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2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ppt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9900654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6.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02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02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02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02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篇 旅游管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旅游管理学是旅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使旅游研究广泛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场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为旅游管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与方法。,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第二讲 旅游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以其与市场选择行为的紧密结合和抽象精炼的表达方式,受到旅游规划师的重视(吴必虎,2001)。区位研究、景观研究与生态研究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要方向(宋家泰,顾朝林,1987)。尤其是二战

2、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现代区位研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一、区位概念 二、区位理论演变 三、主要区位理论简析 四、旅游区位理论 五、研究思考,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一、区位概念,图 工业区位因子 (转引自坂本英夫,浜谷正人编著.最近的地理学.p.40,图1.13),(资料来源:Knox P L, Marston S A .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Inc,

3、1998.34),图 距离摩擦曲线图,图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 (引自:林上,1990;p.49,图3-3. 原出处:Hortshorn,1980; p.214,Fig 11-7),图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源于德文“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的。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the Location Theory)最早渊源于古典经济学,是关

4、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自1826年杜能(Von Thunen)创立“农业区位论”以来,区位理论迅速发展,经历了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三大发展阶段。,二、区位理论发展,古典区位论:主要指杜能(1826)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A.Weber,1909)的工业区位论。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宋家泰,顾朝林,1987),追求单项的区位决策,模型所反映的是静止的、局部的均衡,属于成本指向研究。,近代区位论:主要有费特尔(Frank A. Fetter)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1924,开创了区位论市场学派的先河)、俄林(Berti

5、l Ohlin)的一般区位论(1933)、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1933)、赖利(W.Reilly)的市场区分界点理论(1929,1931)、廖施的市场区位论(1940)等,近代区位论立足城市或地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与优化,追求宏观静态平衡发展,属于市场指向研究。,现代区位论:始于二战以后,与古典、近代区位论相比,其研究内容、对象、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空间性、区域性、系统性是现代区位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等成为现代区位论的基础。,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比较,(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

6、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

7、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6)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三、主要区位理论,3.1 杜能农业区位论 3.2 韦伯工业区位论 3.3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3.4 行为区位理论,3.1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

8、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

9、c,1983.416),图3.1 杜能,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

10、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 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 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 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 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 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

11、)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图3.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

12、圆结构。,2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 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图3.3 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

13、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 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 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 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 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 圈模式。,图3.5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二)经济

14、区位研究上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 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 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 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 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 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 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 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 收益最大。,(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 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 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 的基础。,五

15、、理论与现实,(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 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 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 的影响。,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 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 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 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图3.8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3.2 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

16、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

17、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二) 运费指向

18、论,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一个市场与一个原料地 一个市场与两个原料地 一个市场与多个原料地,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原料分类: 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 分类:,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局地原料质量(Wm)原料指数(Mi)= 产品质量(Wp)局地原料质量+产品质量 局地原料质量 区位质量= = + 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 原料指数 + 1,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 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 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

19、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图3.10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

20、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190),图3.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3综合等费用线,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图3.12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的工业,(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

21、费指向程度。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

22、般理论。,五、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 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 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 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 现实有效性。,(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o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56),图3.15 制造业区位因子,3.3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

23、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一) 区位与市场地域1基本问题 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的问题。 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2区位对市场地域大小的影响 问题: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在某地的价格如果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地方价格高低呈漏斗状。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这样等竞争线可看

24、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图3.16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二) 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 在原料的价格、分布地和市场已知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区位。 2分析工具及思路 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 3分析模型及结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一) 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1运费结构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3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随距离的变化呈递减趋势的途中运输费用和与距离变化无关的场站作业费用,区位布局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 按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可以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

25、费等等。,(资料来源:Allen, Unwin .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Brian Knapp,1986.396 ),图3.17 运费与区位,(二) 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问题:在资源分布地已知的条件下,如何 决定采掘工业的生产地供给市场地域。分析工具:送达价格是采掘费和运费 的和。该值可由从生产地向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 价格线来表示。分析思路: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 给地购买商品。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 线就是以两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地点 的连线。,图3.18 在收入递减条件下,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2制造业产品的

26、市场地域,制造业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如果生产 费减少,那么,即使消费地不断地远离生 产地,边界线也会呈下降的趋势。由于规 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运费递减 带来了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立的生产者 数量减少,生产者的市场地域在扩大。,图3.19 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 探讨在直线市场条件下,存在两个竞争企业时,区位与市场地域的关系。,霍特林模式,问题:假定相互竞争的两个冰淇淋销售者向沿海岸均等分布的顾客供给相同的产品,各顾客每单位时间内购买一个冰淇淋。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销售者从占有市场的角度,

27、如何在海岸布局。,假定前提: 消费者在空间上均等地分布; 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是非弹性的; 生产费在所有的区位都均等; 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 生产者按照工厂生产价格销售,从工厂到消费者的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分析与结论。,图3.20 无限非弹性需求条件下的直线市场的竞争,图3.21 弹性需求条件下的直线市场的竞争,(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68 ),图3.22 市场区竞争,注:P生产

28、地价格T运费率,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一) 基本观点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 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 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 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 润最大点。,(二) 假定条件,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三)市场区位模型,廖什以农户生产和销售啤酒为例

29、,研 究市场区及其体系的形成规律和空间形式。,图 3.23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1需求圆锥体与理想的市场地域,图3.24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引自:最近的地理学,p.48,图1-20 ),2市场区体系的形成机制,(资料来源:Allen , Unwin.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Brian Knapp, 1986.398 ),图3.25 基于最大收益的廖什工业区位模型 (a)单一市场区模式;(b)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区域;(c)稳定的非重叠的蜂窝状市场区域,(四) 廖什理论的特点,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在垄断竞争情况

30、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一) 分析工具 输送投入(transport input)指单位质量移动单位距离的必要投入。 输送投入与资本、土地、劳动投入及企业经营者能力等生产要素具有类似性,都是按照利润最大化原理投入。但输送投入意味着空间变量的增加,运费是其投入的价格。,图3.26 直线市场下区位均衡点与变换曲线示意图,(二) 分析思路,艾萨德区位指向理论的特点是运用替代原理分析区位均衡。,图3.27 区位三角形中的区位均衡 (注:粗黑线为变换曲线,而线上的黑点为可选区位点),六

31、、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一) 问题 需求因子、影响区位的企业间相互依存的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二) 结论 结论1:在无限的需求弹性下,所有的生产者可能在消费地进行。这是由于运费造成的价格增加会使总需求减少。这种观点与霍特林的两生产者集中于市场中心是明显不同的。,结论2: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越是竞争,价格就变得越低,区位就越相互接近。相反,如果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是非竞争的、垄断的,那么区位选择相互分散。同时,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越是弹性的,生产也越趋于分散。,(三) 其它区位因子的作用,因子分类:格林哈特把区位因子分为运费、加工费、需求因子、费用减少因子和收入增大因子等。 运费因子的作用。 加

32、工费因子的作用。 费用减少因子和收入增大因子的作用。,3.4 行为区位理论,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特的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一) 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图3.28 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二

33、) 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区位的影响,(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Inc,1995.191),图3.29 收益空间边界,结论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 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 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 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结论2: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 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 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

34、用或收入的空 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 出分散的倾向。,图3.30 企业家能力与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三)企业家对区位的影响,(四) 政府政策对区位的影响,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 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图3.31 政府作用与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五) 其它非经济因素对区位的影响,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 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 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企业家在决定 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 用。,二、普雷特的行为矩阵,(一) 基本观点 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

35、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二)行为矩阵与区位选择,图3.32 行为矩阵和收益性空间界限,(三)行为变化与区位选择,图3.33 行为矩阵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四、旅游区位,区位理论在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且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旅游区位理论的研究,但区位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还远远不够。,人类进行各种活动,必然要选择各种场所。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地点(位置)即为“区位”。区位体现了为满足人类活动,而在活动

36、需求与活动供给之间形成的某种空间联系,而这种空间联系可能是活动需求与活动供给之间竞争、适应的结果。因此,区位选择是活动需求与活动供给双方互动的过程,研究区位必须从两个角度予以分析,特别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性与旅游者偏好的多样性,研究旅游业区位更强调应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两方面考虑。,4.1 旅游区位概念,“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旅游者需求(偏好)多样性的内在原因。“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是经济性,经济性来源于旅游资源价值的置换,旅游资源内涵丰富,从理论上讲具有遍在性特点,但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选择性, 因此,“旅游区位”应有两个层次,即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是要明确旅游业发展所

37、凭借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先顺序或梯级 微观层次是为了有效利用、置换旅游资源价值、满足旅游者需求而在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店等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方面的区位选择。,旅游区位:是旅游景区(点)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可达性及相对意义,可以划分为客源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和认知区位4种(孙根年,2001)。,4.2 旅游区位研究前景,旅游区位研究虽已引起国内旅游学者的关注,但旅游区位研究的理论较为薄弱,因此目前应加强旅游区位理论研究:(1)明确旅游区位的含义、类型、研究意义;(2)旅游区位与其他产业区位的比较研究;(3)传统的区位理论与旅游区位理论的关系;(4)构筑旅游区位

38、研究理论体系与方法等;(5)重视区位研究的方法论,在旅游区位研究中要导入计量的数理统计方法、借助行为与知觉科学发展的成果,“扬弃”传统的区位理论的指导意义;(6)结合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研究,突出旅游区位研究特色。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的“推拉”效应,即旅游者消费行为(空间行为)与旅游地的市场域之间的竞争、适应关系以及不同旅游地的等级、规模与类型等的差异与相似性决定的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关系,是旅游区位研究的基础与特色。,4.3.1 杜能环与杜能型旅游资源环 王瑛与王铮(2000)结合旅游业发展所凭借的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异质性”的特点,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理论

39、、陈建昌(1988)、P托恩(1988)的研究思路,提出其旅游地边际效用分析模型。,4.3 旅游区位相关研究进展,式中Tx为游客从“暂住地”到某一旅游地路途往途所需的时间,Ty为游客在旅游地的可以游玩的时间,f为游客的“游行比”,王瑛,王铮认为:凡是旅游业发达、游客量大的旅游点,它的边际效用f1;凡是f1的地方,尽管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仍然得不到发展。因此,判别一个旅游点是否具有商业意义上的旅游价值,关键在于旅游点的边际效用是否满足f1。,基于云南省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单中心性即假定旅游者都是以“昆明市”为“暂住地”对云南进行旅游,根据旅游地边际效用模型,提出“杜能型旅游业区位”(笔者认为应

40、为“杜能型旅游资源环”,即资源区位)的概念,得出以旅游集散地为中心,由里到外,形成“名胜古迹带奇异风景带旅游业滞区带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带”的实证研究结论。这是目前杜能环在在旅游资源区位研究上最新成果,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该结论在“普适性”上有两点值得商榷。,(1)关于旅游地边际效用分析模型 西方经济学有关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旅游者消费的最大满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旅游产品的价格、余暇时间与旅游者偏好三种因素。旅游者是在价格限制线、时间限制线与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的切点处来选择旅游地与旅游时间安排。,旅游者消费行为决策图,王瑛与王铮虽是根据边际效用理论,实际上把旅游地效用函

41、数简化为“游行比”,即景点游玩时间与旅行时间之比来度量旅游者效用,过于简单化,抽象化。景点游玩时间的长短与景点的性质、规模,与多个景点在局部区域内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与旅游线路的安排,旅游者的偏好等之间是有联系的,同时旅行时间的长短与交通工具、交通线等级、出发地点等有联系。实际上,游行比应是动态变化的,应反映旅游者旅行空间行为、旅游地市场域、旅游地空间竞争等。,(2)关于“杜能型旅游资源环” 根据云南省的旅游资源分布禀赋与开发现状,运用旅游地边际效用理论进行解释,得出的“杜能型旅游业区位”,即4环带理论。对照此理论,分析安徽省、黄山市、两山一湖等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发现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其可能

42、的原因或难点在于: 如何确定一级旅游集散地? 如何确定次一级旅游集散地? 如何更合理解释“旅游业滞区(带)”的存在?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静态性(不变性)与“游行比”的动态性(多边性)之间如何衔接?,如何解释如“齐云山”游行比大于“黄山”,而旅游业发展远滞后于黄山的这种“阴影区”现象? 保证了游行比f1,是否能保证旅游地发展永续?旅游地发展的生命周期现象如何解释? 旅游组团形式与散客形式如何影响游行比?,(3)研究启示虽然在“杜能型旅游资源环”区位理论的探索与实证研究的结论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否认其研究价值、思路与启示。旅游区域内杜能型旅游资源环是客观存在的,但基于不同级别的旅游集散中心,其环

43、带的特征与空间范围可能存在差异,故同一环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研究资源集聚屏蔽现象。“游行比”是杜能型旅游资源环产生的一个区位影响因子,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旅游供需矛盾。杜能型旅游资源环存在“滞区带”的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中心地的“服务盲区”现象所致。,4.3.2 中心地理论与旅游中心地 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1933),以其地域结构的严谨划分和市场的空间分析,将区位论推向宏观化,是区位论发展的里程碑和转折点,是古典区位论的终结和近代区位论的发端(杨吾扬,1989),是进行旅游中心地分析的理论基础。,陈吉环(1987)运用中心地理论阐述了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用,楚

44、义芳(1987)提出K=3的旅游地空间组织模型,谢彦军、陈元泰(1993)应用中心地六边形模式刻画锦州市国内旅游市场分布格局,刘伟强(1994)研究发现北京市旅馆业的空间结构类似K=3的空间格局,陆林(1995)运用中心地理论提出了皖南旅游区“众星拱月”的旅游开发总体布局,章锦河(2001,2005)的旅游流研究等,这些研究推动了中心地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旅游中心地可界定为:是指旅游区域内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为满足一定旅游市场需要的旅游供给中心(章锦河,2001)。这一界定包含4层具体涵义。,(1)旅游中心地是指旅游供给中心,亦即旅游需求释放中心,类似与旅游规划中所提及的“

45、旅游集散地”概念。旅游中心地应以旅游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镇)为载体,如皖南旅游区的一级旅游中心地应是黄山市,而非黄山风景区。这有利于研究旅游中心地对旅游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黄山风景区、九寨沟风景区等地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所依托的旅游中心地功能较差所致,而非旅游资源本身的品位。,(2)旅游中心地具有空间等级结构,表现为高一级旅游中心地都属领几个次一级旅游中心地,随着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层次的变化,旅游区域也呈现等级结构的变化,旅游区域内城镇体系结构影响旅游中心地等级结构。旅游中心地的等级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有时序性,小城镇往往是开发旅游资源的依托所在。,(3)高级旅游中心地的竞争

46、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对外(区际)交通的便捷性(如航空港、火车站、港口码头、汽车站的建设等级、规模等)、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中心城市形象与旅游供给设施水平,而中、低级旅游中心地的竞争力大小主要取决与其与旅游区域内高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网络联系、旅游资源信息交换强度、旅游线路设计等因子。,(4)旅游中心地的等级结构影响其间旅游流的等级结构。一般而言高级中心地与区内中级中心地之间的旅游流流量大于高级中心地与区内低级中心地、中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各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旅游流流量。这对研究旅游区域区内旅游空间竞争有指导意义。,章锦河(2002)从旅游中心地(集散地,非客源地)角度出发,认为旅游者在旅游区内的空

47、间流动,存在两种情形:一是以某一个中心地为起点,同时为终点,即“同一中心地起止”;二是以某一个中心地为起点,而以另外一个中心地为终点,即“异地起止”。 在两种情形下,旅游者的旅游时间(景区点游览时间+休息时间+旅途时间)都与旅游区内旅游中心地的形成密切关联。,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受时间条件制约,在有限的时间内,旅游者都希望尽可能用较多的时间参与游览。一般而言,旅游者每天的旅游时间最多12小时(无论是一日游、二日游或多日游),其中旅游时间的分配关系为:休息时间为2小时(午餐时间,可不考虑早、中餐时间花费),根据“行游比”1的假定,游览时间为5小时,旅途时间最多5小时(单程时间为

48、2.5小时),故其从中心地出发的出游活动半径R,则为旅游区内同一级别的旅游中心地合理分布的理想距离。其公式为: R=V(交通工具速度)t(单程时间),根据皖南旅游区旅游交通线路的质量与旅游车辆的质量,皖南旅游区旅游交通工具目前的速度平均为50公里,故皖南旅游区内高级旅游中心地的合理空间分布距离为125公里。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旅游线路等级的提高,旅行速度加快,旅游中心地的合理空间距离会增大。,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有6点说明:,1、旅游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更完善,对外交通与区内交通更加方便快捷,故其服务或辐射范围越大。如皖南旅游区内的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相比较,黄

49、山市的中心地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2、同级中心地的合理分界点是2.5小时的汽车旅程R。在旅游区发展初期,两两中心地的R如果没有交接,则存在“服务盲区”(图4-14),在服务盲区内的景区点,很难得到发展,出现旅游发展滞区或滞带。在旅游发展后期,如果同级中心地中,某一中心地得到较快发展,其边界会向较慢发展的中心地“侵夺”,其结果形成中心地的等级差别,即较快得到发展的中心地会提高级别,逐渐发展成为旅游区最高级中心地,而其他同级别的中心地等级相对下降。,图4-14 旅游中心地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相互作用图式,3、R内将形成一些次一级的旅游中心地,这些中心地的形成取决于该中心地所依托的旅游景区点的规模,规模越大,可提供的游览时间越长,中心地将形成且其功能越强,反之则无法形成中心地或中心地等级低,功能弱。 一般而言,在一天5小时的游览时间内,旅游者能游览3个以上景区点,则说明这些景区点的规模小,此游览点不足以形成中心地,如图4-15中的B2、B3与B4景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