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承转合与中学生古诗词理解鉴赏广州市第九十一中学 陈万红诚如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所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唐诗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强的特点。推而广之,大凡中国古诗都有这个特点。同时,诗歌又具有精练跳跃的特点,犹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只有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种景物,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跳跃” ,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由于诗的短小精悍、整体性、跳跃性,一些诗,粗一看,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形式感觉,当细看时,又往往给人茫茫然然、支离破碎之感。这些给具有分析特点的诗歌理解鉴赏学习带来一些问题,学生理解、鉴赏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生的必备能力
2、,我们必须寻找解读诗歌的钥匙,找到提升学生鉴赏水平的可行之路。一、从象探意起承转合与诗歌内容的理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文学鉴赏是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活动。诗歌鉴赏是从诗句出发探寻感受象(作者创作的形象) ,是从象探意。要对浑然一体又跳跃的诗歌进行鉴赏,就要牢牢盯住“象” ,析出诗歌的“象” ,感受追踪“象”的跳跃而形成的跳跃轨迹,从而弄清诗中“象”组成的内容层次及变化走向。但是,诗歌跳跃即诗歌有时只是呈现“象”的某特征或人对特征的感受、联想等诗句,造成似乎无“象”或多“象” ,这是学生茫然无整体感的重要原因,
3、所以,以“象”为焦点读诗可以清晰理解思路,使诗歌内容条理化,从而理清诗的写作思路,打开理解鉴赏之门。(一)古诗歌章法结构规律中“象”的呈现与变化特点。千百年来,诗人们总结格律诗的章法即内容要素的安排,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字,也就是按功能作用来安排各个内容要素: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如何结尾。在一定的功能框架下, “象”也有一定的呈现规律,展现出变化轨迹。诗歌鉴赏不仅是情感活动同时也是认知活动,对诗歌表达的层次顺序进行认知,有助于阅读理解活动中的寻象探意。 从“象”的视角看, “起承”同“象” , “起”的“象”也是下面“承”的对象, “起”引起, “承”句的内容要对起句内容起发展
4、扩大作用,丰富“起”句的“象” ;第二层“转合”呢?一般要求“转合”点意,此处“象”不仅与前一层次不同而形成“转” ,并且比前一层次更明显地指向于主旨,承当总结全诗、提升意境、结束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会与上一层形成形转或意转或形意皆转的现象。在追踪“象”的变化时,要求注意“起承”同“象” , “转合”点意原则,也就是说需要在“起承”句众多的“象”及特征描述中分析出共同的“象”来探意,才能牢牢把握住“象” 。这样能够对诗内容进行归结,将精练密集的象分属于不同的点、不同的层次,并明了层次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读诗时,首先是在层次框架内,第一层中以“起承”同象为指针,找到“起承”的共同的“象” 。在
5、此基础上,用丰富“象”的眼光来解读第一层的意思。接着,第二层中以“转合”点意为指针,从形转(“象”有变化) 、意转(较典型的有乐景衬哀情)或形意皆转的思路来触摸诗歌跳动的脉搏,把握诗歌的意旨。“起承转合”是读诗的定海神针,具调焦功能,以引导思维内容的展开。我们找到了聚焦点,就能进行聚焦,就能在每一层的主要“象”上通过对“象”的特征及感受的分析探究意之所在,从而理解诗歌主旨。(二)以 06 年广东高考题的古诗鉴赏为例进行理解鉴赏: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 归艘。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我们的理解顺序是:先按两个层次穿插“起承转合”四点解读内容,
6、其后关注“合”这部分的分析。解读第一层:“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事起,或直抒胸意、比兴寄托。景、事及比兴物就是从“象”探意中的“象” ,而直抒胸臆中的“我”即是“象” ,下文一般将围绕“我”展开(如李白行路难三首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本诗以景起,写了青山与山外江,考虑到“承”句是依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展开,结合下一句写的是江上“归艘” ,反过来看, “江与山”两者中确定“江”就是这一层的中心“象” 。连起来理解就是“江在青山之外,江上有点点归艘” ,是以江为起点与展开对象的,写了横流在山外的珠江,珠江上片片白帆悠然归航。解读第二层:“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
7、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等) 。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本诗第三句写的是“忽见一老鹤南飞,倏然远逝” , 这个“忽”表现此句写天上所见,与上面写“江”形成了表现对象的“转” 。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所在,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特别关注。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笔明收,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以体现诗歌的主旨。本诗最后一句意思是“那老鹤把(粤秀峰镇海楼的)钟声带到了远处的海幢寺吧!” 诗中的“海
8、幢”是本诗最后一个跳跃点,其实也是最终的落点,这是从鹤南飞,飞向哪里考虑得出。为什么不是“钟声”为着重思考的对象呢?从第二句“归艘”看, “带得钟声”更顺从文意,但是从思路的“转”来看,除了从江面转到天上,“象”发生了变化,意也在转。诗歌两个层次的角度看(总起来说,一首诗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起承与转合。),三、四句关系更紧密。一、二与三、四的转还存在从实写转到虚写的“意”转,这样作者才能扩大诗的内涵与境界,使诗更上一个层次。关注“合”:最后怎样合呢?“海幢”不是作者亲眼所望,而是由老鹤南飞去并听到远方传来的钟声所想象到的,是虚景,但此景表现的是江山一体、天人合一、暮色如画和空灵的意境。我们能由
9、此体会到作者在本诗中所想传达的空灵感。对 08 广东高考题诗歌鉴赏的“意”的试解读。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吕本中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 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 东风。 更凭青女 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第一首的第一层写木芙蓉,第二层写桃李, “象”有变化, “任东风”的受人摆布肯定不是写木芙蓉, “雨前霜后”的自信、坚强才是木芙蓉,全诗通过对比突出木芙蓉自信坚强的品质,表达诗人的赞许和自许;第二首第一层写花“孤” 、 “辛苦” ,心“似客心酸” ,第二层与前面同写木芙蓉, “意”产生了变化,写虽然如
10、此,却未作愁红怨绿状,内含坚毅与孤傲。二、以意品象起承转合与诗歌技巧鉴赏层次的安排服从于诗歌主旨的表达,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不仅有助于诗歌内容即意的理解,也有助于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一)对中学诗歌鉴赏要求的分析中学诗歌鉴赏的要求体现在各种测试中。根据广东省的高考考纲说明,古代诗歌赏鉴的考试目标集中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呢?先看看近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的题目设置: 2005 年福建试卷第 10 题 唐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 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
11、手法做简要分析。由题目设置可以得出这么一些结论,中学诗歌鉴赏要求不在于全面,而侧重于某点;或意象或语言或技巧。对于意象类的鉴赏,上文已提及,而对于语言、技巧类鉴赏,该如何寻找鉴赏的线索,使鉴赏得以进行下去呢?这里讨论的语言、技巧鉴赏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语言、表现手法(象与情意的关系是否紧密有韵味)和修辞手法(象的形象生动性)三类艺术技巧的品析。这三类有一个共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即文艺作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在形象地反映生活和体现特定的思想内容方面达到的统一、完美和感人的程度,是对“象”的完美表现、对“意”的完美表达的追求,这种鉴赏也就成了品评“象”有否把对象特色表现出来;“象”如
12、何达意及能否达意也就是“以意品象”等两类问题的探讨,由此可将鉴赏活动分为突出形象性的语言修辞鉴赏与侧重抒情表意的表现手法鉴赏。前一类常常表现为析字、修辞手法等题型形式的考查,如:上题的第一问,从刻画雁具有人性的特点来理解,即与人性的相似性,就变成了探讨形象性的问题;后一类则直接指明对整体或某一部分(一般是第二层的诗句)的表现手法的辨别以及分析,如:上题的第二问,当然,此题有特殊性,题目加了“艺术”两字,就有了如何使形象生动的考虑,将问题引到了修辞范围,鉴赏答题时也就撇开情意而着重于写诗人若置身仙境的景象 。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诗歌技巧侧重于表现手法的鉴赏也就是侧重抒情表意的表现手法鉴赏,是在间
13、接抒情范围内的含义和具体所指。(二)在起承转合背景下的表现手法分析首先确定对哪些诗句进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表现手法分析起来就是“象”的写法与“意”的达成的鉴赏,鉴赏时“象”、“写法”、“意”是三个特别要注意的点。在鉴赏上,“象”与“意”的相对固定关系是我们诗歌鉴赏思维展开延续的线索与路径,知道一端可以追寻另一端,并在追寻中予以鉴赏品评。当学生难以把握确定艺术手法时,我们可以从对应句的作用意图来思考,在析象辨意的基础上反过来思考艺术手法。在起承转合的整体背景下,虽然首首诗歌 “意”不同,但同位置诗句的作用及作者意图是相对固定。这些相对固定的“意”概括来说有这些:“起” ,或直露而先声夺人或含蓄
14、蕴藉以迂回婉转,着意于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承” ,求扩展、丰富“起”的部分并力求下文的“转”铺垫、蓄势;“转”就是拓展,附和诗精练的特征,在有限范围内扩大诗的内涵、容量,并直指题旨,讲求起伏跌宕;“合” ,揭示主旨,圆合篇章即照应,或直抒胸臆,言志阐理,或曲笔以示作者情感、寄托、抱负。明朝胡应麟也把情景布局概括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诗薮内编 ) 。可见情景位置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诗歌“意”的表达集中在诗歌的第二层,对表现手法的分析可以将目光集中在第二层的诗句上。其次,因为结尾常用曲笔,分析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曲笔的运用,即
15、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从景或物与情的关系角度即景与意图的角度予以分析理解,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三)具体诗歌中表现手法的鉴赏分析山 馆 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鉴赏第三、四联的表现手法,我们追踪“象”的特点,知道第三联是明丽丰足之景,第四联是衰败之景(残菊绕墙飞)属于“合”之句, “意图”上要点明主旨即哀伤孤独之情,因此从景与景的关系看是对比手法;但是,从景情的关系看是反衬,是以侧面的景并且是与主体情感相反的乐景来衬托,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因此,探讨表现手法时应该得出思考乐
16、景衬哀情的结论而不是对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 年山东试卷第 16 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 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分析:从诗歌层次来说,第二层有时同时与上面一层形成突“转” ,一般最能集中表达诗歌主旨。本诗中第三句处于“转”的位置,最具表现力也在情理之中。具体分析时,先找到情的内含: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再找用什么具体形象表现:借山寄愁。一般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此处正好相反,以无山遮掩为愁,
17、以满目凄凉为恨,如此诗便道只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 ,故能“极目” ,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一反常规,将诗人的悲苦极大地表现了出来,当然也就最具表现力。围绕“象” 、 “意”关系展开艺术手法的鉴赏,学生就有了一条思维之路,减少了茫然感。总之,我们说“起承转合”这个规律的理解与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应该为本质的一般的,是方法而不是结论,要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运用它可以解决学生诗歌鉴赏空旷无依的问题,树立整体和联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理解鉴赏思维展开有序而不茫然,就象安装了某一程序,就可以运用这一程序打开已有的贮备,使学生的鉴赏思路顺利展开,鉴赏活动顺利进行。教会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我们就具备了引导学生去中国古诗世界中品评那万紫千红、气象万千、色彩纷呈的各个朝代不同诗家的不同诗作的条件,才能发挥诗歌教学能力培养的作用,使学生在诗歌中沐浴熏陶,从而达到新课标中所说的母语教育精神哺育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