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基础:热量衡算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 。 4.6.1 热流量衡算方程稳态传热,忽略热损失时,冷流体吸收热量 = 热流体放出热量(1) 无相变传热,4.6 传热过程的计算,计算类型 :,设计型计算:已知th1,th2,tc1 ,qmc,qmh,K 求 传热面积A;,操作型计算: 已知th1 ,tc1,qmc,qmh,K,A 求th2 、tc2、。,(2) 有相变传热, 饱和状态下,说明: 换热过程中各流股热流量间关系; 各流股间相互制约,热量守恒。, 非饱和状态下,例:过热蒸气冷凝过冷液体,又如:过冷液体 沸腾 过热蒸气,4.6.2 总传热速率方程 间壁传热过程:,各部分传热速率方程:,管内侧流
2、体:,管壁导热:,管外侧流体:,对稳态传热:,式中,K 总传热系数,W/m2K。注意: K 与 A 对应,选Ai、Am 或 A0,故稳态传热时,,4.6.3 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K 传热系数,表示换热设备性能的重要参数。,(1) K的计算在实际生产中以外表面积A0作为传热面积。,K的来源: 实验测定;取生产实际的经验数据;计算求得。,实际计算热阻应包括壁两侧污垢热阻:,圆管中:,平壁:,(2) 污垢热阻 Rdi和 Rdo,污垢热阻影响:使h,热流量。,污垢热阻取值: 经验数据。注意:传热系数、污垢热阻的单位。(3) 壁温计算 忽略污垢热阻,稳态传热时:,结论:壁温接近表面传热系数大的一侧流体温
3、度。,4.6.4 平均温度差 (1) 恒温传热 两侧流体温度恒定:,(2) 变温传热 一侧有温度变化,沿管长某截面取微元传热面积dA,, 两侧流体均有温度变化,传热速率方程:,热量衡算方程:,当qmhcph、 qmccpc=常数时,-th、 -tc为线性关系,所以, -(th- tc)也为线性关系。,说明:,并流:, 逆流:, 进、出口条件相同时,,工业上,一般采用逆流操作(节省加热面积)。, 一侧流体温度有变化,另一侧恒温时, 错流、折流时平均温差图算法,温度校正系数,c)当t值小于0.8时,则传热效率低, 经济上不合理,操作不稳定。,a)校正系数t可根据R和P两参数从相应的图中查得。,b)
4、温差校正系数t恒小于1。,原因: 换热器内出现温度交叉或温度逼近现象。避免措施: 采用多个换热器串联或采用多壳程结构,换热器个数或所需的壳程数,可用图解法确定。,说明:,无相变换热器设计计算,4.6.5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法设计型计算无须试差法,操作型计算需用试差法。 设计型计算,总之,对于设计型计算冷、热流股的温度都已知,或者可以通过热流量衡算达到已知,无须试差。, 操作型计算已有一台面积为A的换热器,若用其加热某流体,,若采用1955年由凯斯导出的传热效率及传热单元数法,则能避免试差而方便地求得其解。,(1)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传热效率,逆流:,哪一侧流体能获得最大的温度变化(th1-tc1)max, 这将取决于两流体热容量流率(qmcp)的相对大小。,并流:, 传热单元数NTU (The Number of Transfer Units ),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的关系,传热单元数物理意义:单位传热推动力引起的温度变化;表明了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强弱。, 应用 已知R和NTU,可求得, 进而求th2 和tc2 ,可避免试差计算。,为便于工程计算,将、NTU、R之间关系绘制成曲线,单壳程多管程(管程数2、4、6),说明:在传热单元数相同时,逆流时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总是大并流时。,对一组串联的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