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性别角色,无论其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总是反映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特点。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及其特点,1. 定义,男女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应注意定义中的三个词: 一定性别以性别器官为标准划分; 适当位置性别社会化定向; 行为方式性别的行为规范。, 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角色期望,男性角色、女性角色。, 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设定了位置,男子:成功、地位。 女子:贤妻良母。 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
2、角色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与个性倾向。, 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造成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2. 性别角色的特点,性别角色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亚角色。例如,在我国典型的男性角色中,至少包含着儿子、丈夫、父亲、祖父、职业男子等等角色。, 男女性别角色具有多样性,有无限的多样性,在米德列出的性别角色当中,还有很多是跨性角色的。, 亚角色, 跨性角色,一个特定的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时甚至在同一阶段,也可能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多种内容;某一性别角色的成功往往意味着另一种性别角色的失败。,性别角色之间
3、的关系随着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化。, 性别角色变化,稳定性是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性的反映。, 男女性别角色的相对稳定性,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体力在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建立在体力决定性别差异这一基础上的角色分化却依然存在。, 心理上习惯了这种角色分化。,原因:, 性别角色本身,可以在纷繁多样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并保持一种性别长久区分的秩序。, 建立在生物学意义基础之上的男女性别分化将长期存在下去。, 性别角色的稳定性具有能造成男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3. 男女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男女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的心理特点与行为方式社会化
4、的过程。, 家庭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丹玛克(美国)等人研究了美国的儿童读物,认为这些书是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的根源。, 个体学习的内容具有历史性与地域性。,封建时代的中国女性角色规范是“笑不露齿”、“莲步轻移”,因此脚裹得越小越高贵,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轻言细语”、“弱不禁风”为时髦,而且要绝对依附于男性,不准有独立的人格,唯以“依从”为最高原则。,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女性加入了职业大军的行列,与男性一道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活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不同的国家与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男孩女孩的教养态度也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
5、色规范还是有较大差异。,二、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1. 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 遗传基因(染色体不同,XXXY), 性激素, 大脑,2. 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米德等学者认为,不同的社会决定着男女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地位规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五种类型的文化对男女的社会地位具有不同的影响。, 狩猎与采集文化。, 园艺文化。, 农业文化。, 游牧文化。,工业化社会。, 人类学家认为,性别角色的跨文化变异是一种普遍特征,它存在着两条普遍的原则。,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有差异,没有哪个文明社会能一视同仁地对待男性和女性。,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男性角色总受到更高的评价。
6、,例:关于妇女维权的不同提法:中国:妇女解放丹麦:男女性别平等, 鲍里比较了110个未开化的社会团体,研究他们教育子女、形成男女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发现社会对男女行为的强化与鼓励是不同的:,如何阐明上述的普遍原则呢? 人类学家的一种解释是,妇女由于负有生育和照料子女的职责,就被更多地限制在一种闲散的状态之中,只能在家庭内料理家务。人们仍然认为妇女应当从事“内务”,男子应当从事“外交”。,3. 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 父母已经怀有某种期望,孩子一旦降临于人世间,男女孩子往往会受到不同待遇。,教育因素包括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丹玛克分析了五个国家(法国、西
7、班牙、瑞典、苏联、罗马尼亚)的初级课本。所有国家都是根据各自传统,使男女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除了瑞典教材之外,都是男角色多于女角色。,男女角色差异乃是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而实现的。,中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中国现行通用的幼儿读物、学生课本中对女性的反映远远少于男性;,幼儿课本中男女主角之比为31; 小学13年级男女主角之比为2 1; 小学46年级男女主角之比为5 1; 初中课本中男女主角之比为4 1, 刻板印象 由于家庭、学校等教育因素,造就了男女性别不同的个性特点,逐渐形成了社会刻板印象。 张德曾调查了一个宣传干部学习班51名学员,要求他们回答男人和女人各有什么特点。结果见下表:,男人
8、女人的不同特点,三、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每一阶段由于快感集中于某一性感带,个体的心理表现出不同特点。, 口腔阶段, 肛门阶段, 生殖器阶段,在性心理发展的头两个阶段,即口腔阶段和肛门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式是相同的,只是到了生殖器阶段(46岁),性别发展才开始分道扬镳。,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殖器结构的不同,男孩产生自尊感,女孩产生自卑感。,弗洛伊德认为到了6岁左右,女孩把母亲的形象纳入了自我概念之中,把自己处于男性社会的从属地位。, 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埃里克逊开始研究1012岁男女儿童的游
9、戏特点,结果提出了著名的“内部空间”概念。他认为女性个性中的关键因素并不同阳具羡慕感这一反应心理,而是颇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部空间感。,经验证据:,埃里克逊认为,男孩与女孩所选择游戏的外部空间与男女性解剖学的内部空间性是一致的。,2. 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社会学理论更强调两性角色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的。, 社会学理论认为,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一个观察、强化、模仿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 母亲强化:在婴儿心理发展过程占,母亲强化婴儿的某些行为,惩罚另一些行为,这一过程也是两性角色的学习过程。,刺激的泛化与母亲地位类似的人,如父亲、老师
10、等,也同样可以成为儿童性别行为的有效强化者。, 权威强化:权威形象的力量是促使儿童模仿的原因之一。, 后果强化: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儿童还学习预测自己行为的种种后果,这样,儿童不必为了知晓某一行为会带来什么强化或惩罚措施而去实践这一行为。,3. 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是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并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的。, 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柯尔伯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身体和社会现实情况有选择地接受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明确。,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1、(教材P126127):,第1,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第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第3,这种认知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第4,基本的自我归类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第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始。,第6,这种习惯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第7,儿童与同性人物(特别是同性双亲)确立性别同一性。,第8,
12、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生。,第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性别认同及其发展,柯尔伯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性别认同。, 性别分化。, 亲长认同。,四、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社会心理学中的“性别差异”乃指两性之间在个性和角色行为上的差异。,1. 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 大脑两半球各具优势,女孩的大脑发展较男孩要早一年半至两年。因此女孩言语能力具有优势。,虽然在言语能力上男孩显得稍逊一筹,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却超过女孩。, 认知活动中的两性差异,男女两性间在总体智力上不
13、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智力的发展的最高峰年龄一般约在30岁,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接近老年时下降得最快;另一是不论男女,延长正规的教育都可使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商有所增加。,男女两性在智能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在知觉速度方面,女性占优势;, 在语言方面,女子的口才普遍比男子好;, 在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视觉和对空间物体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方面,男子都比女子更强;, 数学能力,男子比女子增长得快;, 在记忆方面,女性的机械记忆能力明显优于男性;, 在思维方面,女性形象思维较好,言语表达流畅,男性则擅长于抽象和逻辑思维;, 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方面,女性善于模仿和对所学知识的加工分类,且联想丰富,
14、但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则女性不如男性;, 在观察力方面,女性的观察力较男性更细致、全面。,这里主要分析支配欲、忍耐心和幸福感的两性差异。,2. 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 男子的支配欲,支配欲乃是指一种强烈的控制他人和驾驭他人的欲望。,女子应温顺、体贴,男子须自主、好胜。这些固定观念不仅成为社会对两性不同的角色期待,也逐渐内化为两性的自我期待。一旦大男子主义思想不能兑现,居高临下的阵势与支配欲受到威胁,男性便失去心理平衡。国外的大量研究也表明,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形成的支配欲较女性强烈。,也可以说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两性在支配欲方面的差异,这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15、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传统文化期待女性温顺安分。不论遭受怎样的压力,有什么欲望,都须接受社会的安排,逆来顺受。即使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传统的家务分工和丈夫的重要地位依然存在,妻子工作劳累了一天之后,还得习惯性地继续从事家务劳动。,女性由于受到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而渐渐形成了谅解、体贴他人的心理特征。女性具有为家庭、亲人乃至事业作出牺牲的精神,当事业与生活发生冲突而需要其中的一人放弃事业时,88%的“二保一”家庭是妻子成全丈夫。女性宁愿自己承受心理上的失落感和压抑感。,女性在形成自己容忍力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作为弱者的形象。女性在成长,从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中接受了大量关于女性是弱者的信息,从而产生了自
16、卑心理,使得妇女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心理上、情感上寻求依赖。女性的依赖感与男性的支配欲一样,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社会的强化。,目前社会中,我国绝大部分女性都有了经济上的独立地位,但对于家庭、子女、丈夫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的价值观却变化不大。女性在自我牺牲的同时,她们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在寻找着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抚爱,寻找一种支持和依赖以充实自己的情感生活、减轻生活的压力感。, 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别,自我满意感是个体伴随着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所产生的对自己的一种情绪体验。, 自我评价是肯定的,自己的情绪体验是积极满意的;, 自我评价是否定的,情绪体验是消极沮丧的。, 想象到或感觉到他人对自己是夸奖的或
17、是贬低的,会产生相应的自我满意感或自卑感等不同情绪体验。,社会对两性的期待是有差异的。, 单身妇女满意得多;, 成年期贤妻良母最富于自我满意感。,又有相当一部分妻子对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家务极为不满。,到了更大的年龄,男女两性会再次遭到不同的期待。, 40岁的女性被看作是人到中年,男性40岁被人视为事业取得成就的最佳时期。, 女性将丧失家庭中母亲角色和职业上的退休,人际关系变得疏远,子女成家无疑会给老年女性带来沮丧的自我感觉。,上海市区的抽样调查,3. 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两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一般特点, 一般男性喜欢成群结队,女性偏好三三两两,需要一个异性伴侣。, 女性交往过程中的情绪色彩浓厚
18、。青年女性在友谊的关系中更易表现出焦虑、紧张、妒忌。社交对象方面,约有71%的男性选择同事,而52%的女性喜欢选择亲友;在社交动机方面,71%的男性是由于某种乐趣,而92%的女性则是为了满足情感交流方面的需要。, 语言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莱可夫的研究发现,妇女使用附加疑问句的次数明显高于男性;,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同性交往中相互打断谈话的次数相同,在异性间谈话时,男子打断女子谈话的次数远远高于女子打断男子谈话的次数。,男女两性的实际语言模式存在着一些差异。, 非语言交往中的两性差异, 人际距离是人际沟通中的一种非言语符号。男人都愿意与他人保持稍远的距离,而女子则倾向于和他人靠得更近一些。, 女
19、子对面部表情的判断较男性更为敏感和精确。女子比男子更爱笑。女性多用微笑来表示友好、快乐、尴尬或歉意。微笑是女性用来表示愉快的积极情绪,也可能是一种处世态度。男性则更多地用来表示自己的自信和大度。, 人类可以发生70万个不同的体态信号。女性站着或坐着时叉开双腿被主伙是非常不礼貌的,当独自一人时则非常随意。男子则不论是在公开的或隐秘的场合,体态行为是比较一致。,4. 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 男女性成就动机特点,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的愿望,一般,男性成就动机高于女性。,伯利等人对成就动机作了深入研究,认为男性与女性一样在乎成就表现,只是追求成就表现的领域不同。, 男性成就着眼点
20、在于工作本身;而女性则多侧重于人际取向,以取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重;, 男孩努力学习,是因为他内在的成就动机高;女孩努力学习,则可能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或是为了获得人们的赞赏,融入了亲和需求。, 研究发现,竞争情境下的实验提高了男孩的成就动机,女孩则没有什么变化。, 霍纳指出,成功给带来满意感,但却为女性带来焦虑。相当多的女性会回避成功,压抑自己的成就表现。, 男女性成就动机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对妇女人力资源的浪费持续了千年之久,女性的才智一直被埋没。, 为数不少的“功成名就”的妇女重新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中国的调查也同样发现,女专业技术人员普遍感到生活负担太重,生活节奏太快,不胜负担;, 刻板印象规定了人们的思想倾向与行为方式。,社会对妇女成功的要求太苛刻了,由于这样的刻板印象,女性进退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