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以生为本 动态生成—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867263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生为本  动态生成—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以生为本  动态生成—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以生为本  动态生成—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以生为本  动态生成—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以生为本  动态生成—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生为本 动态生成 浅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形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卓 和 平,一、“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背景简介,课题: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研究 研究目标显性: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的新型学校 ;深层: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 研究性质世纪初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转型性变革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观层面的整体综合性研究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课题组成员组长:叶澜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2、所所长。成员: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生;各区域推进性的地区负责人(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的领导、专家);各实验学校的负责人;实验学校: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市)中小学300多所,学生30多万名。,实验研究过程探索性研究( 1994年1月1999年4月)观念体系的形成 ;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的研究发展性(推广性)研究( 1999年5月2004年5月)进入到学校整体变革层面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理论和实践) (一)学校新教育观念系统的构建(新基础教育的理论框架 “三观”、“十性” ) 1、教育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人”? 未来性:(面向21世

3、纪的人才培养特征)H:21世纪时代新人特征.doc 生命性(核心):学校教育与人生;尊重和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 社会性:教育是基于人的社会化发展;重视学校、班级环境及人际交往对学生的教育及影响,2、学生发展观 :“怎样培养学生”? 潜在性:把学生的现在看做起点而不是终点,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 主动性: 差异性:3、教育活动观:“怎样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双边共时性(师生多向积极互动及在时空上的迎让) 灵活结构性(教材、学法、课堂结构) 动态生成性(核心)(资源性生成;过程性生成) 综合渗透性(发挥学校、学科教育的整体功能,有机融合、渗透,从而产生综合的影响),(二)学校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构建

4、,1、课堂教学新模式(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性课程作为改革实验的重点;构建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3)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 (4) 实现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 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 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2、班级建设新模式(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增设班级岗位(主人地位);建立轮换制度(管理权利);丰富班内评价(自我促进);建设班级文化(群体个性),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强调对生命的理解。实现

5、“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提升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中心”;“从关注少数尖子生发展向关注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等五个层面的巨大转变 。新基础教育的行动口号:(“四还”)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二、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形态分析,(一)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形态及原理分析,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新基础教育课堂评价表.doc,示例及分析(20以内的进位加法),1、开放的导入,开放的导入 你是怎么算的(多样化) (基于不同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

6、验水平),封闭的导入 (湊十法) (从相关的 知识切入,进行思维的定势),2、生成教学资源(算法的多样化),基于教材编写者的规范的单一方法(成人化的思路),来自学生的不同方法(个体客观存在的认知差异),价值取向?,3、捕捉、生成,推进教学,(1)让学生呈现、交流不同的方法:逐一添加 画图 湊十法 摆小棒 (2)引导学生了解、评价不同的方法。,教学环节:感知理解掌握运用,【困惑:如何捕捉、呈现来自学生的资源,从而生成、推进教学过程?】,“捕捉促生成”的有效策略,生成资源的选择性加强了解、倾听,捕捉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资源呈现的有序性(可预设)展示、汇报时(课前预设);交流、评价时(即时预设

7、)案例H:动态生成资源利用教学片段(语文).doc; 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判断与取舍: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推进教学过程。,(二)对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形态的几点认识,1、体现“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论”从“做”出 ,以“论”导“做”。途径:理论 实践 理论 再实践(构想 (检验)(提升、发展、建构)2、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方式,3、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认识论:“学习”是起因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主体是通过活动(动作)对客体的适应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8、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独立性。 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随机访取教学(高级学习的策略):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人本主义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 ,是人格的发展 ,是自我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评价以及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自由; 强调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问题与思考,(1)教材的处理(可操作性?):整体性和结构化(线性结构变为板块结构;如何重组) (2)教师的适应精心预设:学情与可能 (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判断 教师要读懂学生)动态生成:教师的教学能力(灵敏、机智、应变) (3)教育心理学的支撑(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双轮驱动) (4)现有教学评价体制的制约“瓶颈”,三、结语,“新基础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理念上的广泛认同和实践行动的追求);在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过程中求真务实,既成“事”又成“人”;(“捉虫”与“喔”效应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剖析、改进、重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行动实践的典范。,认识肤浅,谢谢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