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二单元 平面向量 1 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以及数乘运算,在解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向量实 施线性运算时,要准确利用对应的运算法则、运算律,注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一、化简 例1 化简下列各式: (1)(2 )( 2 ); AB CD AC BD (2) 3(2a8b)6(4a2b). 1 24 解 (1)(2 )( 2 ) AB CD AC BD 2 2 2 2 AB CD AC BD AB DC CA BD 2( )( )2 . AB BD DC CA AD DA AD (2) 3(2a8b)6(4a2b) 1 24 (6a24b24a12b)
2、 (18a36b) 1 24 1 24 a b. 3 4 3 2 点评 向量的基本运算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基于“形” ,通过作出向量,运用平行四边形 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化简;二是基于“数” ,满足“首尾相接且相加”或“起点相同且相 减”的两个向量进行化简,解题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这两种形式出现,同时注意向量加法法 则、减法法则的逆向应用.数乘运算,可类比实数积的运算方法进行,将向量a,b,c等看 成一般字母符号,其中向量数乘之间的和差运算,相当于合并同类项或提取公因式,这里的 “同类项”与“公因式”指的是向量. 二、求参数 例2 如图,已知ABC和点M满足 0,若存在实数m使得 m 成立, M
3、A MB MC AB AC AM 则m_. 解析 如图,2 因为 0, MA MB MC 即 ( ), MA MB MC 即 . AM MB MC 延长AM,交BC于点D, 所以点D是BC边的中点,所以 2 , AM MD 所以 ,所以 2 3 , AD 3 2 AM AB AC AD AM 所以m3. 答案 3 点评 求解含参数的向量线性运算问题,只需把参数当作已知条件,根据向量的加法、减法 及数乘运算将问题中所涉及的向量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表示,列出向量方程,对比系数求参 数的值. 三、表示向量 例3 如图所示,在ABC中, ,DEBC交AC于点E,BC边上的中线AM交DE于点 AD 2 3
4、 AB N,设 a, b,用向量a,b表示 、 、 、 、 . AB AC AE BC DE DN AM 解 因为DEBC, , AD 2 3 AB 所以 b, ba. AE 2 3 AC 2 3 BC AC AB 由ADEABC,得 (ba). DE 2 3 BC 2 3 又M是ABC底边BC的中点,DEBC, 所以 (ba), DN 1 2 DE 1 3 a a (ba) (ab). AM AB BM 1 2 BC 1 2 1 2 点评 用已知向量表示另外一些向量,应尽量将所求向量转化到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利3 用向量共线条件和平面几何知识的一些定理、性质,如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相似三角形
5、对应 边成比例等,再利用向量加法、减法法则,即可用已知向量表示所求向量. 2 走出平面向量的误区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与坐标表示是向量问题的基础,试题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应用也多,不 少同学由于概念、性质掌握不清,在解题时经常出现错误,本文将常见的错误进行简单的总 结,希望帮助同学们走出平面向量的误区. 一、理解失误 例1 已知e 1 、e 2 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那么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_.(填序号) e 1 、e 2 两个向量可以共线,也可以是零向量; e 1 e 2 可以表示平面内的所有向量; 对于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使ae 1 e 2 的实数、有无数对. 错解 正解 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知,
6、只有不共线的两个向量才能作为平面向量的一组基底,所 以错误;任一平面向量都可以用一组基底线性表示,且基底确定,其表示是唯一的,所以 正确,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答案 点评 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e 1 、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 量;该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都可用e 1 、e 2 线性表示,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对基底的 选取不唯一,只要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都可以作为一组基底.二、考虑不全 例2 与向量d(12,5)平行的单位向量为( ) A.( , ) 12 13 5 13 B.( , ) 12 13 5 13 C.( , )或( , ) 12 13 5 13
7、12 13 5 13 D.( , ) 12 13 5 13 错解 由题意得|d|13,则与d(12,5)平行的单位向量为( , ),故选A. 12 13 5 13 正解 与d(12,5)平行的单位向量为( , )或( , ).故选C. 12 13 5 13 12 13 5 134 答案 C 点评 与d平行的单位向量有同向和反向两种情况,错解忽略了反向的情况. 三、概念混淆 例3 已知A(2,4),B(3,1),C(3,4).设 3 , 2 ,试求点M,N和向量 CM CA CN CB 的坐标. MN 错解 A(2,4),B(3,1),C(3,4), 所以 (23,44)(1,8), CA (3
8、3,14)(6,3), CB 3 (3,24), 2 (12,6), CM CA CN CB 所以点M(3,24),点N(12,6), (9,18). MN 正解 已知A(2,4),B(3,1),C(3,4). 所以 (23,44)(1,8), CA (33,14)(6,3), CB 3 (3,24), 2 (12,6). CM CA CN CB 又C(3,4), 所以点M(0,20),点N(9,2), 所以 (90,220)(9,18). MN 点评 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向量的坐标等于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只有当向量的起点在坐标原点处时,向量的坐标才与终点坐标相等. 3
9、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应用三技巧 技巧一 构造某一向量在同一基底下的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用“若e 1 ,e 2 为基底,且 ax 1 e 1 y 1 e 2 x 2 e 1 y 2 e 2 ,则用Error!”来求解. 例1 在OAB的边OA,OB上分别取点M,N,使| | OM | |13,| | |14,设线段AN与BM交于点P,记 a, b,用a,b OA ON OB OA OB 表示向量 . OP 5 解 B,P,M共线, 存在常数s,使 s ,则 . BP PM OP 1 1s OB s 1s OM 即 , a b. OP 1 1s OB s 31s OA s 31s 1 1s 同理,存
10、在常数t,使 t , AP PN 则 a b. OP 1 1t t 41t a,b不共线,由得Error! 解得Error! a b. OP 3 11 2 11 点评 这里选取 , 作为基底,构造 在此基底下的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再根据相同基 OA OB OP 底的系数对应相等得到实数方程组,最后进行求解. 技巧二 构造两个共线向量在同一基底下的表达形式,用“若e 1 ,e 2 为基底, ax 1 e 1 y 1 e 2 ,bx 2 e 1 y 2 e 2 ,且ab,则x 1 y 2 x 2 y 1 0”来求解. 例2 如图,在OAB中, , ,AD与BC交于点M,设 a, b. OC 1 4
11、 OA OD 1 2 OB OA OB (1)用a、b表示 ; OM (2)已知在线段AC上取一点E,在线段BD上取一点F,使EF过M点,设 p , q ,求证: 1. OE OA OF OB 1 7p 3 7q (1)解 设 manb,则 OM (m1)anb, a b. AM AD 1 2 点A、M、D共线, 与 共线, AM AD 6 (m1)(1)n0, 1 2 m2n1. 而 (m )anb, ab. CM OM OC 1 4 CB 1 4 C、M、B共线, 与 共线, CM CB n(m )0, 1 4 1 4 4mn1. 联立可得m ,n , 1 7 3 7 a b. OM 1
12、7 3 7 (2)证明 ( p)a b, paqb. EM 1 7 3 7 EF 与 共线, EF EM ( p)q (p)0, 1 7 3 7 qpq p,即 1. 1 7 3 7 1 7p 3 7q 点评 这里多次运用构造一组共线向量的表达形式,再根据共线向量基底的系数关系建立方 程组求解. 技巧三 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转化成 1 e 1 2 e 2 0的形式(e 1 ,e 2 不共线),根据 1 2 0来求解. 例3 如图,已知P是ABC内一点,且满足条件 2 3 0,设点Q为CP的延长线 AP BP CP 与AB的交点,令 p,试用向量p表示 . CP CQ 解 , , AP AQ QP
13、 BP BQ QP ( )2( )3 0, AQ QP BQ QP CP 3 2 3 0. AQ QP BQ CP 7 又A,B,Q三点共线,C,P,Q三点共线, , , AQ BQ CP QP 3 2 3 0, BQ QP BQ QP (2) (33) 0. BQ QP 而 , 为不共线向量, BQ QP Error!2,1. . CP QP PQ 故 2 2p. CQ CP PQ CP 点评 这里选取 , 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运用化归与转化思想,最终变成 BQ QP 1 e 1 2 e 2 0的形式来求解. 4 直线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的应用 直线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是处理直线问题的有力
14、工具.由于直线和平面向量的学习分散在必 修2和必修4先后进行,学习中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下面对直线的方 向向量和法向量的灵活应用结合例子加以剖析. 一、直线的方向向量 1.定义 设P 1 ,P 2 是直线l:AxByC0上的不同两点,那么向量 以及与它平行的非零向量 P1P2 都称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若P 1 (x 1 ,y 1 ),P 2 (x 2 ,y 2 ),则 的坐标为(x 2 x 1 ,y 2 y 1 ); P1P2 特别当直线l与x轴不垂直时,即x 2 x 1 0,直线的斜率k存在时,那么(1,k)是它的一 个方向向量;当直线l与x轴平行时,方向向量可为(1,0)
15、;而无论斜率存在与否,其方向 向量均可表示为(B,A). 2.应用 (1)求直线方程 例1 已知三角形的三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7,9),C(18,9),求AB边上的中 线、高线方程以及C的内角平分线方程. 解 求中线方程 由于 (25,0), (16,12),那么AB边上的中线CD的方向向量为 CB CA 8 (41,12), CB CA 也就是 ,因而直线CD的斜率为 , ( 1, 12 41 ) 12 41 那么直线CD的方程为y9 (x18), 12 41 整理得12x41y1530. 求高线方程由于k AB , 93 72 4 3 因而直线AB的方向向量为 . ( 1, 4
16、 3 ) 而AB边上的高CEAB, 则直线CE的方向向量为 , ( 1, 3 4 ) 那么高线CE的方程为y9 (x18), 3 4 整理得3x4y180.求C的内角平分线方程 (1,0), , CB |CB | CA |CA | ( 4 5 , 3 5 ) 则C的内角平分线的方向向量为 ,也就是 , CB |CB | CA |CA | ( 9 5 , 3 5 ) ( 1, 1 3 ) 因而内角平分线CF的方程为y9 (x18), 1 3 整理得x3y90. 点评 一般地,经过点(x 0 ,y 0 ),与直线AxByC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A(xx 0 ) B(yy 0 )0;与直线AxByC0垂
17、直的直线方程是B(xx 0 )A(yy 0 )0. (2)求直线夹角 例2 已知l 1 :x3y150与l 2 :y3mx60的夹角为 ,求m的值. 4 解 直线l 1 的方向向量为v 1 (3,1), 直线l 2 的方向向量为v 2 (1,3m). l 1 与l 2 的夹角为 , 4 |cosv 1 ,v 2 | , |v1v2| |v1|v2| |3m3| 91 19m2 2 29 化简得18m 2 9m20,解得m 或m . 2 3 1 6 点评 一般地,设直线l 1 :yk 1 xb 1 ,其方向向量为v 1 (1,k 1 ),直线l 2 :yk 2 xb 2 , 其方向向量为v 2
18、(1,k 2 ),当1k 1 k 2 0时,两直线的夹角为90;当1k 1 k 2 0时,设 夹角为,则cos ;若设直线l 1 :A 1 xB 1 yC 1 0,其 |v1v2| |v1|v2| |1k1k2| 1k2 1 1k2 2 方向向量为(B 1 ,A 1 ),直线l 2 :A 2 xB 2 yC 2 0,其方向向量为(B 2 ,A 2 ),那么cos . |A1A2B1B2| A2 1B2 1 A2 2B2 2 二、直线的法向量 1.定义 直线AxByC0的法向量:如果向量n与直线l垂直,则称向量n为直线l的法向量.因 此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v,则nv0,从而对于直线AxByC0而言
19、,其方向向量为 v(B,A),则由于nv0,于是可取n(A,B). 2.应用 (1)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 例3 已知直线l 1 :axy2a0与直线l 2 :(2a1)xaya0. (1)若l 1 l 2 ,求实数a的值; (2)若l 1 l 2 ,求实数a的值. 解 直线l 1 ,l 2 的法向量分别为n 1 (a,1),n 2 (2a1,a), (1)若l 1 l 2 ,则n 1 n 2 a(2a1)(1)a0,解得a0或a1.当a0或1时, l 1 l 2 . (2)若l 1 l 2 ,则n 1 n 2 ,a 2 (2a1)(1)0,解得a1 ,且 2 2.当a1 时,l 1 l 2 .
20、a 2a1 1 a 2 点评 一般地,设直线l 1 :A 1 xB 1 yC 1 0,l 2 :A 2 xB 2 yC 2 0,它们的法向量分别为 n 1 (A 1 ,B 1 ),n 2 (A 2 ,B 2 ),当n 1 n 2 ,即A 1 A 2 B 1 B 2 0时,l 1 l 2 ,反之亦然;当 n 1 n 2 ,即A 1 B 2 A 2 B 1 0时,l 1 l 2 或l 1 与l 2 重合.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4 已知点M(x 0 ,y 0 )为直线l:AxByC0外一点. 求证:点M(x 0 ,y 0 )到直线l的距离d . |Ax0By0C| A2B2 证明 设P(x 1
21、 ,y 1 )是直线AxByC0上任一点,n是直线l的一个法向量,不妨取 n(A,B).则M(x 0 ,y 0 )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d等于向量 在n方向上正射影的 PM 数量,如图所示,10 d| |cos ,n| PM PM |PM, n| |n| |x0x1,y0y1A,B| A2B2 |Ax0x1By0y1| A2B2 . |Ax0By0Ax1By1| A2B2 点P(x 1 ,y 1 )在直线l上, Ax 1 By 1 C0, Ax 1 By 1 C, d . |Ax0By0C| A2B2 点评 同理应用直线的法向量可以证明平行直线l 1 :AxByC 1 0与直线 l 2
22、:AxByC 2 0(A 2 B 2 0且C 1 C 2 )的距离为d . |C2C1| A2B2 证明过程如下: 设P 1 (x 1 ,y 1 ),P 2 (x 2 ,y 2 )分别为直线l 1 :AxByC 1 0,直线l 2 :AxByC 2 0上任意 两点,取直线l 1 ,l 2 的一个法向量n(A,B),则 2 (x 2 x 1 ,y 2 y 1 )在向量n上的正 P1P 射影的数量,就是两平行线l 1 、l 2 的距离. d| 2 |cos 2 ,n| P1P P1P |P1P 2n| |n| |x2x1,y2y1A,B| A2B211 |Ax2x1By2y1| A2B2 . |Ax2By2Ax1By1| A2B2 |C2C1| A2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