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的水分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第 5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水分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水分子的组成起到了铺垫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分子的特征。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3.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的
2、分析,可以确定分子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二、 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三、 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洁白无瑕的云朵,淅淅沥沥的雨滴,漫天飞舞的雪花等美丽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走进化学学习。接着让学生思考:小小的水分子是怎样使水变成云、雨、雪的呢?进而引出课题: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我采用课本上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给针管中的水加热,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把封闭在针管中的水煮沸,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还是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仅仅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从而初步认识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多媒体展示路边水渍在阳光下消失和水蒸气在锅
4、盖冷凝的动画,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两种现象。然后归纳总结: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体变为气体;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体变为液体。接下来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 22 页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微观观点解释宏观现象,我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3.然后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探究分子的特征:实验一,把 50ml 的水和 50ml 的酒精混合,静置后观察现象,混合液体少于 100ml。师生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实验二,放一小块蔗糖于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蔗糖溶于水中。师生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课本一开始提到每一滴水中含有约十的二十一次方个水分子,所以可以得出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而总结出分子的三个特征。(3)巩固练习为了体现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灵活性,我给学生安排了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三题,来检验和提高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程度。(4)课堂小结教师询问学生:今天学到了什么?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四、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