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12, 2177218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5.02177 2177 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关翩翩 李 敏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广州 510641) 摘 要 在快速变化和充满不确定的知识经济时代, 由组织或社会主导的传统职业生涯模式受到极大冲击, 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概念正在不断被强化。生涯建构理论认为, 个体职业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主观自我与外在客观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 而不同的人所建构的内容和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2、。以“适应”为核心的生涯建构模型, 为后现代视角下的职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主题和思路, 个体特征、情境因素都是影响生涯建构结果的重要方面。今后应进一步深化针对具体某一职场阶段或职业人群的分析, 不断丰富有关情境影响因素的讨论, 同时多关注生涯建构过程的质性研究及干预研究。 关键词 生涯建构; 生涯适应力; 生涯咨询; 职业生涯发展 分类号 B849:C93 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剧了组织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稳定、安全的传统雇佣关系正在被短期化、高度灵活的雇佣方式打破(Feldman Chudzikowski, 2012)。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属性不再一成不
3、变, 组织更愿意挑选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强的员工(Klehe, Zikic, van Vianen, Savickas 围绕适应(adaptation)2178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23卷 这一主题而建立的生涯建构模型, 为个体职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热点和思路(Savickas Savickas, 2013a)。目前, 国内有关生涯建构理论及其应用的文章还非常少, 本文以“career construction”以及“career adaptability (Savickas 个体在不同生涯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应对的策略具有承前启后的发展性(developmental); 生涯发展是一个充满内
4、动力的变化过程(dynamic)。由此, 生涯建构理论分别用职业人格类型(vocational personality types)、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和人生主题(life theme)回应了个体职业行为中“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以及“为什么(why)”三个问题的解释(Savickas, 2005, 2013a)。 3.1 借助职业人格来形成对职业的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生涯建构理论认为, 不管是个体-环境心理学(person-environment psychology)讨论的个体职业特质差别(individual di
5、fference in vocational traits), 还是Holland六角模型(RIASEC hexagon)所强调的职业兴趣, 都是生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然而, 仅有这些“表象(semblance)”或“名声(reputation)”还不够。生涯建构是主观的(subjective)、隐私的(private)和独特的(idiographic)的逐步推进过程(Savickas, 2005, 2013a), 个体职业人格应包含能力(abilities)、需要(needs)、价值观(values)和兴趣(interests)等, 这些因素都是职业自我概念必须考虑的, 也深深影响
6、着人们生涯建构的过程和结果。 3.2 用适应来实现发展 随着职业流动性(mobility)的增加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Super晚年时建议采用适应力(adaptability)取代成熟度(maturity), 用以联结职业生涯5个发展阶段。作为Super和Crites的忠实继承者, Savichas仔细完成了生涯适应的概念化、可操作化以及理论模型化等的一系列工作(Savickas, 1997, 2002, 2005, 2013a; Savickas 中间层次是生涯适应力的主要内容, Savickas将其归纳为ABCs:态度(attitudes)、信念(beliefs)、能力(competenc
7、ies); 底下是最具体的层次, 是各种具体的个体职业行为(vocational behavior), 尤 图1 生涯适应力内涵的三个层次 218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23卷 其是面对外部职业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自我调整行为(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2008至2012年, Savickas联合了多国学者对生涯适应力的操作化定义进行补充、完善, 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范式, 共同推动生涯适应力的可操作化进程(Savickas McMahon, Watson, Savickas, 2013a)。 其中, 适应动机是适应力产生的内在动力, 既可表现为人格、价值观
8、等特质, 也可以是具体的目标取向、偏好、自我认知等, 适应性(adaptive)动机较强的个体往往拥有更开放的心态, 他们能主动地迎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灵活调整目标的人们就比笃定坚守目标的人们具有更显著的适应动机(Tolentino, Garcia, Restubog, Bordia, 生涯适应力被称为类特质(trait-like)心理资本构念(赵小云, 郭成, 2010), 短期内具有一定稳定性, 且受个体主观方面和情境因素的制约; 这种自我调整能力能驱使人们产生特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如积极主动的生涯规划、职业探索(Urbanaviciute, Kairys, Pociute, 最
9、后, 生涯建构的结果反映了个体在所处职业生涯阶段中相对适应的程度或状态, 评价指标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Guan et al., 2013, 2014)、企业雇员对主管职业成功感受(Tolentino et al., 2013)或强度较低的工作压力(Johnston et al., 2013)等等。这个模型(见图2)为职业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思路, 同时也触发了一系列验证生涯建构理论的研究(Maggiori, Rossier, Savickas, 2013a)进行解释和检验的应用研究不断涌现。本文以适应力为焦点, 分别从生涯适应力的个体影响因素、情境因素及其可能引
10、致的后效表现三方面对有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5.1 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个体因素 5.1.1 人格特征与生涯适应 研究表明, 某些人格特征与个体生涯适应力水平密切相关。生涯建构理论认为, 主观上具备积极面对适应的心理准备或意愿, 是个体获取适应性资源和结果的重要前因(Savickas Hou, Wu, Tolentino et al., 2014a; Hirschi, Herrmann, Uy, Chan, Sam, Ho, Cai et al., 2015)。大五人格中各个维度与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程度不尽相同:严谨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openness)与适应
11、力正相关, 而神经质人格 图2 自我建构的生涯适应模型 第12期 关翩翩等: 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 2181 (neuroticism)则与适应力负相关(van Vianen, Klehe, Koen, Rossier, Zecca, Stauffer, Maggiori, Teixeira, Bardagi, Lassance, Magalhes, Ohme 苏霞, 董振华, 2015)。一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在目标坚持方面可能持有不同态度, 有些人笃定地坚守既定目标(tenacious goal pursuit), 另一些人则倾向与时俱进地不断修正目标(flexible
12、goal adjustment), 尽管两种态度都有利于生涯适应力的形成, 但统计检验表明后者的预测作用显著性更强; 有趣的是, 同样问题对于职场中的人们来说, 结论也成立(Tolentino et al., 2013)。类似研究还表明, 以掌握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生(Tolentino et al., 2014a)、追求内心幸福和有意义生活的雇员(Johnston et al., 2013), 会拥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总之, 适应性高的个体, 通常具备十分强大内心(Ohme Perera Wilkins et al., 2014)、情商高(Coetzee Cai et al., 2015
13、); 相反, 患得患失或紧张焦虑等情绪则体现为某种不适应性(maladaptive), 将不利于生涯适应力的形成(Pouyaud et al., 2012)。 此外, 一些关注自我成长和未来探索的职业态度感知, 如易变与无边界(protean and boundaryless)职业观(Chan et al., 2015)、未来职业自我(future work self)认知(Guan et al., 2014; Taber Savickas, 2013a)。 5.1.3 个体职业因素与生涯适应 有研究把生涯适应力与其他职业因素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发现:一般意义上的个体适应力(Individua
14、l adaptability)、可雇佣能力(employability)都与生涯适应力显著正相关(De Guzman Hamtiaux, Houssemand, 相反, 适应力与主观感知的职业壁垒(career entrenchment)则呈反方向变化趋势(Zacher, Ambiel, 李栩等, 2013), 良好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有积极促进作用(Guo et al., 2014; Tian Hirschi et al., 2015), 他们努力争取并非常珍惜每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Taber Urbanaviciute et al., 2014; Hirschi et al., 201
15、5; 苏霞, 董振华, 2015), 快速消化吸收由于工作压力引起的不适(Johnston et al., 2013), 或展现更佳的工作表现等(Guan et al., 2014; Ohme Perera 在大家关心的就业问题上, 适应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求职心态、获得满意的求职结果, 甚至可以预示未来工作岗位上高水平的人职匹配感知(Guan et al., 2013, 2014), 成功实现人生道路上一次重要的自我生涯建构。 另外一些针对职场人士的研究显示, 生涯适应力与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Rossier et al., 2012), 适应力高的雇员, 其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也相对较
16、高(Maggiori et al., 2013; Han Tolentino et al., 2013)。 6 生涯建构的研究展望 6.1 探索职场中后期的生涯建构过程 生涯建构的外延包括个体从职业准备到完全退出职场的职业发展全过程, 这个过程既包含不同生涯阶段的转换适应, 又包含某一生涯阶段或某一具体职业过程中的五阶段微循环(minicycle: Savickas, 2005)。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相当部分生涯建构研究仅针对青少年或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初期, 即教育阶段的跨越(如从中学毕业跨越到高等教育专业选择)和从教育阶段到进入职场早期的过渡(如大学生择业求职); 其次也有少数基于企业雇员的职
17、场中期(mid-career)研究(Brown, Bimrose, Barnes, 关于职场后期或退休返聘的个体生涯建构探讨同样不多, Zacher和Griffin (2015)一项聚焦企业老龄员工样本(Mage= 59.6, SD = 2.4)的研究发现, 生涯适应力与员工工作满意正相关, 这种积极关系会受到个体继续工作动机的调节, 即对于那些愿意继续工作的老员工, 适应能力强让他们对工作感觉越满意。但显然, 有关问题的探索还远远不够, 中国乃至世界的老龄化问题正在让职业中后期的生涯发展越发值得关注。 社会中有不同阶层、群体, 某些特殊职业人群的生涯建构过程同样值得关注, 比如国外有学者分析
18、了轻度残障劳动者(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的生涯适应问题, 发现意志力(willpower)和途径(waypower)两个精神层的“希望(hope)”部分中介了他们在适应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Santilli, Nota, Ginevra, Maggiori et al., 2013)。此外, 团队或组织层面的因素同样十分值得关注的, 比如氛围、人力资源政策或实践等(于海波, 郑晓明, 2013; Guan et al., 2014; Tian Maree, 2015)。质性研究还有一个重要作用, 就是弥补量化分析的不足, 自我叙事(self-narrat
19、ive)的个案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梳理职业发展中主要矛盾, 识别关键变量, 以及深化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涯发展现象和问题的理解(Brown et al., 2012; McMahon et al., 2012; 赵小云, 薛桂英, 2012)。 6.4 聚焦个案与群体性的生涯适应干预问题 终身职业生涯的自我建构过程具有情境性(contextual possibilities)、动态性(dynamic processes)、非线性(non-linear progression)、多角度(multiple perspectives)和个性化(personal patterns)的特征, 这也是职业
20、生涯干预的5个重要前提(five presuppositions: Savickas et al., 2009)。Savickas认为, 生涯适应力是可以加以干预的, 比如通过前面提及的自我叙事来实现(Savickas, 2002, 2005, 2011), 帮助当事人认识自己、克服困扰、激发潜能; 其次, 是借助现场准试验(field quasi-experiment)对生涯适应力干预进行定量分析(Koen, Klehe, Janeiro, Mota, Obi, 2015)。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 其实, 在我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管理工作中, 干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高校职业指
21、导课程、企业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政府再就业政策措施等都是目的性非常强生涯适应干预行为, 干预效果分析则可为后续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李栩, 侯志瑾, 冯缦. (2013). 大学生父母生涯发展期望、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和生涯决策困难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2), 263267. 苏霞, 董振华. (2015). 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 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1), 174177. 于海波, 郑晓明. (2013). 生涯适应力的作用: 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 心理学报, 45(6), 680693. 赵小云, 郭成.
22、(2010).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8(9), 15031510. 赵小云. (2012). 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 (2), 111114. 赵小云, 薛桂英. (2012). 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 现代教育管理, (10), 111114. Briscoe, J. P., LI M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Abstract: Under
23、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nomy with rapid changes and great uncertainty, the traditional career model dominated by organization or society in the past has suffered huge challenges, and self-concept towards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 is being more strengthened.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prop
24、oses that the essence of personal career development is a dynamic constructing process for the individual to achieve adapt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self and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detail or result of self-construction differs 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The career construction model focus on ad
25、apting provides new topic and framework for individuals career developmental research from postmodern perspective. Bo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r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for personal construction in career. Deeper analysis on some specific career stages or occupational groups, continuous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textual factors, as well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study on career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ppreciated in the following studies. Key words: career construction; career adaptability; career counseling; care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