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99507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0.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EISENMAN ARCHITECTS,2009-2010学年外建史学习总结,解读彼得艾森曼和他的建筑哲学,生于1931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建筑,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剑桥攻读博士的3年时间中,关注于当代哲学、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等最新的理论发展。以哲理思辨的眼光观察、体验和创作着建筑. 1957年加入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对于现代主义具有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著名的“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心。在这个研究中心担任负责人直到1982年。 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

2、影响 。,生平简介,1931 美国经济危机,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东战争 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20世纪60年代后期 经济高速增长,建筑界思潮涌动 后现代主义萌芽,70年代城市、环境、能源问题凸显,二战期间 现代建筑发展达到高潮,深层次思考文化与历史 ,合乎理性 新理性人文关怀,地方文脉 新地域多义多解,不确定性,哲学思辨 结构解构传统现代的创新 新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 高技派简介客观反映本质 简约,构成主义:打破古典原则 相互冲突,游移不定的集几何秩序结构主义:形成知识的结构研究 文本TEXT 语言系统的差异性解构主义:缺席 延宕 差异 哲学的思辨

3、 文本传达的含义与作者的意图并无必然联系 挑战和谐,稳定和统一的观念,建筑的形式与含义的关联究竟怎样?,建筑师所要表达思想的丰富性受众价值体系的多样化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订设计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世界不是只有白色,也不是只有黑色,存在更多的是介于其中摇摆不定的灰色,摆手可能是打招呼也可能是告别,作品解读,网格 住宅一 住宅五剥落 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进步党总部办公楼轨迹追踪 哥伦布会议中心 布谷办公楼重叠 莱伯史陶克公园规划 莱茵哈特大厦 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 BLF软件公司总部,住宅系列,19671980如何强化建筑形式的独

4、立性以号码来命名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设计 “建筑应该创造一种紧张和距离,因为它不在人的控制之下。人和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崭新的 。” 作为对建筑形式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住宅系列用梁板柱为基本结构语言,形成了与空间点线面的对话。,思想:独立性: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却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系的形式结果。他承认形式与环境的关联,但更强调来自环境的形式结构要求与另一个更抽象、更本质结构相关联。手法: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分离格子布似的结构基础立面的正面性梁板柱的结构建筑的内外都不易成为建筑形式的主宰,住宅号,“硬纸板建筑” 梁板柱的结构虽然略显死板

5、,但是它却赋予空间另外意义上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框架结构的运用,重力不在是阻碍建筑平立面形式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平面及立面变得自由灵活。,住宅号,思想:建筑是不确定的系统,房子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成为一个系统中的一部分。手法:不确定的扭转立面的正面性梁板柱的结构与众不同的系统,只有身处其中 才能感受到,但又很难被解读。使用原始的形式,基于语言学分析的操作方式,是形式的操作依据规则的严格控制,但规则本身的制定是任意的。,正面性的立面,“自主的建筑”梁和柱已经从承重逻辑中脱离出来了,形式和空间的组织产生于更抽象的一系列形式本身关联性的建立,而不是功能与技术的表达。,结构,质疑,假想,解构,现代派建

6、筑师所遵循的社会与美学的道德准则与信仰消失了,现代建筑的形式原则转变了,讨论: 原来最基本的梁板柱结构可以作为最原始的对空间探究的载体。值得学习。 艾森曼刻意将建筑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是为了消除“文本”表达的多义性,还是是为了扩大这样一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是否这就体现了艾森曼独立性的结构到多义性的结构?,框架的结构,墙体的解放,灵活的平面,无限的可能,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51989,场所:校园广场旁已有古典风格和粗野风格会堂建筑,毁于大火的军火库作为当代艺术廊及艺术研究试验室。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住宿。思想:使建筑从场地本身发展出来广义的文脉主义利

7、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部的参数,建筑只有在环境的框架中才能有意义。”使建筑构件延展出新的用途。与解构的概念相契合。,手法:a.体块:一组砖砌体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b.网格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大学自己的网格c.布局中心式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强调城市参照系统的作用,城市网络系统,白色金属网格,南低北高,呈现不稳定和动感,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的感觉,带些解构主义建筑的味道。,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思考:砖砌体是否带有一些新地域风格呢?

8、但艾森曼自己解释说是为了唤起背会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非建筑 ” 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中它的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入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非入口”、“非窗”、“非砖”等等。,哥伦布会议中心,场所:周边开阔一边是铁路,一边是住宅区无特别城市脉络和历史遗存思想: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之间的公共建筑,一个处理动态的现代生活中微小事务的场所”。,手法:a.平面布局简单,化整为零,分解大体量使得会议中心这个通常既无

9、尺度感,又形态混乱的建筑变得更具人情味和识别性。b.立面沿主要街道用砖和玻璃装饰成传统立面保持街道的延续。,c.室内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从入口一直通到舞厅。把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厅分开来,并成为该中心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d.形体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的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弧线的束状体,以一种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地旁边的铁路现状,又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室内街道,讨论:建筑师在处理文脉和建筑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方法,比如这里,艾森曼就运用了隐喻的手法,从外形上和基地文脉呼应,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大体量等等现实问题,使得建筑在呼应环境的同时保持了自

10、身的特性,拥有了自身的价值,值得借鉴。艾森曼由框架到网格再到更加复杂的无定型的钢结构是解构主义思想的深化还是高科技手段在建筑表达方式上的直接体现?或者二者兼有?生活的本质和纪念碑的意义又是如何在建筑中左右着建筑师的决定?,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场所:位于柏林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思想:反传统的强烈思想入手点不是象征感,也不是纪念意义,而是一种有构成感的几何体块所造成的秩序感,在具有有效部分的真实世界和无法读解的玄想之间徘徊,手法: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占地19,000 平方米(4.7 英亩),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

11、列 。用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没有使用任何象征主义对纪念碑传统观念的激烈手法,讨论:关于特殊氛围的营造,艾森曼成了反叛的代表,非传统的尺度,非传统的布局,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简单的几乎有些单调。或许正是这样大胆创新的精神,才是我们创作真正的源泉所在吧。可贵的反叛精神,值得学习。可能由于缺乏 在这种纪念性场所的经历体验,对于其手法的可行性和效果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其他作品:柏林集合住宅他使用了麦卡托网格,将它作为通向考古发掘物的手段。圣地亚哥项目他试图让建筑讨论不在场的问

12、题,以非传统的造型寻求表达意义的其他途径,而不做可见的东西。法兰克福生物中心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思。布谷大楼将海底扩大学说(place tectonics)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艾森曼并非是要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艾森曼把建筑等同于解构哲学中“文本”概念,他认为,文本再也不是一个关于意义的含混且总体的术语,而实际上是一个总是在形式和意义之间措置的传统关系的术

13、语。,讨论:对艾森曼每个作品的解读对我们来说都像是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体会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欣赏精彩绚烂的思维火花,只是这其中总会带有某种疑惑和担心。艾森曼玩转传统,利用传统,到抛弃传统,背离传统,是否可以看做是一场建筑界或者解构思想的放逐呢?当与传统的距离越来越远时,处在传统思想之下的大众能否接受这样的新建筑。解放的墙体,虚无的功能,最终演化为一种歪曲的状态。艾森曼似乎越来越少考虑受众的审美心理以及舒适度,而仅仅凭借自己的理解,以及所谓的哲学理论建构反传统的新形式。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另一种“以人为本”呢?只是这样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传统现代建筑中以让人舒适和享受为本,也许这正是对传统背离最有力

14、的做法吧。,思想总结,三个阶段: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艾森曼的话: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

15、森曼类似的问题“当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俄亥俄州大学维克斯纳艺术中心美术馆室内没有可供挂作品的墙面,也没有为作品营造光线的效果。艾森曼解释为他尝试消解艺术品的权威性,对建筑与艺术品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 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

16、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 ”。 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大师VS大师,矶崎新,文化性,兼取东西方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统和高水准的建筑技术,他常将立方体和格子体融入现代时尚之中。,(相同时期),19

17、31年生于纽约,彼得艾森曼,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毕业以后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57年加入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对于现代主义具有直接和深刻的认识,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40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多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建成”,并且这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品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

18、,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所以想理解矶崎新,得先理解那些“未建成”的作品。,作品不但有其内在意义而且更显额外活泼和动人心弦。,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后期设计令人费解,他考虑的是身体与灵魂的新空间,热衷于依靠电脑软件AutoCAD、3dsmax制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效果图也以表达概念为第一目标,所以虽然在学界获奖不断,在商业上却并不受宠在此之后,艾森曼的建筑更多的只是一厢情愿的信念,或是无对象的空谈,或是在现实的视域之外,把生活

19、引向了另外一种混沌无序的状况。它们往往与理性背道而驰,玄虚与思辨,傲慢和反讽,在理想化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的建筑所表现的是建筑师的智慧,以及它所拥有的神圣而又奇特的力量。,矶崎新,彼得艾森曼,大师VS大师,(相同时期),大师&大师 (相同流派),弗兰克盖里,盖里始终认为,建筑这一行是服务业,建筑师应该服务业主,倾听业主的需要,解决业主的困难,然后盖好房子。,视觉语汇是曲线和弧度。,彼得艾森曼,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931年生于纽约,80年代,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

20、,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以哲理思辨的眼光观察、体验和创作着建筑,感性出发的艺术建筑家,理性出发的解构哲学家,我眼中的艾森曼,建筑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概念中的“创造性”:1.理性思维(地形、资源、利用等)2.直观的或创造性思维3.价值的判定4.空间组织能力5.表现技巧如何考察一位建筑师的贡献和设计成果:1.通过什么过程创造作品。2.观察期设计创作的活动,以便更直接地评价其设计过程的性质。3.观察建筑师本人,并了解建筑师属于哪一类型的人。,我眼中的艾森曼 李修然 学习建筑学两年来,从一开始对建筑学的一无无知,没有概念,到后来艰难的

21、寻找方法,阅读书籍,现在对建筑,或者说仅仅是我所学的建筑学,每一天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学习建筑史,自己去分析大师,那种与经典对话,与大师交流的感受又让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我找不到方法,困顿纠结的时候,我将建筑学的学习与我们熟悉的语言的学习方法作类比。学习语言的精髓在于多读多练,运用是关键,而建筑学的学习则是多想多做,交流是关键。语言有遣词造句,语法句式,而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建筑语汇,规范法则。文学作品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建筑作品也有风格流派,大类小别。语言的作用在于达意,传达的思想是精髓,而建筑的作用在于满足功能,同时创造更新更丰富的空间,带给人更有意义的感受。 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

22、解构哲学的一种延续,强调建筑的多义性。这种理论正是源于结构主义有关语言的研究。作者想表达的意义与受众接受到的意义存在差异和不确定性,作者本身的思想在变化,而受众自己的审美也在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来看,证明了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Learn from EISENMAN,Learn from EISENMAN,解构主义传达出的这一思想,让我对建筑和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的类似,很大程度上,二者的哲学思想也有相通之处。 解读艾森曼,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观察他自身的变化。艾森曼不是最好的建筑师,但一定是一位很重要的建筑师。他总是处在一种先锋的行列,运用自己独到

23、的见解,融合各种领域的知识,将自己对建筑的概念最大化。艾森曼的从新现代到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这种转换的发生,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浪潮而存在,建筑师尤其如此。一个建筑师的成长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很多时候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演进。 对于艾森曼思想的解读前面已有,在此不多赘述。很多费解的地方,希望能通过以后的学习加以理解。艾森曼的反叛精神,创新思想,以及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的确给我们很大触动,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有一些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学古通今,我想这就是建筑史学习的意义吧,“任何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在我们学习前人经验的时候,或许后人也在等待着从我们身上获得新的发现。参照历史,反

24、观现代。,反传统,对于现在的建筑设计方式,建筑设计原则的思考,不完全照搬模式,针对自己的理解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方式。,对建筑的深层思考,学习艾森曼 曾洪豪,对于建筑的探究不要只停留在建筑上,我们要从各种知识领域找到可以和建筑相关联的理论依据或设计灵感,并且要对建筑有独到的设计,就像彼得艾森曼总能找到建筑与哲学的平衡点,这就是他的独到设计。,Learn from EISENMAN,创新与尝试,早期的“卡纸板住宅”,中期的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 ,后期的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以及尝试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几何探索,艾森曼不断地尝试着各种方式,各种哲学理论依据对建筑进行复杂的诠释。因为设计无处不在

25、,美学无处不在,我们也可以对自己提出一些挑战,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对建筑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在探索中可能会出现“今天否定昨天”的情况,但这样就是一次成长。,对于已有的态度,符合时代与背景,艾森曼早年在格罗皮乌斯事务所,对于现代主义具有直接和深刻的认识,这并没有决定艾森曼坚持现代主义,而是对于已有的现代主义进行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艾森曼的建筑符合时代与背景,在现代主义出现问题时考虑了哲学理论,城市和建筑环境的关联,在计算机技术出现时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我们在做设计时也要对现在的时代背景有所反映,做出一些现存问题的思考。,Learn from EISENMAN,THANK YOU,2009-2010学年外建史学习总结,2010.6,解读彼得艾森曼和他的建筑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