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以农耕经济为主),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分布: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地域 差别,南方水田水稻,北方旱地粟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2)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2、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2)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含义:,形成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木石骨蚌农具 铁农具,战国中后期铁犁 西汉中期犁壁 唐代曲辕犁,生产技术的发展:人力 牛耕,水利设施、灌溉工具的辅助:,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春秋战国);漕渠、白渠 (西汉),灌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 ),理论著作的指导: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土地制度,(1)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崩溃 战国时期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作。),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产生发展过程:,内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 贵族; 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井田制的实质是:,产生于商,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废除于战国。,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
4、,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瓦解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承认土地私有制典型例子: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商鞅变法废井田,产生发展过程:,内容:,井田制的实质是: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解体原因 (历史发展是如何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2、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5、度,实质上是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B、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被废除 C、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D、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B,C,土地私有制确立,形成过程,(1)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一部分私田开始成为使用者的私田。,(2)以齐、鲁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全面肯定 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表现形式,(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制:,(2)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主要发展历程(即土地兼并):,战国-地主土地所有
6、制正式形成 西汉-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东汉-豪强地主壮大,田庄经济发展起来,即 大土地所有制(聚族而居) 唐代-田庄仍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 宋-“不抑兼并”政策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明清-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现象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发展历程(即土地兼并):,(2)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原因:,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部分朝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推动了土地兼并。 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土地兼并后果:,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激化了阶级矛盾;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主要发展历程(即土地兼
7、并):,(2)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原因:,土地兼并后果:,抑制兼并的措施:,均田、限田,最典型的是北魏、隋唐的均田制。 485年北魏实行,历代沿袭 (即国有土地分配给农民,通过扩大自耕农经济的方式抑制土地兼并) 农民 = 使用土地 + 纳税 +服徭、兵役,(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 加以缓和,但无法彻底根除。),定义:,(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的条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形成:,春秋战国, 铁犁
8、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定义:,(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的条件:,形成:,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特点:,比较稳定; 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评价小农经济:,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消极:,积极:,土地私有制确立,形成过程:,土地私有制的表现形式:,演变规律:,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土地私有
9、制和国家所有 土地逐渐减少。,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1)君主土地私有制:,(2)地主土地所有制,(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二、古代土地的经营方式,1、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形式,2、地主私有土地:,田庄制特点: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拥有私人武装,田庄式,租佃式,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租佃方式形成过程:,租佃制,租佃制
10、产生的原因:,租佃关系(即农民租地主土地,向地主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4)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租佃关系实质:,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成为重要方式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主要形式,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租佃制,租佃制产生的原因:,租佃关系(即农民租地主土地,向地主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
11、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租佃方式形成过程:,租佃关系实质:,(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份、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二、古代土地的经营方式,三、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12、制度,三、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租庸调制:唐朝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叫做两税法。 一条鞭法:明朝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摊丁入亩(即地丁银制):清朝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变化的原因:,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
13、地租发展 征税标准(对象):人头税逐渐取消,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固定时间,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兼并的发展; 农民的反抗斗争; 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二、古代土地的经营方式,三、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5、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2.政治因素:,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补充】,3.农业交流程度:,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4.科技因素:,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要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