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 年高考历史提纲第一部分 横向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先秦时期1、政治制度:宗法制 分封制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经济发展: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生产技术的进步 商业的发展3、思想文化:文字的起源 文学艺术的发展 思想争鸣 科学技术4、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主要表现:政治上,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新兴地主阶级掀起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科技成就突出。二、中国古代秦汉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选官制度 法律制度。汉朝:郡国并行 平定地方叛乱
2、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2、文化: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汉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科技成就突出(地动仪、 九章算术 、造纸术)艺术成就(汉隶与秦汉印章)3、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政治制度发展,实行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2)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度量衡、货币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3)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文学、艺术成就突出。三、中国古代唐宋元时期1、政治文明: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古代政治
3、制度的特点2、经济文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与城市 货币的发展(出现银行雏形、纸币)3、文化发展:儒学的发展 科技思想与实践 文学艺术(市民文学、唐诗宋词)4、阶段特征:(1)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经济上,农2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全面辉煌的文化成就,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宋朝不断
4、加强中央集权 由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前代。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民族交往增多,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科技文化上:科学技术高度繁荣,领先继续世界;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出现。四、中国古代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农耕经济的发展:农业 手工业 商业与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3、思想文化:思想批判 艺术成就 文学成就4、阶段特征: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突出表现在: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已到穷途末路;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
5、资本主义萌芽等新的经济因素;对外关系上,虽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中外差距拉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也说明中国开始落伍于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文艺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五、古代世界希腊罗马1、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3、阶段特征: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和西方文化的源头。政治上,古代民主制度不断创新发展,法律制度完善;文化上,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兴起。六、近代中国晚清时期1、列强侵华:发动多次战争 攫取特权2、中国的抗争
6、与探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3、思想变革:新思潮 洋务思潮 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4、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运动 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曲折发展35、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要史实有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思想领域的变化等重大事件。基本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政治上:列强为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中
7、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特征。经济上:自然经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一步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除传统的经济以外,还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领域:民族危机使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洪仁玕提出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2)第二阶段: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涉及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
8、联军侵华、维新思想和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既有沉沦,也有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动。基本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政治上: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民族资产阶级不断进行抗争和探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上:洋务企业出现,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渐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思想上: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再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中国思想不断深入。(3)第三阶段:包括 20
9、 世纪最初二十年的历史,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革命的主流,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基本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运动的失败、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并最终获胜,但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说明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4经济上,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驱使,中国民族工业出
10、短暂的春天,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和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社会生活观念发展重大变化。七、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反抗外来侵略2、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民主革命纲领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4、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5、近代生活的变迁:社会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媒介的发展6、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新的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后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近代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以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
11、式建立为起点,国民革命运动逐步兴起。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政治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突出的特点是: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列强侵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操纵军阀混战,干涉中国革命,继续侵略中国。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的
12、曙光。(2)第二阶段:1927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包括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长征、日本侵华等内容。基本特征:大革命失败后,出现了国共对峙局面。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第三阶段:19371945 年抗日战争。基本特征:政治上,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抗日民族统一战5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4)第四阶段:1945 年抗战胜利后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主要内
13、容是解放战争。基本特征:解放战争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八、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19491978 年)1、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政权建设 制度建设 法制化建设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 三大改造 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3、对外关系的发展:外交政策 50 年代的外交成就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 4、科学文化成就:科技进步 “双百方针” 教育发展5、阶段特征: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2 年,采取措施巩固政权,
14、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1956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 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基本特征:(1)第一阶段:19491956 年的过渡时期:政治:进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三大改造,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通过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年计划,经济
15、建设成就巨大;进行三大改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外交: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中国得到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和封锁新中国;抗美援朝;参加亚非会和日内瓦等国际会议,发挥积极作用。(2)第二阶段:1956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开展了整风运动,确定政治生活主题,但随后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 年又开展“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经济:“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经济6建
16、设方针和主要任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提出经济建设调整的“八字”方针,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过整顿,取得了一定成就。外交:中国借鉴苏联经济进行建设,中苏关系破裂;70 年代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九、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民主法制建设:平反冤假错案 政治体制改革 法制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2、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香港、澳门回归 对台政策3、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政策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对外关系新发展:5、思想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17、重要思想6、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快 信息技术发展7、阶段特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基本特征:从1976 年至今,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政治: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2)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以
18、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又进行了对外开放,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3)外交:中国进行对外开放,同外国平等往来。又通过“一国两制”同英国、葡萄牙解决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周边关系改善。十、近代前夜的世界1、新航路开辟:整体世界开始形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殖民扩张:开拓了世界市场。3、思想解放: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4、阶段特征:15、16 世纪的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基本特征:政治领域:欧7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东西方世界差距开始拉大。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9、,殖民扩张扩大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人类从此由隔绝逐步走向联合。思想领域: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扩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剧变;反对教会专制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十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西方世界(1640 年20 世纪初)1、政治革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制、法国的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2、经济革命: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3、科学革命:经典力学 进化论 蒸气机的发明与电气技术4、思想革命:启蒙运动5、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列宁主义诞生6、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包括 17 世纪中期到 19 世
20、纪初期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近代化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的时期。基本特征: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中心内容是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工业文明冲击了世界。政治上,英、法、美以暴力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封建统治在世界范围内仍占统治地位;亚洲各国社会衰败,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思想上,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革命提供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国际关系上,西欧资产阶级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殖民扩张与殖民争霸及其由此引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国际关系主流。(2)第二阶段:19 世纪 7
21、0 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基本特征: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经济上,电气时代到来,垄断经济模式形成, “大企业”时代到来,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出现两种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国际关系上,列强争霸日趋激烈,形成8两大军事集团;对外扩张倾向加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出现一些局部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十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世界1、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22、4、阶段特征: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到二战前的历史。 (1)第一阶段:从 1917 年至1929 年的经济危机前的世界。基本特征:(1)政治: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类社会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经济:苏联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在战后逐步恢复,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和繁荣,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德、日本迅速崛起。(2)第二阶段:从 1929 年经济危机至二战前的世界。基本特征:经济领域: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资本主义各国
23、由稳定繁荣转入大萧条。美国和英法等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德、日等国经济破坏严重。苏联 3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政治领域: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同方式进行调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出现了美英法等国的民主政治与法西斯独裁并存的局面。(3)国际格局: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由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战争发展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十三、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1、经济格
24、局的变化: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2、政治格局的变化:两级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两级格局的瓦解3、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20 世纪后半期的基本特 征是两极格局的对立。9政治: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并开始分化。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两大阵营趋向瓦解。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资本
25、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制度。日本、联邦德国发展迅速,日本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联邦德国也成为西欧最大的经济强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国际关系格局: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体系格局不复存在,形成了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新格局。美国在战后确立了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地位。美苏争霸开始,美苏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2
26、)第二阶段:两极格局解体以来的历史变化。基本特征:新旧格局交替,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经济: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特点;知识经济在兴起;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世界格局: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由于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十四、近代以来的科技思想文化1、科学技术的发展2、文
27、学艺术的成就第二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必修 政治文明历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内10容与作用宗法制的内容与作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要内容、历史影响)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平定叛乱、设中朝和刺史、实行推恩令)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威胁集权)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割相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三省、设中书省)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内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基本特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
28、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影响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2、罗马法: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 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的内容与作用 责任内阁的形成与影响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
29、同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与影响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的政体特点与发展演变四、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1840 年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人民反抗斗争:(1)侵华: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2)反抗: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2、辛亥革命:革命的过程 历史意义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过程、特点、五四精神 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11民主主义革命(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诞生标志 意义2、巴黎公社的出现及经验教训3、十月革命:革命的基
30、本过程 历史意义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工人运动 国民革命 武装割据 合作抗日解放战争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权建设 法制建设(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2、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标志、主要成就、意义)3、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香港、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政策及其内容 格局的形成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多极
31、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与影响、多种政治力量的成长)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 新时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必修 经济成长历程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建设、男耕女织的模式、农书)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生产组织形式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从土地制度看,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从农业生产结构看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看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32、模式日益完善2、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主要成就(金属冶炼、防治、制瓷) 发展特征:手工业发展与农业紧密结合,并且受到农业的制约;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统治者在政策上的一贯影响,导致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规模有限。 123、农耕时代的商业:商业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市场交换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世界的冲击1、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
33、哥伦布开辟海上通道 整体世界开始形成2、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早期殖民的特点荷兰与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3、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4、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影响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三、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冲击(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瓦解原因(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商品倾销)表现(小农经济破产、新的经济因素出现)2、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与表现)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重要发展阶段、发展原因与阻碍因素) 资本主义在中
34、国近代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代表先进生产力,毕竟得到发展。积极作用:作为新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又引起其他的社会变动;局限性: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难以独立发展起来,因而并没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服饰变化、习俗改变、饮食起居、大众媒介等方面的表现、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建设、水运和空运、邮政发展、电报和电话,注意与工业革命成果的关系)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大力提
35、倡和引导、外来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的交融。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13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2)苏联的经济改革:三大改革 改革内容与成效(注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2、罗斯福新政: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背景、改革内容、特点、历史作用)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发展 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福利政策) 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1、建国初期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的成就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中共“
36、八大”的正确方针2、经济建设的失误与教训:指导方针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重大举措(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历史影响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改革开放的决策 农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注意图上知识)4、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发展 城镇化进程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国际经济形势、布雷顿森林会议)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37、。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 东盟 亚太经合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合对中国的挑战:发展原因 存在问题必修 文化发展历程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意义:原因(政治需要、经济发展、人才辈出) 意义(推动社会变革、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孔子 孟子 荀子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的“崇儒”政策 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43、宋明理学:理学的含义 代表思想家及其主张(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理学的评价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发展特
38、点与原因 代表人物与主张(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5、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儒家思想值得继承和肯定的是: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 “朝同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等,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都是继承和发扬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
39、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东南亚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 、“儒家资本主义” ,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明显的。首先其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其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宣扬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天文学成就:甘石星经 张衡发明地动仪 僧
40、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郭守敬的授时历2、数学成就:九章算术 圆周率3、农书:齐民要术 农书 农政全书4、医药成就: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5、四大发明:发明出现的时间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三、文学艺术1、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甲骨文、金文 秦朝统一文字2、书画艺术:书法历程(典型字体、15书画名家、发展阶段) 绘画(绘画大家、画派画风、重要作品)3、文学成就: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文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4、戏剧:元杂剧 京剧四、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主要代表(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主要的人文精神2、文艺复兴:兴起原因 代表
41、成就(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风貌) 人文主义的含义 影响3、神权的衰落与人权的勃兴: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4、启蒙思想:兴起背景 四大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历史作用五、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16 课、26 课)1、牛顿与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与历史地位2、达尔文与进化论:出现背景(与神权衰落的关系) 物种起源 历史地位3、应用技术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 电气技术的应用 应用技术发展的影响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历史地位 信息技术的成就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六、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现代
42、荒诞派喜剧 文学成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2、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古典主义音乐 印象派音乐3、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印象派绘画 现代绘画艺术4、影视艺术:产生的技术条件 社会影响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1、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作用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教育事业1、主要的科技成就:军事技术 农 业技术 信息技术 太空技术162、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3、
43、“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影响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的改革1、梭伦改革:改革的必要性 主要措施和特点 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2、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变法原因) 变法的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背景 主要内容(突出移风易俗) 历史作用(突出社会转型)4、王安石变法:改革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二、欧洲的宗教改革改革背景 重大改革与内容 改革的实质与影响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改革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突出如何促进了近代化进程)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改革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3、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条件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突
44、出如何促进了近代化进程)4、中国的戊戌变法:改革的背景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变法内容 历史作用(突出如何促进了近代化进程)中日改革的比较四、必修本上的重大改革1、罗斯福新政2、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3、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三部分 重要思考方向1、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1)政治制度创新: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 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政治框架 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历朝的法律 罗马法近代西方各国的宪法 中国的临时约法新中国的宪法和法制 建设17(3)经济制度创新:中国古代的农耕政策,如重农抑商、土地制度、商业政策与官营手工业政策等 资本
45、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货币体系(4)科技创新:近代的自然科学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与现代科技2、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1)对人类社会生活的 影响;(2)世界面貌的巨大改变;(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变化和应对策略:如中国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日、俄、埃及等国的改革等。3、大国崛起问题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轨迹(美、日、英、德、苏俄等国的内政外交、经济发展、兴衰成败等) 中国的和平崛起4、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世界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影响、国家政
46、策的作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表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交通运输手段的变化、通讯方式的改良、大众传媒技术的提高。(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等。表现:社会生活水平、社会习俗、衣食住行的变化、交通通讯方式的变化、大众传媒技术的提高等。需要注意的思考方向:某一区域的纵向变迁,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某一城市;某一时段内横向的社会差别,如 19 世纪中期的中英;一某一层面的变迁为主题,如衣食住行、交通通讯、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5、城市化进程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文化现象(如以北宋都城
47、为例说明)工业文明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促进)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通商口岸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城市群的出现) 。6、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国探索与成效(1)历史背景: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 新思想的出现 民族工业的发展。(2)实践: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洋务运动 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以改良改变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18尝试 革命派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尝试 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解放 共产党人武装割据、农村保卫城市的道路(3)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7、历史上的思想解放主要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文
48、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历史影响8、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事例(民主革命纲领、井冈山道路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理论总结、历史影响) 中国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9、五四精神永放光芒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精神10、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不同模式的工业化(以美苏为各自代表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和影响11、中国的近代化问题经济上的工业化(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新中国的工业化方针) 政治上的民主化(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的实践、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民民主思想、新中国的政治构建) 思想观念上的近代化12、中国古代的几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