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2631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作者:超巨星宁夏取“夏地安宁”之意命名。元中统二年(1261 年)置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以辖区为西夏故地,故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 ,降西夏行省为宁夏府路,隶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 ,升置宁夏行中书省,元贞元年(1295 年) ,革宁夏行省,并入甘肃行中书省。1929 年设宁夏省。1954 年撤销,并入甘肃省。1958 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明末清初,宁夏地区一些官吏、文人用“银川”一词形容今银川平原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泛指今银川平原引黄(河)灌区。乾隆年间, “银川”一词已初

2、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今银川老城)的代称。笔者按:中国地名语源词典称银川“因流经市境的黄河为名”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称“宁夏土质,碱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宁夏古名银川” ,一说乃因唐宋银川郡(治今陕西省横山县东党岔镇;银川,少数民族语,意为骢马谷)之名随党项族西迁至此而得名,皆误。宋代为西夏都城兴庆府,后改中兴府,元置中兴州,明设宁夏卫。1929 年为宁夏省城。1944 年,宁夏省城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 。兴庆区以历史上西夏国都“兴庆府”之名命名。1961 年,银川市设立城区,因位于银川老城,故名。2002年,改名兴庆区。西夏区以历史上西夏王朝之名命名。1962 年,银

3、川市设立新城区,因位于银川新市区,故名。2002 年,改名西夏区。金凤区以银川别称凤凰城,故名。1972 年,银川市设立郊区。2002 年,改名金凤区。灵武市取隋灵武郡之名命名。西汉置灵洲县(治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附近;按:同时置有灵武县,治今青铜峡市邵岗镇附近,东汉废) ,东汉改名灵州县。隋于灵州置灵武郡。明宣德三年(1428) ,灵州千户所迁驻今灵武市区。1913 年改灵州为灵武县。1996 年设灵武市。永宁县取“永远安宁”之意命名。一说,取历史上曾设置的永州与当时宁夏、宁朔两县首字而命名。1938 年,宁夏省规划析宁夏(今贺兰县) 、宁朔(今青铜峡市)两县置镇河县,取境内镇河堡为名。永宁

4、县, 。1940 年底,马鸿逵提议将原拟的镇河县改名云亭县,取境内云亭渠(注:1934 年,马鸿逵将宁夏县第一、第二民生渠拓宽、连通,为纪念其父马福祥字云亭,命名为云亭渠;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民生渠)为名。意在为其父树碑立传,遭异议。1941 年初,决议改云亭县为永宁县。贺兰县以县西贺兰山为名。贺兰,匈奴语,因西晋时匈奴贺兰(一译贺赖、曷赖)部曾游牧于此山,遂以部落名为山名。一说,贺兰,匈奴语,意为駮马,因山上“树木青白,望如駮马” ,故名(据元和郡县志 ) 。 辞源称“遥望如骏马,蒙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 ,此说误,按:“贺兰”一名魏晋即已出现,为匈奴语音译。清雍正二年(1724 年)置宁夏县,

5、1941 年,因与宁夏省同名,改名贺兰县。附:(原)宁夏县取“夏地安宁”之意命名。清雍正二年(1724 年)置宁夏县。1941 年,因与宁夏省同名,改名贺兰县。石嘴山市以境内石嘴山(位于今惠农区)为名。石嘴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 )。清雍正初(1726 年左右) ,今石嘴山区旧城区一带开始形成聚落,山名被借用为地名,史籍中多见“石嘴子” 、 “石嘴山“石嘴子山”等。石嘴山“嘴”字的写法,明、清两代史籍均作“嘴” , 民国朔方道志中始见“嘴” 、 “咀”并用。解放后国务院公布的三批汉字简化方案也未将“嘴”字简化。1959 年,在宁夏为设置石嘴山市给国务院的报

6、告中使用了“石咀山”这一不规范的写法,1960 年国务院在设市决定中沿用“石咀山”为市名。1981 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员会根据市名形成的历史渊源,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将“石嘴山”正式定为市名的规范化写法。1960 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惠农县,改置石咀山市。1981 年规范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大武口”在明代史籍被称为“打硙口” ,为沟谷名(今大武口沟) ,意为“打凿石磨的山口” 。此后的文献资料中还出现过“大硙口” 、 “达武口”等名称,1943 年,民国宁夏省建设厅长(李翰园)至此,认为“打硙口“名称不雅,遂改名为大武口,意为武士们在这里打过仗。1973 年设立石嘴山市大武口区,1

7、975 年改名第一区,1981年复名大武口区。惠农区因境内惠农渠(清代开凿)得名。1938 年,宁夏省政府计划拆分平罗县新设一县,拟名“永固县” (因境内东永固、西永固 2 堡) 。1940 年决定改名惠农县。1941 年,析平罗县北部置惠农县,1960 年撤县,辖区大部划归石嘴山市。1976 年,以原惠农县大部地域置石嘴山市郊区。1987 年 2 月,撤销郊区,复置惠农县。2003年撤销石嘴山区、惠农县,合并设立惠农区。附:(原)石炭井区因产石炭(即煤炭)而得名。明代为蒙古族游牧地。蒙古语称这里为“上迭里口” (音译) ,意为产石炭(即煤炭)的地方。汉族称此地为石炭沟,1941 年改名石炭井

8、。民国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 , “石炭井沟产烟煤,质坚有光,故名为石炭” 。1970 年设石嘴山市石炭区,1973 年改名石炭井区。1975 年改名第三区,1981 年复名石炭井区。2002 年撤销,并入大武口区。附:(原)石嘴山区以境内石嘴山(山名)为名。石嘴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 ) 。1962 年设立石嘴山市城区,1973 年撤销。1975 年设石嘴山市第二区,1981 年改名石嘴山区,2003 年撤销石嘴山区、惠农县,合并设立惠农区。平罗县取“平虏”谐音改字而命名。明永乐初筑平虏城,取“平定胡虏(对蒙古族的蔑称) ”之意命名。嘉靖三十年(1551 年

9、)设平虏千户所。清初,忌“虏”字,以谐音改平虏千户所为平罗所。雍正三年(1725 年) ,改平罗所置平罗县。附:(原)陶乐县以境内陶乐湖滩命名。陶乐,系取“套虏”谐音改字而命名。明代鞑靼、瓦剌部入居河套地区,被明廷辱称为“套虏” ,又因此地多湖滩,故称“套虏湖滩” 。清代忌“虏”字,以谐音改称“陶乐湖滩” ,属鄂托克旗(今内蒙古境) 。一说,明、清时长期为蒙古鄂尔多斯部牧地,蒙古语将黄河两岸的滩地统称为“察汉托辉(护) ”,意即“白色的湾子” ,简译为“托护(勒) ”。至民国初,转音为“陶乐湖滩”。1929 年设陶乐设治局,1941 年改陶乐县。2003 年撤销,分别并入石嘴山市平罗县、银川市

10、兴庆区。吴忠市因吴忠堡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 年) ,置吴忠堡,以屯长吴忠的姓名命名。1950 年析灵武县置吴忠市(县级) ,1960 年金积县部分地区并入。1963 年改吴忠县。1987 年复设吴忠市(县级) 。利通区因吴忠城区主干道、著名商业街“利通街”而得名。利通街,取“便利交通”之意命名。据记载, “1943 年,又将(吴忠堡)迎门渠填平,修成一条路,这便是“利通街”了,取其便利交通之意” (吴忠与灵州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一说“建国前无名,后命现名,取交通通畅之意”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地名志 ,吴忠市人民政府 1987 年编印)1950 年析灵武

11、县置吴忠市(县级) ,1960 年金积县部分地区并入。1963 年改吴忠县。1987 年复设吴忠市(县级) 。1998 年改利通区。红寺堡区红寺堡,原名红寺,因当地红富寺(原址位于今红寺堡镇红海村)简称“红寺”而得名。红富寺,始建于隋唐,后被毁(近年重建并改名弘佛寺) 。明正德二年(1507 年)在“红寺”地方建堡,名红寺堡(位于今南川乡旧寺堡子村) ,为军事要塞。嘉靖十六年(1537 年)边防内迁(旧堡废弃) ,重建新红寺堡(位于今红寺堡镇团结村) ,嘉靖四十年(1561 年)毁于地震。1998 年 9 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同心县北部设立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

12、,属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行使县级政府职能。2002年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理。2009 年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附:(原)金积县因金积堡(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而得名。金积堡,以南倚金积山(今牛首山)而命名。金积山,又名紫金山,因土色如金(明一统志:“山多赭土,日照其色如金” ),故名。明代筑金积堡。清同治十一年(1872) ,析灵州西部置宁灵厅,治金积堡。1913 年,改宁灵厅为金积县。1960 年撤县,分别并入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市因黄河青铜峡而命名。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山光水色相映,水体似青铜(一说水面如铜镜) ,故名。东汉时称上河峡,北魏时称青山峡

13、,唐时称硖石、大石山,宋代始称青铜峡。1960 年由宁朔、金积、中宁等县析置。附:(原)宁朔县取“朔方安宁”之意命名。清雍正二年(1724 年)置宁朔县,1960 年撤县,大部改置青铜峡市。盐池县因境内多盐池(天然盐湖) ,故名。西魏置盐州,元初废。1913 年改花马池分州为盐池县。同心县因驻地同心城而得名。同心城,曾名“半个城” (一作“半角城” )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城,城内军民同心抵抗,未被攻下,故称“同心城” 。清置平远县(治今下马关镇) ,1913 年改名镇戎县,1928年改名豫旺县,1938 年迁治同心城,改名同心县。固原市取“故原州”谐音“固原”命名。一说因地势险固而命名。北

14、魏正光五年(524 年)置原州(治今固原市原州区) ,唐末,其地陷于吐蕃,原州内迁。明正统十年(1445 年) ,于故原州城置固原巡检司, “讳故为固” 。景泰三年(1452 年) ,设固原守御千户所。弘治十五年(1502 年) ,升开城县为固原州。1913 年改为固原县。原州区以历史上的原州命名。北魏正光五年(524 年) ,改高平镇置原州,唐末废。西吉县以当地回族中最大教派哲赫忍耶的宗教活动中心(门宦主马震武住地)西吉滩(位于今西吉县西滩乡)命名。西吉滩,系由席芨滩雅化而来;席芨滩,以地多席芨草而得名。1942 年析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庄浪 5 县地置西吉县,治穆家营(今吉强镇) 。

15、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称, “西吉滩”似与伊斯兰教典故“希吉来”有关,为阿拉伯语“迁徙”之意。传说穆罕默德于公元 622 年 9 月由麦加迁到麦地那。后来定该岁首为回历纪元元年元旦。误。隆德县隆德县肇源于宋代隆德寨(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 。隆德寨,取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 、德顺军各一字而命名。北宋天禧元年(1017 年)置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 。庆历三年(1043 年) ,此城划属德顺军,遂取羊牧隆城、德顺军 2 名之尾、首 2 字改羊牧隆城为隆德寨。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 ,置笼竿城(即今隆德县城关镇) 。庆历三年(1043 年) ,置德顺军,治笼

16、竿城。金皇统二年(1142 年) ,升隆德寨为隆德县(治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 。元大德八年(1304 年) ,迁隆德县治至笼竿城(即今隆德县城关镇) 。泾源县因地处泾水发源地而得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 ,析固原州、平凉县、隆德县、华亭县地置化平川直隶厅(治今泾源县) ,1913 年改设化平县,1951 年改名泾源县。彭阳县因北宋彭阳城而得名。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称, “因在彭原山之阳而得名” 。北宋咸平六年(1003 年)置彭阳城。建炎四年(1130 年)地入金,废为彭阳堡。1983 年析固原县东部置彭阳县。中卫市因袭“宁夏中卫”之名而命名。明永乐元年(1403 年)置宁夏中卫

17、,清雍正三年(1725 年)改置中卫县。沙坡头区以境内名胜沙坡头命名。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端,“因沙所积,故名。一名沙岭。 ”(朔方道志 ) 。2003 年,撤销中卫县,设立中卫市沙坡头区(注:实际未成立) 。中宁县取中卫县、宁安堡(县治)首字命名。1933 年 9 月,宁夏省政府采纳民政厅长建议,拟将中卫县黄河以南区域析置一县,以宁安堡为县城,命名中宁县(民政厅长拟名宁安县,以县治宁安堡命名,因与黑龙江宁安县重名,故放弃) 。以黄河为界、南北分县的方案公布后,中卫籍士绅以不便管理,贫富悬殊,联名反对,宁夏省政府遂撤销前令,改以胜金关、山河桥为界,东西分县,以鸣沙州(今鸣沙镇)为县城,县城

18、建成前县府暂驻宁安堡。并上报国民政府,年底获准。1934 年初,中宁县正式成立,驻宁安堡(以鸣沙为县城一事,建县后在实践中感到不妥,遂搁置) 。海原县由“海都原”缩略而来。元代,蒙古人称今海原一带为海喇都原,又名海都原。蒙古语意为“美丽的高原” 。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此置海喇都营。清代,简称“海喇都城”为海城,置海城县。1914 年,因与辽宁省海城县重名,改名海原县。参考资料:西北地名 ,于建文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年版中国地名由来词典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中国地名辞源 ,华夏出版社 200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中国政区大典 ,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PS:资料来源,方舆论坛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1194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