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一 原辅料进货查验记录(1)第 页供货商序号 原辅料名称 规格 数量 生产日期(批号) 保质期 名称 地址 联系电话进货日期 采购人 验收人备注:1.记录要真实、完整、规范;2.供货商资质、产品合格证明(供货商不能提供的,须由企业进行检验) 、进货票据等相关凭证另建册存档,与记录逐一对应;3.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记录(2)第 页供货商序号 食品添加剂名称 规格 数量 生产日期(批号) 保质期 名称 地址 联系电话进货日期 采购人 验收人备注:1.记录要真实、完整、规范;2.供货商资质、产品合格证明(供货商不
2、能提供的,须由企业进行检验) 、进货票据等相关凭证另建册存档,与记录逐一对应;3.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3)第 页供货商序号 食品相关产品名称 规格 数量 生产日期(批号) 保质期 名称 地址 联系电话进货日期 采购人 验收人备注:1.记录要真实、完整、规范;2.供货商资质、产品合格证明(供货商不能提供的,须由企业进行检验) 、进货票据等相关凭证另建册存档,与记录逐一对应;3.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表二 原辅料贮存、保管及领用记录(1)第
3、页序号 原辅料名称 生产厂家 生产日期(批号) 规格 贮存要求 入库数量 入库日期 保管人 领用日期 领用数量 领用人备注:1.原辅料库房应专人管理,标示明显,卫生清洁,贮存条件符合相关要求;2. 定期检查原辅料贮存状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过保质期的原辅料;3. 领用出库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领用数量与生产投料数量相符。食品添加剂贮存、保管及领用记录(2)第 页序号 食品添加剂名称 生产厂家 生产日期(批号) 规格 贮存要求 入库数量 入库日期 保管人 领用日期 领用数量 领用人备注:1.食品添加剂应专门贮存、专人管理,标示明显,卫生清洁,贮存条件符合相关要求;2. 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贮存状况,
4、及时清理变质或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3.领用出库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领用数量与生产投料数量相符。食品相关产品贮存、保管及领用记录(3)第 页序号 食品相关产品名称 生产厂家 生产日期(批号) 规格 贮存要求 入库数量 入库日期 保管人 领用日期 领用数量 领用人备注:1.食品相关产品应专人管理,卫生清洁,贮存条件符合相关要求;2. 定期检查食品相关产品贮存状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过保质期的食品相关产品;3.领用出库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领用数量与生产投料数量相符。表三 产品投料及生产记录第 页生产日期 生产产品名称 规格生产数量使用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名称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生产日期或批号原辅料
5、、食品添加剂领用数量原辅料、食品添加剂投入数量投料时间( 时 分) 投料人车间(生产)负责人备注:1.记录应当真实、准确;2.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参数和产品配方进行投料;3. 食品添加剂使用应符合 GB2760 相关要求,严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表四 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记录第 页日期 时间 关键控制点名称 工艺要求及 控制参数 实际结果 质量控制运行情况 异常情况处置措施 处置时间 处置结果 责任人备注:1.根据产品特性、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合理确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控制点,如生产工序、设备管理、贮存、包装等关键环节,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2.制定关
6、键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并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如实做好记录。表五 清洁消毒记录第 页日期 清洁消毒方式、 方法/频次 清洁消毒的区域、 设备或器具名称 使用的洗涤、消毒 (设备)剂名称 使用数量温度、浓度、剂量、波长等清洁消毒效果验收及处置 消毒人 验收人表六 洗涤剂、消毒剂保管、使用记录第 页序号 洗涤剂、消毒剂名 称 生产厂家 有效期限 数量 存放位置 保管人 领用日期 使用区域(设备) 使用数量 领用人备注:1.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材等分隔放置,专人保管;2.按规定剂量、浓度和操作程序使用,清洁消毒前后的设备和工器具应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污染。表七 生
7、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记录第 页序号 设备、设施名称 设备编号 保养周期 上次保养时间 本次保养时间 维修、保养项 目 维修、保养情况及结 果 操作者 验收人表八 食品安全状况自查记录自查时间: 年 月 日 序号 自查内容 自查项目 结果评价 主要问题 处置措施 企业(生产) 负责人1 厂区无扬尘、无积水,厂区、车间卫生整洁。 是否2 厂区、车间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是否3 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应设置洗手设施,未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 是否4 有更衣、洗手、干手、消毒设备、设施,满足正常使用。 是否5 通风、防尘、照明、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8、 是否6 车间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并有相应的使用记录。 是否7生产环境条件定期检查防鼠、防蝇、防虫害装置的使用情况并有相应检查记录,生产场所无虫害迹象。 是否8查验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供货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有检验记录。是否9进货查验记录及证明材料真实、完整,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是否10进货查验结果建立和保存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出库记录。 是否11 有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文件
9、,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自查并记录和处置。 是否12 使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与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 是否13 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 是否14 未发现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 是否15生产过程控制未发现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是否16 生产或使用的新食品原料,限定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告的新食品原料范围内。 是否17 未发现使用药品、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食品。 是否18 生产记录中的生产工艺和参数与企业申请许可时提供的工艺流
10、程一致。 是否19 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记录。 是否20 生产现场未发现人流、物流交叉污染。 是否21 未发现原辅料、半成品与直接入口食品交叉污染。 是否22 有温、湿度等生产环境监测要求的,定期进行监测并记录。 是否23 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 是否24 未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批号的情况。 是否25工作人员穿戴工作衣帽,生产车间内未发现与生产无关的个人或者其他与生产不相关物品,员工洗手消毒后进入生产车间。是否26 企业自检的,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有检验相关设备及化学试剂,检验仪器设备按期检定。 是否27 不能自检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
11、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是否28 有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标准文本,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进行检验。 是否29 建立和保存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检验记录真实、完整。 是否30产品检验结果按规定时限保存检验留存样品并记录留样情况。 是否31 原辅料的贮存有专人管理,贮存条件符合要求。 是否32 食品添加剂应当专门贮存,明显标示,专人管理。 是否33 不合格品应在划定区域存放。 是否34 根据产品特点建立和执行相适应的贮存、运输及交付控制制度和记录。 是否35贮存及交付控制仓库温湿度应符合要求。 是否36 生产的产品在许可范围内。 是否37 有销售台账,台账记录真实、完整。 是否38销售台账如
12、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明、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是否39 建立和保存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不合格品的批次、数量应与记录一致。 是否40 实施不安全食品的召回,有召回计划、公告等相应记录。 是否41 召回食品有处置记录。 是否42不合格品管理和食品召回 未发现使用召回食品重新加工食品情况(对因标签存在瑕疵实施召回的除外)。 是否43 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 是否44 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培训和考核记录。 是否45 未发现聘用禁止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人员。 是否46企业负责人在企业内部制度制定、过程控制、安
13、全培训、安全检查以及食品安全事件或事故调查等环节履行了岗位职责并有记录。是否47 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直接接触食品人员有健康证明,符合相关规定。 是否48从业人员管理有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并有相关培训记录。 是否49 有定期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记录。 是否50 有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演练,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记录。 是否51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有处置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是否52 原料和生产工艺符合产品标准规定。 是否53 复配食品添加剂配方发生变化的,按规定报告。 是否54食品添加剂生产者管理食品添加剂产品标签载明“食品添加剂”,并标明贮存条件、生产者
14、名称和地址、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法。是否备注:1.除序号 7、14 、15、16 项以及 8 项中关于“食品相关产品”的自查部分,其他项目均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如果自查项目存在合理缺项,该项无需勾选“是或否” ;2.勾选“否”项后,要注明主要问题,并记录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3.各企业可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生产实际及自查制度,按照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 )对自查内容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4.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定期组织自查,但因长时间停产再次复产、监督抽检不合格、发生食品安
15、全事故、监管部门责令停产停业之后均要组织自查,并按规定形成自查报告。表九 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记录第 页序号 排查时间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整改措施 整改完成时间 企业(生产) 负责人备注:各企业要参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和细则,根据产品种类、执行标准、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以及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合理确定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点,并加强针对性排查和整改。表十 产品销售记录第 页购货者信息销售日期 产品名称 规格生产日期或批号 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或出厂检验报告编号单价(元) 销售数量 名称 地址 联系方式 交付方式 记录人备注:1.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确保实现对产品销售环节的有效追溯;2. 记录
16、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表十一 产品运输及交付记录第 页序号 产品名称 规格 生产日期 或批号 保质期 储存条件 库存数量 出库时间 出库数量 交付/运输方式及要求 出库人 接收人表十二 出厂检验报告企业名称: 编号:产品名称 规格 生产日期 /批号抽样基数 样品数量 抽样日期抽样地点 抽样人 检验日期产品执行标准 检验依据检验内容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单项判定检验结论:(检验报告专用章)批准日期: 年 月 日检验员: 审(复)核人: 批准人: 表十三 产品留样记录第 页序号 留样编号 样品名称 生产日期(批号) 保质期 留样
17、时间 留样数量 样品贮存要求 样品保存期限 样品消除时间 样品处置方式 责任人备注:1.企业留样产品的包装、规格等应与出厂销售的产品相一致(直接入口食品),留样产品的批号应与实际生产相符(不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2.一般情况下,产品保质期少于 2 年的,留样产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 2 年的,留样产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3.留样数量根据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要求或企业留样制度执行。表十四 不合格食品处置记录编号:产品名称 规格 检验报告编号部门 生产日期(批号) 处置数量不合格食品及项目 原料 辅料 半成品 成品负责人: 年 月 日不合格原因分析负责人: 年 月
18、日处置意见负责人: 年 月 日处置结果负责人: 年 月 日表十五 食品召回记录第 页序号 产品名称 生产日期(批号) 规格 不合格情况 召回时间 召回地点/方 式 召回数量 处置措施 处置记录编号 责任人备注:1.企业要严格按照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制定召回计划、发布召回公告,根据召回等级和程序召回不安全食品;2.企业应当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3.企业需要对召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应当提前报告时间、地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4.食品召回记录要与召回计划和召回公告相一致,处置记录编号与不合格食品处置记录编号相
19、符。表十六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建档时间: 第 页姓 名 性 别工作岗位 员工号出生年月 从业时间照片家庭病史 健康证号检查时间 检查单位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采取措施 备注备注:1.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2.严格按照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6.3 项要求,加强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和个人卫生检查,对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岗位。表十七 培训考核记录第 页岗位(在对应职务后面打)序号 姓名 负责人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检
20、验员 职工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内容 考试成绩备注:要有培训计划、方案、原始签到表、试卷与之相对应。表十八 生产环境监测记录第 页序号 产品名称 工艺、工序或生产场 所 温度、湿度、微生物 等生产环境要求 生产时实际情况 检测时间 检测人 整改或处置情况表十九 防鼠、防蝇、防虫害装置使用及检查记录第 页序号 防护措施 投放场所 投放时间 投放人 检查时间 检查人 检查情况备注:相关内容要严格按照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规定执行。表二十 食品安全应急演练记录第 页备注:应急演练内容应根据企业制定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组织实施,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演练时间演练地点演练内容参加人员指挥者:演练过程记录演练效果评价存在问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