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国际地位的评价摘要:文章首先的分析了国际地位的内涵,其次分析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地区大国,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最后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关键词:国际地位;中国;界定;变化原因前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是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一、 国际地位的内涵国际地位是
2、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足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 ”1衡和评估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自身相比与其他国家有多少领先的优势
3、,即国家实力。二是看世界体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国家实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整体反映。当今的国际地位是过去努力发展的结果,也足未来发展的基础。国际地位的提高一方面要不断的增强国家实力,一方面要顺应世界体系发展的趋势,争取在各个方面超越其它国家。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在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二、对目前中国国际地位的界定当前世界上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众说纷纭,拔高者有之,贬低者有之,顺
4、耳之言很多,逆耳之言不少。面对这一情况,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十分重要。对中国的国际地位,要用一句话概括十分困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三是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这三句话都是我们常说的,结合起来才比较全面。我们常说的,结合起来才比较全面。(一)中国是拥有世界 1/5 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仅仅由于中国的发展,从 20 世纪后半期到 21 世纪初,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 9增长到 22。长期以来,中
5、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广交友,不树敌” ,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极格局解体后,本来就想极力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之所以在 1994 年作出决定,把发展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同中国的人权状况脱钩,在 1999 年 11 月与中国达成协议,并在 2000 年 10 月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签署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就是因为美国开始认识到了中国的政治现实,看到了中国的分量和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可以肯定,在 21 世纪,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二)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大国大国在某区域内或世
6、界范围内有较广泛的国外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拥有足够的综合国力,平时能够有效地维护这些利益,战时则能够或通常能够抵御至少其他两个区域性或世界性大国的联合力量,一般来说被其他国认为有权处理本区域或世界范围内所有重大国际问题和足以影响其他多国安全的国内问题,通常与本区域内和世界上其他大国有起码的共同利益、共同国际价值观念、共同规范和共同国际运作机,从而被视为大国共同体的一员。大国具有参与处理本地区内所有重大国际问题的公认的权利,拥有实力、广泛参与区域或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事务并在这些事务上同其他大国有足够协调与协作。 3 对照这些参照条件,我们认为, 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之一。亚太地区的所有重大
7、事务,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中国具备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某些基本条件,这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GDP 总额、贸易额、吸引外资额、庞大的制造业等) ,也部分表现在科技发展方面(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之一) 。但也必须看到,中国与世界强国在不少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上仍远不及美、日等国;军事上与美、俄的差距更大,在常规军事力量的某些方面甚至不及近邻日本与印度; 科技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日、欧;在软实力方面,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制度建设的吸引力以及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方面,与美、欧相比,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将中国定位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亚太大国
8、。中国的世界定位以地区性为基点,兼具世界性的特征。(三)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与建设者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无论遭遇怎样的国内外风波,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对外开放,顺应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成为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加入了当前国际秩序,这个国际秩序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中国不需要做国际体制的颠覆者,而应该做国际体制的参与者、维护者与建设者。应看到,目前的国际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包括联合国体系(国家体系) 、大国体系(如七国/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 、地区体系(如欧洲联盟和其他能够作为国际/全球行动者的地区行为体) 、非国家(
9、不等于与国家没有联系)行为体(nonstateactors) ,等等。世界秩序正是建立在这样复杂的国际体系之上。中国作为毋庸置疑的大国置身其中,有责任使之成为一个有序而非混乱的体系。为此,只要是有助于这个体系的稳定、和平、健康的国际法、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际安排和国际准则,中国就要坚定地支持。而对于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不完善的方面,中国则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改造、调整,使之反映中国的利益诉求。 4三、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一)现代世界体系的推动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国内的不断创新,事实上,也得益于现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转型。即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世界体系的推动是分不开的。每到
10、世界经济向上或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动给中国等东亚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升迁机会。首先,现代世界体系一直处于变化当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世界体系中心的不断变化。自世界体系诞生西方就一直是体系的中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在世界体系中崛起,而太平洋东岸传统的中心区正在衰落,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向太平洋两岸转移。如今中国和日本的 GDP 加起来约占世界的 1/6,如果加上韩国和东盟,将占整个世界的 1/5。在 21 世纪,东亚将摆脱以前的被动地位。这个地区巨大的经济份量将会为它在国际上赢得相应的地位。东亚各国是 21 世纪全球政治的重要参
11、与者,东亚是世界政治最重要的舞台之一,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世界强国都在此交会。中国作为一个地处东亚的大国,过去一直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该地区都有重大的影响。随着东亚地区在体系中重要地位的凸显,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势必会有明显的上升。 “事实上,如果从二战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东亚振兴历程来看,中日两国均为赶超者,只是崛起时间不同罢了。两国的发展除了因为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之外,更多的应是全球化和东亚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融合和互补关系。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经济上的崛起既是东亚整体崛起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利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继续
12、发展和相互整合。 ”5 其次,世界体系处于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世界呈现一种相对和平的局面。尽管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一直没有发生过涉及许多国家的战事或危机。另外,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消失,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这种实力格局也成为世界和平稳定的原因。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资本主义与社会上义意识形态间的对抗也趋于缓和。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正迅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使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这一体系之中来,这个体系的实质就是世
13、界性的市场化。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适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走市场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是全球化的赢家。确实有某种势力想通过全球化把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强加于其他国家,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也确实有许多不利的因素。但只要应对适当,发展中国家可以趋利避害,防止西化,其全球化对于本国来说利大于弊,中国就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6 (二)国内顺应世界体系发展要求的因素1.制度创新与科技文化创新“结构体系变迁模式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个体层面学习模式则认为,一个经过学习阶段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于外部杯境的变化会做出不同反应,因为学习使国家具有了新的
14、预期和行为准则,因此,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对外政策、国家间关系、国际格局等)。将结构体系的演变与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就能发现,国际关系的结构是靠一种进化学习过程逐渐塑造、调整和发展出来的,本质上就是学习创新。 ”7同时从世界体系的发展变化中也清晰的看到,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不断迈向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适时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创新走上了一条全面化、不断加速的道路,包括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2.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政治控制力是影响国家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政治控制力不仅造就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也造就了经济上的恢复
15、、发展与腾飞。中国较强的政治控制力主要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西方舆论中始终把共产党政权视为魔鬼的化身和怪胎,他们很少尝试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国,也很少试图体会中国与其历史的连续性而流传下来的问题。于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国家统一,迄今为止这仍然是中国政治当中的主要话题。国家统一任务完成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力以避免战乱和国家分裂,所以中国强调政局稳定,政局稳定是中国发展的条件。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确保了国家稳定。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着坚固的人才基础与群众基础,可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
16、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可以说是集中华民族精英于一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坚固的人才基础与群众基础。可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可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主的,但同时也包括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使这个党既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社会的发展,也能扎根于基层,满足老姓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执政党必然有自己的文化选择,并致力于将这种文化变成社会的主流文化,而一个社会的主流文
17、化,则决定着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难本方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文化选择,不仅使自己获得了执政地位,也矫正了中国史发展的方向。中国近代从兴盛的巅峰跌入落伍的深渊,其根源在于闭关锁国的封建文化,中国与西方列强在近代的抗争,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即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传统国家对现代国家的抗争。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实证明,落后文化古统治地位的民族,将无法逃脱“挨打 ”与衰败的厄运。现代中国之所以能从屈辱中崛起,从失败中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并坚持了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从而使中华民族窥然蛇立于肚界民族之林。 ”83.和平发展方式以及参与全球合作的能力中国发展到今天,
18、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道路,即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使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全球合作能力,而全球合作能力的加强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在世界各大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地位日益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 2010 前建立了东盟一中国自由贸易区等等,不一而足,这都表明中国都在积极地推动新合作领域和合作制度创新。在其他方面,如核安全合作上,作为核能发展大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核安全,既提高自身核安全能力,又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合作,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核安全援助。自第一届核安全峰会以来,中国核安保标准体系建设取得
19、新进展。中国将继续推动核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全球核安全治理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内生的,是中国人民基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自觉选择。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国家是世界体系的载体,,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势力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国家,国家愈益统一和强大。随着国家实力的上涨,国家必不可免地要对外扩张,世界体系也随之扩大。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决定了它要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发展道路,要以自身的和平发展给世界带来繁荣,它不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把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向全球推广,取而代之现行的国际通行制度。
20、四、总结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几十年中,随着体系的发展变化,中国不断努力奋进,在当今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正接近中心区。主要表现在,中国己具备了不少产业的生产优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明显体现。仔细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参与休系中的竞争,受体系发展变化的推动,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地理、人口、文化大国的独特优势,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作用等。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也给自身、中心区国家、边缘区的国家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可以更好的实施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也可以对欠发达国家实施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重心国家的竞争当中。中国的未来必
21、定更美好,也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福祉。参考文献1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14 316.2张俊平.论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一从现代世界体系论的角度分析D.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3时殷弘.关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 J.国际经济评论,1999, (9) 4安秀伟,唐书俊 .中国国际地位与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J. 党政干部学 刊,2010(3):13-14.5陈刚.中国崛起与东亚振兴 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8 (25): 5.6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7.7何杰.世界休系的变迁与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J.南京师大学报,2008, (3):45-50.8黄林华,顾先进 .政治文化与党的执政能力J.社会主义研究,2005, (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