:角应该怎样画呢?其实跟指角一样,谁来指挥老师画出红领巾的这个角?生:先画出他的顶点,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一条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另一条边。反 思角
8、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先让学生指一指红领巾上的一个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 ,我让他们观察“这是你们想像中的角吗?”把“错误”抛出来,把“矛盾”凸显出来,然后通过交流、辩论,使学生发现它不是角,而是一个点,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是不同的,对角的概念一下子清晰了,光指顶点它不是一个角。特别是通过教师积极语言的评价“虽然它只是一个
9、点,但它却是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原有认知,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这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晰。在指红领巾的第二个角时,学生很自觉的就指出了角的两条边了,然后教师规范指角、画角,使学生体验出角的两边是从顶点出发的。不断的课堂实践与反思使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要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充分利用好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真正顺应孩子的思路,找准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我也感觉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能只流于形式,它不是“敲门砖” ,而是学生认识数学、应用数学的基础。反思使我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面对变化不定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个不间断的循环,是相互融合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所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因为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