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9953697
  • 上传时间:2019-09-22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4.1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doc
    资源描述:

    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却也正在消逝着。关键词: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继承;发展Extra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bstract:The partys 15 big report made a clear and concise summary:“the c

    2、ultur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uided by the marxism, to foster have ideal, morality, culture and discipline of citizens as the goal, development oriented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national science and popular socialist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

    3、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rol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it is also gone forward.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 developing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2。中华文明五千年,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古老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文化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然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促使的整体社会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的趋势下,我们民族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传统文化是一个

    5、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惊魂,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文明犹如鱼之于水,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焉何以存?如果有一天,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泯灭时,我们还能不能静观其变、无动于衷呢?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的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史上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的总体特征。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变成的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演变过程中的

    6、各种思想意识、观念意识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华民族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及子孙后代所创造的、被中华民族子孙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悠久历史的、内涵之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的文化。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创造和继承发展的文化,也可以指中华民族华人社会发展并继承的从中国文化中不断演化、继承、发展而成的特有的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积累,形成了诸多传统的文化,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着,不断丰富和充实中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对中国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包括

    7、中国特色的琴棋书画、乐器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礼仪。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琴棋书画、乐器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二胡、古筝、笛子、琵琶、鼓、萧、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学方面,主要代表有诗词曲赋,如:唐诗宋词、小说辞赋等。除此之外,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有: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此外,中国的传统礼仪风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中国,很多事情有各种各样的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不能少了中国戏剧,有如:京

    8、剧、豫剧、潮剧、昆曲、湘剧、黄梅戏等;最有特色的当然中国语言文化,汉语、汉字、对联、歇后语、谜语(灯谜)等。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独有的特点,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别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而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不知不觉的消逝,有好多例子证明这些。大到各种文化艺术科学(如交响乐,芭蕾舞

    9、,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公关学),各种市场经济体制(如股票),大学办学模式,学术研究规矩,教育体制改革(高考中英语和语文平起平坐,大学里英语的重要程度更是超过语文),饮食文化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小到一个中国青年每天接触到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更可能是美国大片,韩国流行歌和日本动漫或者欧洲的某一本畅销书(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而不是什么老子周易,四书五经,或者所谓的国学这些文化元素的日益接触都会对青年的成长尤其是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并且将会一直慢慢地渗入中国年轻人的骨髓。显而易见,同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被人们冷淡甚至忽视了,于是传统文化继续

    10、衰落和消逝,一刻也不曾停止。传统文化的消逝有很多原因,在我看来,大概有一下几点:1、外国文化的有意识入侵;2、决策者本身对其了解甚少,以致在决策时将其忽略;3、舆论导向的错误引导,媒体、文化、教育等领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国人进行了错误的引导,追星潮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恶搞历史文学作品等卑劣行径不但没有受到制止和谴责,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4、教育内容全盘西化是造成传统文化丢失的重要因素,国人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传统的东西在中国教育领域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背诵古文只是为了应试教育。5、一些崇洋媚外的学者推波澜,方某某否定中医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

    11、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而不自知,这些人反而被一些媒体捧为坐上宾!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作者是美国人明恩傅。明恩傅于1872年来华,在鲁西北传教三十余年,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当时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并根据自己多年对中国的实地观察和仔细研究写成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和讨论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思想、气质和观念,应该说百余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传统文化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因此作者所研究和论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清末年的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身上的具体化体现 4。通读全书,尽管不能否认他对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属于糟粕的东西无情地批判甚至轻蔑地

    12、嘲讽,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明恩傅一个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可取和极其优秀的地方,如勤劳节俭,知足常乐,超强的生命力,孝顺仁慈,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等等方面。作者在书中对这些中国人的优良性格极尽褒扬之词,而且还预言,拥有了这样优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是非常有希望的民族,日后她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中国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然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消逝并不意味着它的灭绝和死亡,当代中国人固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外国文化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的,这种文化成分时时刻刻都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也许这种传承仅仅靠先天遗传就可以),于我们

    13、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言行。那么面对这种流失,我们应该怎样挽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真正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要拯救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是全社会都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不只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那么简单,而是民族精神带出的文化底蕴。(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优点是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劣”,缺点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三)政府应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

    14、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例如: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四)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例如: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国已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

    15、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五)大学教育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目前的大学课程根本没有语文课程,更无从谈起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大学课程在改革时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现在的大学生目前的传统文化素养大部分都是从中学课本里学来的,能够熟背几篇古文的大学生寥寥可数,当今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一个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记住了一些网络作家,我们熟记了电影明星的特点长相,我们熟悉了美剧、韩剧、日本动漫的人物

    16、形象,但是,我们却忘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传统文化名著,我们不曾记得鲁迅的野草、陶渊明的悠然东南下的闲适,我们忘记了李白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是当代教育者的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我们中华子孙沿袭几千年的所继承发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可缺失的文化信仰,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倘若,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诸子百家,没有了儒家、道家、佛家,我们的精神世界从何谈起,难道要靠美剧、韩剧、日本动漫来维持我们的精

    17、神世界,来支撑我们庞大的民族,答案是否定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依靠外来文化,不可能依靠当今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来充实我们民族文化。归根到底,如果传统文化消逝,我们将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将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石。当今的世界,当今的中国,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首先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文化是精神的基石。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但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抛弃以前的崇洋媚外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首推的是孔子学院,中国已经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加强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传播,已经初

    18、见成效。另外,中国可以再全世界别的国家设立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节,以此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进全世界。中国是属于全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全世界共享。我们始终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下,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定会再次发扬光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它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编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 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科学发展观丛书编写委员会主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3 干春松,张晓芒主编. 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修订第2 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4 (美国)明恩溥|译者:刘文飞/刘晓旸. 中国人的气质. 译林出版社,2013.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95369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