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三第三讲 摹仿名山胜景 诗化自然风光湖北工业大学 夏广政教授夏教授(以下简称“夏” ):同学们好!学生们(以下简称“学” ):老师好!夏:我们今天讲第三讲: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那么自然界的美景丰富多彩,有高山大河、平岗小溪,也有茫茫海洋,还有涓涓流泉,相比较有悬崖绝壁,有大漠孤烟,也有长河落日。你看有气势宏大的那种美,也有秀丽精致的那种美,非常丰富。我们不能把自然美景照搬到园林里面,园林装不下啊,那么中国古代造园就是把自然美景,进行概括、提炼、浓缩,在赋予它人的感情、人的寄托和人的追求,再把它表现在园林之中。实际上园林的景观就
2、是进行人化,人化也就是诗化、美化。自然界的景象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么园林的景观的意境,就是来表现的自然界的景象。你比方说杭州的西湖就有平湖秋月,这就是表现自然风光,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化,也就是诗化,诗化自然风光的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看一下非常美是不是。这就是把自然界的美景进行了人化,把它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诗化,再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自然风光。你看平湖秋月。这是苏州的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大家看一下月是自然界的,风是自然界的,把它浓缩了以后、概括了以后,在园林里面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看非常美。这是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一听它的名字就富有了诗意。中国的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园林的园名和景
3、点的名字都非常的美。中国人很注重名字,园林耿更是如此。我们一听这样的园林,没有去就感到有诗意。看看远香堂,多美。还有留听阁,多美。这就是拙政园里面的两处著名景点。远香堂,它取于宋代著名理学、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里面说到的“香远益清” ,这就是它的来历。拙政园里面还有一处景点叫留听阁,为什么叫留听阁,它也是来源于一些著名的诗。唐代晚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大家都比较熟悉,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就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这首诗是“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听”就是取义于这首诗。你看园名很美,它的取意也是来自与自然界的一些美景。我们看到这些就想到,我们
4、来诗化自然风光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正如乾隆,清代的皇帝乾隆所说的“贵在神似” (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集景式园林,滥觞于魏晋,经隋唐宋元,到明清达到顶峰) ,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我们看一下中国很多园林,比方说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里面,大概有一百多个景点,都是来自于江南的一些美景,甚至于有一些是直接取意于江南的园林。比方说我们刚才说到的杭州西湖的一个景点,那是传统的十大景点之一的平湖秋月,是典型的诗化自然风光的一个景点。那么北京的圆明园皇家园林,其中也有平湖秋月,它就是直接仿于杭州西湖的这个平湖秋月,连名字都没改。我们再看一下,这是圆明园里面武陵
5、春色,大家想一下一想到这个名字,就想到了我们开头说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武陵,一看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的。这是谐趣园,这个是北京颐和园里面的一个园中之园,也就是颐和园里面的一个小园。我们到颐和园去,一般从东宫门进,进去了右边就有独立成一个小园林的那个园,就是谐趣园。这个谐趣园怎么来的呢,就是乾隆游江南的时候,看到无锡俺有一个园,就是原来的惠山园,今天就叫寄畅园,就是把这个园的形式模仿到清漪园,当时乾隆时期建的时候叫清漪园,后来不是被慈禧改成了颐和园吗。我们看到谐趣园这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来自于无锡的惠山园,今天叫寄畅园,很美的。我们再注意看一下这幅图片,这里我要跟大家讲一个园林构景的一种手法,就
6、是所谓的借景。这是比较成功的借景的实例,大家看到这个园的这幅图片的背景里面就有山惠山,山上面有建筑,有塔还有楼阁。大家想一下,这个山很大,而这个寄畅园范围很小,是放不下这座山的,这就用到的所谓的借景的手法。什么叫借景?就是附近、周边有美景,那么园林在构景的时候,就把这些美景,把它组织到园林的构图之中,以丰富园林的空间。把不属于园林里面的美景也纳入园林之中,这就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一个主要方法或者叫手法。我们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运用。这就是借景,借景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获得无限的意境,来丰富园林的景观。正如计成在他的造园专著园冶里面说,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就巧在因借,
7、但是要得当,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样的手法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就是小中见大,丰富园林的景观和意境。大家再看一下借景的例子,这是苏州的拙政园。拙政园的借景也是很成功的。我们看这个画面,这就是从拙政园里面借景北寺塔,苏州有一个旅游的著名景点北寺塔,这个寺后来毁了,这个塔还在。这个塔据说是孙权为了纪念他的奶妈而造的这个塔,叫北寺塔。我们看这个图片里面看到呢,仿佛这个塔就在园林之中,很没效果非常好。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就是北京的颐和园鱼藻轩,这个构景里面就是用到了借景西山玉泉山,玉泉山上边还有塔叫玉峰塔,就把它纳入园林构景之中,效果非常明显。这里提醒一下,下次去游北京的颐和园,这是一个很好的借景的例子。我
8、们学建筑学、学环艺的同学就更应该注意了。那么还有一个我提醒大家,这个鱼藻轩还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文景点。大家晓得王国维大学者,以后游园除了美景之外呢,还想到当年的大学者王国维,据说跳到昆明湖里了,在哪跳的,就是在鱼藻轩这个地方跳的。借景有很多种手法,有远借近借,有仰借有俯借。这就是镇江的北固山就是典型的仰借,从低处借高处的景观,这就是仰借,你看这个借景对园林的意境创造是很有意义的。借景呢还有味借、声借,我们刚才说打拙政园里面的远香堂,这个香,借荷池里面的荷香,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味借,借荷塘里面清风吹过来的阵阵荷香,典型的味借。还有声借,刚才我说过了,拙政园里面还有一个景点叫什么呢留听阁,出资晚唐诗人
9、李商隐的那首诗,大家看看这不也是借景的一种吗,借声音“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当年晚上啊住在一个荷塘的旁边,又是在深秋,满池的荷叶都枯萎了,雨点打在那个枯荷的叶子上产生一种特殊的声响,这就是典型的声借。声借还有春天夏天要是窗外的芭蕉,雨打芭蕉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都是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经常用到的一些手法,效果非常明显。接下来我讲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园林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内涵,为什么有那么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中有众多原因,有一个主要的就是文人参与造园。中国传统是文人造园,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古籍记载东晋时候的谢安,谢安字安
10、石,所以也有人称谢安为谢安石。那么说到谢安,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中学里应该学过了,学过什么呢,淝水之战,跟谢安很有关系。谢安是淝水之战里面东晋的最高指挥官。简单说一下,淝水之战是前秦的皇帝苻坚当年率 90万大军,想征服东晋。东晋全国聚起来就几万兵,最后聚了 8万兵,以少胜多,这一仗东晋取得了全胜。这是世界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好多成语都源于这次战役,比方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是源于这个。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讲这些了。但是据文献记载,谢安亲自参与自己的园林的建筑。那么谢安在出山以前,他是在绍兴会稽东山住的,隐居在这个位置。当年跟很多文士有交往,比如说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跟他是好朋友。他
11、想过这种隐居生活,后来出于家族、出于国家之计,他出仕了就出来当官了,这个典故就叫东山再起。他长期住在东山,出来了任官职,最后做到宰相。在他 63岁那一年,就指挥东晋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这个应该是公元 383年,这是我想到的谢安。后来谢灵运有记载,他也参加了造园活动。再到后来那就多了,比方说唐代的文人参与造园,那就非常多了。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白居易,及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也当着官是士大夫阶层。他不但在东都洛阳造他的私家园林,兴趣来了还跑到庐山,在庐山建了著名的草堂,也就是他的园林。洛阳园、庐山园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当年白居易还在庐山留下了草堂记这个名篇,我们今天从草堂记里面还可以看到当年白
12、居易在庐山造园的面貌。那么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王维,他也是大画家,也亲自参与造园。当年在辋川他买了一块地方,去经营他的园林。到后来就更多了,我们就不一一说了。所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确切的讲它是文人园林,因为大量的文人参与造园,所以使中国的园林就逐步的形成了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诗情画意这些特点的文人园。那么有人说好多园林也不属于文人。比方说你是有钱人,宋代的一些有钱人,他有钱造园,明代的一些做生意的人有钱了,他也想造园,他们有一些人大字也不识多少啊,他们肚子里面没有多少文墨啊。那么怎么样呢,他们就请文人做他的顾问,有一些甚至请文人来给他主持造园,所以这些有钱人,这些做生意的人有钱了,他造园实际
13、上也是学了文人怎么造园。所以确切的说,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文人园林。我们上面讲了两个方面,现在把我们这一讲做一个小结。从我们第二讲中讲到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这样一种格局,这种格局它源于神仙思想,源于秦始皇的求仙,很荒唐。到什么呢,到摹仿各地的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的一步。这个我们要记得。那么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就是把各地的美景浓缩于一园,这个就叫集景式的园林。从这以后,就成为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的发展的方向。在这次课结束之前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几本阅读书。有兴趣想继续深入的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欣赏中国园林特色、特点的同学,你可以看这样几本书:第一本是周维权就是清华大学已经去世的一位教授,他写的一本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就是陈从周先生,刚才我们已经提到的,他的一部著作说园 ,他是用优美的散文的笔法写出的,园林方面的书说园 ,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的;还有一本是金学智先生,他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美学家,苏州人,他写的一本中国园林美学 ,是建工出版社出的;还有王一先生写的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很有深度。好,我们这一讲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