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

类型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点.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9871841
  • 上传时间:2019-09-13
  • 格式:DOC
  • 页数:1
  • 大小:21.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点.doc
    资源描述:

    1、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贵族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班(鲁班) ,就是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从山西侯马晋故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出土了 36 厘米 X14 厘米 X6 厘米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两者均为青灰色砖) 。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官室, (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

    2、米至 10 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 。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 75 米 X75 米,高 7 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棁”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 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 (红柱) “刻桷” (刻椽) ,就是例证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变革,到战国时,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奴隶时代的结束。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后,进一步改变所有制,其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强国,经过 10 战争,终于攻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过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社会生

    3、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以前,城市仅作为奴隶主诸侯的统治据点而存在,手工业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商业不发达,城市规模小。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筑的高潮,如齐国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据记载,当时临淄的居民达到 7 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闹非凡(史记素琴传 ) 。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是齐故都临淄城南北长约 5 公里,东西宽约 4 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 14 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 斧、锯、锥、凿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约 1 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和墓底,墓顶仍用木料做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特点.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87184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