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透过正史品三国人物,关于三国的确切历史时期,三国时期一般有两种说法:1.狭义的说法: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让位东汉正式灭亡开始,到280年晋灭吴国为止。2.广义的说法: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晋灭吴国为止。因为我们在研究三国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这一时期的形成,而且众多知名的人物如曹操、袁绍、吕布、关羽等均在220年之前过世,而事实上从黄巾起义被剿灭的189年到猇亭之战的222年这段时期才是战乱最多、英雄人物故事最多的一段时期,所以我们的课上还是以广义的说法作为三国时期的定义。,第一讲:刘备,身份之谜:刘备到底是不是皇叔?三国演义的说法:“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
2、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庶子,刘启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按照演义中的说法来看,刘备是刘胜的十七世孙,也就是高祖的十九世孙。汉光武帝刘秀是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而汉献帝刘协是刘秀的八世孙,也就是高祖的十七世孙,要比刘备高出两辈,绝不可能刘备是其皇叔。,我们再来看三国志的说法:“先主姓刘,讳备,字玄
3、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一段出生一段讲刘备初次入朝,都未提到他是皇叔一事。,刘备的能力:到底是一代枭雄?还是只能依靠汉室宗亲的名义赚取民心?还是靠强力的部下打天下自己并无过人之处的主君?关于假借汉室宗亲的说法:东汉末年刘姓遍布天下,称得上还是宗亲也是数不胜数,其中唯独
4、刘备成就了一方霸业,若说无过人之处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先来看看那些同为汉室宗亲,有些甚至与汉献帝血缘颇为亲密的刘氏子弟的成就。,1.刘虞: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汉室宗亲。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但由于与公孙瓒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因而进兵攻击公孙瓒,兵败为其所执,惨遭杀害。刘虞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汉室宗亲,而且他和刘备不同,是直属于光武帝刘秀的汉室宗亲,从东汉的角度看来血缘更近,也成功成为一方州牧,甚至袁绍曾想迎立他为新帝。不过由于不善军事,手下士卒作战能力不强,加之身处乱世却天真过度,在一度压制公孙瓒逼迫其想退
5、走的情况下,由于爱护百姓房屋导致进攻不利,反被公孙瓒逆转最终死于非命。虽然说仁爱百姓值得称颂,但是在战场之上过分讲究仁义,不免让人想起春秋时期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最终落为笑柄。,2.刘焉、刘璋父子:刘焉是西汉鲁恭王刘馀(汉景帝第五子)后裔,从血缘上来说和刘备相当。他们父子盘踞益州建立了一方势力,但是除此之外并无建树。刘焉因用人不当导致张鲁自立汉中,并且无力将其讨伐。而刘璋更是拱手将益州输给了刘备,高下立判。3.刘表:同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少时知名于世,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俊”。上任荆州刺史时,由于被其他势力占据导致他无法上任,他单马进入宜城,与延中庐县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等共谋大略。然
6、后设宴诱敌,将他们全部斩杀并夺回荆州的控制权。然后先后打败了孙坚的进犯和赶走了袁术,后又与张绣结盟以其为屏障抵御曹操,建立了一个相对于中原来说安定的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可以说刘表的前半生还是相当出色的,但后期的他安于现状采取自守的态势,失去了一争天下的时机,在选用人才和雄才大略上与刘备相比差了一个级别。,4.刘繇:齐悼惠王刘肥(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之后,太尉刘宠之侄。以扬州刺史的身份拥兵数万,在于东渡而来的孙策军作战的过程中大败,不得不投靠刘表。5.刘晔: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也是在血缘上比较近的汉室宗亲。不过他的身份是曹魏集团的谋臣,而不是一方诸侯。虽然有佐世之才,不过却没有帝皇
7、之气。,说到打天下的能力,刘备虽然有被陆逊“火烧连营”的重大败绩,但是并不能说他在军事上是一无是处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一些战事的描述其实是不符合历史的。比如博望坡之战,其实和诸葛亮毫无关系。三国志的原文是这样的:“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敦、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也就是说,不是火攻,是刘备少了自己的粮草假装撤退,然后事先设下的伏兵打败了夏侯惇,是刘备军事谋略的一次很好的体现。再看关于攻取益州这一段:“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
8、,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也就是说,从头至尾都是刘备为主要指挥,诸葛亮、张飞等只是从旁辅助。而根据三国志记载,庞统实在围攻雒城的过程中中流矢生亡,并不是为抄小路被伏兵射杀,并且他的死也没有导致进攻益州的停滞。所以这一场决定蜀汉地盘的大战又是刘备主导的。,历史形象:仁义?伪善?三国志:“先主恢
9、宏果毅,性情宽厚,知人善任,礼贤下士,颇有汉高祖刘邦之风度,怀英雄豪杰之器量。”资治通鉴:“有大志,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从这些评价中,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关于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及的刘备哭泣的形象在真实的历史中应该是不存在的,刘备具备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城府与器量。同时在对待人才和对待百姓方面刘备应该可以担得起“仁德”二字。在从荆州逃亡的过程中,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先主曰吾不忍也。这一段在孔衍的汉魏春秋也有记录。三国志中还有一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生死关头刘备依然能对百姓不离不弃,这一点要说是伪善是否也太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