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案导学(精品成套)新闻两则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执笔人: 审核人:备课时间: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 2、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3、 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 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方法: 默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读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铜陵(lng ) 狄(d )港 古宛(wn )县 二十八宿(xi ) 锐不可当(dng ) 阻遏( ) 绥靖(sujng )区 阌(w
2、n)乡 杜聿(y )明 2、解释: 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击溃:打败并溃退。 要塞:军事上有重大意义,有坚固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速读课文,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五部分。1、记叙的六要素包括: 、 、 、 、 、 2、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两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3、新闻一般包括 、 、 、 、 五部分 4、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 5、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看各有什么特点?三、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既已度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既已”依次次换成“越过”“
3、到达”“共”好不好?为什么?2、把文中“至发电时止“换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把“现已占领”换成“现在已经占领”好吗?为什么?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3、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西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巩固性自测: 请阅读新闻,然后回答下面各题。 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 患者肺移植后安度两周年本报讯(通讯员卢晓娣)近日,北京安员医院胸外科的医务人员为一位亚洲肺移植存活最长的患者举行了一次生日贺会,祝贺他换肺后安度两周年和 49 岁生日。两年前,患者冀书春喘憋严重,口唇绀紫,在休息状态下,也感到呼
4、吸困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且病情恶化很快。经当地医院就诊,难以治愈,慕名至安员医院求治。入院后经医生诊断,肺听诊双侧有少量水泡音,肺功能检查显示通气功能严重损害。患者活动 3分钟后心率由 90 次 / 分升到 142 次 / 分,医生明确诊断为待发肺纤维化。而治疗此症的惟一办法就是换肺。1995 年 2 月 23 日,安员医院全院各科通力协作,成功地为冀书春施行了肺移植术。术后曾出现并发症,以及排异感染,但一次次被安员医院的医护人员治愈。 患者恢复很快,肺核扫描见移植的左肺遍气及血流灌注均佳。目前患者生活已经完全自理,能到室外活动,且恢复轻工作。冀书春见到笔者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每天都外出散步
5、,锻炼身体。今年初,下大雪,我在雪地上一走就是几里地。我还去了天安门广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天安门, 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1)本篇新闻的主标题是什么? 答 (2)本篇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答: (3)新闻的主体是什么? 答: (4) 本篇新闻的背景和结语是什么? 答: (5)本篇新闻的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主标题是“患者肺移植后安渡两周年”,引标题是“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 (2)除“本报讯和(通讯员卢晓娣)”外正文的第一段文字。(3)第 23 段。(4)是含在主体当中的。 (5) 用与主要内容有关的次要消息,使这篇新闻报导更显深入全面。 新闻两则学案设计(二)
6、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认识的中国革命胜利来只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三、学习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将生字及不懂的字词在文中划出,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后完成下列两题: 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加拼音 高屋建 lng( ) 气势 png b ( ) 铜 lng ( ) 荻( )港 yn( )家汇 溃( )退 锐不可当( ) 要塞( )绥( )靖( ) 白崇禧( ) 阻 潢( )川 杜聿( )明 二十八宿( ) 释义 溃退 要塞 阻谒 企图 锐不可当 2、请大家仔细阅读
7、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的六要素,你能在文中标出这两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吗? 你能不能从新闻本身找出能够概括其报道的主要内容的句子?由此你发现新闻由哪几部分构成?有哪些特点?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从哪几个方面报道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报道的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而是由南阳解放说开,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及南线解放军的战绩,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后明确答案。 3、新闻语言必须简明准确,在文中划出你认为简明准确的句子。仔细品读、细细体味完成下面的问题 、把“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
8、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中的“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依次换成“越过”“到达”“共”读一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把文中“至发电时止”换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把“现已占领”换成“现在已经占领”好吗?为什么?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和“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两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准确在哪里? “不料正是汤恩泊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点词语该如何理解,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我检测: 课改走入“一问到底”误区 晨报讯(记者袁琦 通讯员彭晓厚)40 分钟的一节课,老师提
9、了 80 多个问题,可是其中有 70 多个是根本不必要问的。2003 年 12 月 25 日,在江汉区师德论坛的表彰大会上,市教科院教科所徐学俊所长提醒老师,课改不要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误区。 在谈到教学要一改过去的包办教学时,徐所长举例说,在一次课程改革的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提了 80 多个问题,可其中有 70 多个问题只要看看书就知道,没有必要那样一问一答。 徐所长说,过去的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老师包办模式,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实施课改后,教学趋势则变成了“满堂问”“满堂考”。 徐所长提醒,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要真正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简
10、单地由“满堂灌”改为“满堂问”。 (武汉晨报) 1、找出本文体现的新闻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本则新闻一共有 4 段,请你分别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这则新闻的第( )段是导语部分,第( )段是主体部分。 3、现在全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面对文中所提到的这种“满堂灌”现象,你有什么感受吗?对此,你有何建议? 4、文中徐所长说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作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你认为怎样才能以自己为主,在课堂中自己应当怎样做?参考资料:毛泽东怎样写军事新闻 蓝鸿文 毛泽东生前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而且是写军事新闻的大手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和
11、他的战友一道,一面指挥千军万马,同国内外的武装敌人作斗争,一面又配合战局的需要,挥笔写下多篇军事新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年月红军攻下吉安,年月他以子任的笔名,写了红军故事吉安的占领;抗战胜利前夕,胡宗南部队突向我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淳经县的爷台山发起进攻,妄图挑动内战,毛泽东用新华社延安的电头,写了消息爷台山战事扩大,揭露蒋军;解放战争时期,他写的军事新闻更多了。据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提供的材料,有军事消息篇,军事新闻述评篇,军事讲话篇,都是以新华社的名义发出的。这些军事新闻,传播了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喜讯,评述了战局,鼓舞了士气,教育了读者,揭露打击了敌人,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
12、东写的军事新闻,是毛泽东新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在中国新闻作品史上光彩夺目,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我们学习新闻写作的典范。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写军事新闻的呢本文谈谈笔者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军事新闻的类型 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从内容看,无论哪个时期,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斗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且不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处于敌我矛盾性质,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蒋介石及其军队仍不断地搞磨擦,一而再地发动反共高潮,这时的军事斗争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几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尤以解放战争时期军
13、事斗争的规模最为庞大,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决战,关系着旧中国的灭亡与新中国的诞生这样一个头等重大的问题。这也恐怕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写的军事新闻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加以分类。有些新闻就其特征而言,是跨类的,我们把这类新闻则归入两类。 、捷报型 这类新闻包括吉安的占领 年月日 、我军解放郑州 年月日 、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 年月日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年月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年月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年月日 、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 年月日 、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年月
14、日 等篇。 年月日,毛泽东给陆定一的信中说:“每遇一次胜利,即写一篇社论鼓励之,证明之,每失一重要地方即写一短文解释之,说只要歼敌,将来可以恢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捷报频传,毛泽东的兴奋之情,从他亲自提笔写消息,可以想象。这类消息的主要作用,在于把胜利的喜讯及时传播出去,让前后方的广大军民共享,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同时,人们从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喜讯中,还看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全国胜利很快就要到来的大好形势。 毛泽东写这类消息特别讲究时效。我军解放郑州这条消息,毛泽东用的电头是“新华社郑州前线日时急电“。我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胜利渡过长江的当天,毛泽东一连发了条消息
15、,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的是“新华社长江前线日时电“的电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的是“新华社长江前线日时电“的电头;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用的是“新华社长江前线日时电“的电头。兵贵神速,毛泽东像用兵那样来对待新闻的时效性。看得出来,在那个年代他就注意到新闻要分秒必争了。 、分析战局、总结经验型 这类消息以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 年月日 、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 年月日 、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 年月日 等为代表。其他消息也或多或少涉及到战局,有的新闻通讯既涉及到战局,又涉及到总结经验,如吉安的占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揭露敌人
16、动向型 这类消息包括爷台山战事扩大 年月日 ,以及第二类提到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此外,在渡江战役中,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对英国军舰炮击我北岸阵地,妄图阻挡我军渡江,也作了必要的揭露。这些揭露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以揭露蒋傅军联手偷袭石家庄为例:当时党中央机关在石家庄附近的平山县西柏坡,蒋傅军偷袭石家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毛泽东审时度势,两篇消息、述评一发,保石沿线军民迅即动员起来,并急调野战部队驰援,蒋傅军的偷袭阴谋不但没有得逞,反而损兵折将,灰溜溜地返回老巢保定,不久连保定也被我军解放。 、对敌讲话、发动政
17、治攻势型 淮海战役期间,为分化瓦解敌军,动员他们放下武器,掉转枪口和人民解放军一道打到南京去,毛泽东分别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刘伯承、陈毅两将军的名义,起草了两篇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 年月日 ,以“陕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的名义播出。毛泽东写这类消息和第三类消息一样,很注意斗争策略。 上述四种类型的新闻,表明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抓的都是当时军事战场的重大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既为根据地、解放区前后方的广大军民关心,又为国民党统治区尚待解放的广大人民群众瞩目。有的事件如世界驰名文化古都北平和平解放、我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及攻占国民党首府南京等,还是震惊世界的新闻。四类新闻还表明,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具有多样
18、性。这种多样性既是由军事斗争的形势决定的,又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除写作军事新闻外,还写了一些政治性的评论和消息,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如此。仅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收入年月至年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政治性评论就多达篇。政治和军事有密切的关系。政治斗争需要军事斗争作后盾,军事斗争归根到底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毛泽东的斗争艺术之一,就是在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问题上交替运用两手,这也反映在他的新闻作品中为什么时而既写政治性的评论、消息,时而又写军事消息、评论的原因。 二、军事新闻的写作特色 、重视导语写作 导语,是新闻写作区别于其他文体写作的一种特殊要求,一般是指新闻的头一
19、句或头一段,是新闻的要旨,对新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导语始于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新闻写作。年出版的徐宝璜著的新闻学一书,把导语介绍到中国来时称新闻导语为:“新闻之撮要“。毛泽东重视导语写作,年月日,他在审阅新华社一篇新闻稿后,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曾写下这样的话:“本日 人民日报第一版太行结束土改的两种做法那篇新闻值得广播各地照办,惟须将其中的数目字删掉一些,并须加上明确的新闻导语。“毛泽东不但认为要加新闻导语,而且要加“明确的新闻导语“。没有导语不行,导语不明确也不行。年月,毛泽东在审定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时,加写的几段话有一段是:“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
20、,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 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毛泽东在这里讲了文电要导语的问题,讲了对导语写作的要求,讲了导语的作用。他对导语写作的这些看法,在他写的军事新闻中也有所体现。请看: 我军解放郑州的导语:“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于今日占领郑州。“ 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的导语:“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日已有大约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的导语:“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 这些导语有一个共同点:开门见山,明确简要。导语写作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但在战争环境下的军事新闻导语,多数还是以开门见山、明确简要为上,因为这可以一下进入主题,更有利于传播。 、 重视背景交代 现在我们有些新闻不光缺少导语,而且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对此,年月日胡乔木给穆青等
22、同志的信中说:“毛泽东生前对我们的新闻中缺乏必要的交代,如何不如外报外讯的缺点,曾多次批评,我也曾多次传达,而这些缺点却减少很少。新闻写作和编审中的这类问题是年年有,年年说的老大难问题了,为什么年年屡议屡犯这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的老领导也不能不深感内疚。“胡乔木这封信传达了毛泽东对新闻中缺乏必要交代的态度。现在让我们举几例来看看毛泽东本人是怎样在他写的军事新闻中作交代的。 我军解放郑州这条消息,对郑州的地理位置作了这样的交代:“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则交代了南阳的历史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23、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接下去,又交代过去一年蒋介石如何重视南阳,从而使我们了解到我军占领南阳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长江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了国民党军队阻挡我南进之师的天险。年月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百万雄师突破天险,胜利渡江。战斗何时打响最先渡江的地点选在何处这是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了如是交代:“渡江战斗于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除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篇
24、稍长一些外,其他几篇都很短,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因此,要求交代的文字简短,抓住要害。像我军解放郑州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闻,交代只有一两句话,就把意义点出来了,就把问题说清楚了。、重视分析的方法 毛泽东写新闻和他写文章一样,历来反对片面性,重视分析的方法。他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 毛泽东军事新闻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战局的分析,对敌我双方军事态势的分析。这是军事新闻区别其他新闻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具体分析时,又有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的分析三种。 微观分析。我军解放郑州这条消息,
25、除说我军解放郑州外,还写道:“守敌向北面逃窜,被我军包围于郑州以北黄河铁桥以南地区,正歼击中。“现郑州东面之中牟县、北面之黄河桥均被我军切断,逃敌将迅速被歼。“这些分析是就郑州战场而言的,所以属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分析了东北战场的形势,属于宏观分析。 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结合,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即属此种。作者从我军占领南阳写起,追溯历史上的兵家到当今的蒋介石如何重视南阳,然后又跳出南阳,分析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个星期前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接着又分析年月我刘邓大军强渡黄
26、河,从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一年来的战绩。最后又回到南阳,指出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现正向襄阳逃窜,有可能去接替调往徐州的宋希濂当司令官。从南阳到襄阳不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的命运正等着他。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这种分析,显然是把对南阳战场的微观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宏观分析结合起来了。 毛泽东写的军事新闻,在分析军事态势时除将微观的分析与宏观的分析相结合外,还有两个结合:一是分析军事态势与揭露敌人阴谋相结合。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和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二是分析军事态
27、势与总结战争胜负原因相结合。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中,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敌军来犯时我有准备和毫无准备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之所以对敌我双方军事态势的分析,能做到如数家珍,精辟透剔,为战争的实践所验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是杰出的军事家,亲自指挥战争,统揽全局,胸中装着雄兵百万,胸中有作战地图,知己知彼,掌握了辩证法。 、重视词章 毛泽东要求文章具有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他认为文章要讲究词章。所谓词章,即修辞。毛泽东写的新
28、闻和他写的文章一样,是讲究词章之作。读他写的军事新闻,除了获得重要信息而外,还有一种艺术享受。新闻不乏精采之笔。 例一: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写道:“从日至日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作者用了“三救“和“两失一覆灭“的排比句式,读来很有气势,反映了蒋介石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毛泽东给蒋介石总结的那条规则,也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例二: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写道:“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
29、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一段,是从敌方之口引出来的对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一年来根据地发展壮大既生动又形象的概括,寓意深刻,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例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写道:“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这一段,作者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个字来形容国民党军已毫无战斗力,到了不堪一击的
30、地步,实在妙;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个字来形容我军胜利渡江,有情有景,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具有历史性的宏伟画面,使人浮想联翩,久久难忘。 这些精采之笔,使新闻大为增色,读来兴味盎然。 谈到文采,不能不涉及语言。蹩脚的新闻语言是枯燥乏味的。上面三例的精采之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新闻的语言是极其生动活泼形象的。读毛泽东的军事新闻,我们还注意到作者用典故的情况。毛泽东的政论,用了许多典故,像抗日战争时期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就用了孙行者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把她战败的典故,还用了“黔驴之技“的典故。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所写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
31、去用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等等。这些典故都用得恰到好处,增添了政论的文采,提高了政论的品位。新闻不是政论,根据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征,不宜多用典故,但并不排斥用典故,毛泽东的军事新闻就用了典故。请看: 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这条消息,如此写我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后敌走投无路的情形:“全部猥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这里用了“飞将军从天而降“这个典故。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乃汉之名将,善骑射,匈奴称其为“飞将军“。毛泽
32、东用“飞将军从天而降“来形容人民解放军来得神速,使敌人逃跑也来不及。 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这篇新闻评述中有这么一段话:“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沿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文字诙谐幽默,极尽讽刺之能事,其中用了项羽“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这个人们熟悉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被汉兵追来,“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
33、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以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两篇新闻用典故的情况告诉我们,用典故在一个“巧“字。毛泽东的军事新闻巧用典故,使本来就缤纷的新闻又多了一分姿色!芦花荡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执笔人: 审核人:备课时间: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学习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
34、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 年 4 月 6 日出生。 1937 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
35、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预习提纲一给加点字注音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二解释词语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三梳理文章思路。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
36、菱、二菱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
37、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
38、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大意正确即可)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例如: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
39、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
40、,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
41、涨。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 ,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
42、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
43、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蜡烛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执笔人: 审核人:备课时间:使用时间:一、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交流)1.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次描写对蜡烛的次描写对黑围巾的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次“爬”、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44、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2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 。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 。 (3)保护遗体想到 。 (4)烛光闪烁想到 。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
45、)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3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
46、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总结概括老妇人的形象?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二
47、、探究主旨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珍藏了 45 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 ,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 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