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55031 上传时间:2019-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中国思想史有感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

2、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

3、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

4、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 ,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 。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

5、,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它的一章一节一段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它的开始段。也有可能是它的开始句,而后面的内容全是围绕这个主旨来写的。说到主题,这就让我想到了中学时代,做阅读理解时,语文老师经常性的对我们学生说一段话:在做阅

6、读理解或者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思想所在,是全文的核心,找到它的所在,你就基本对这个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其他内容的辅助,读懂这篇文章就轻而易举了。假如你连文章主题都把握不好,那还何谈读懂文章、拿高分了。是的,主题是文章的精髓,是打开一扇“大门”的钥匙,是一个人的“死穴” ,如果这些你都把握了,那还何愁读不透文章?开不了“大门”?不能置人于死地?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当你明白它要表达的意思后,也就是找到主题,读懂之后,后面的那些围绕主题而展开的阐释性话语就可以直接一扫而过了。这样,一段弄清楚之后,一节的主干也就把握住了,一章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这本书有千页之

7、多,刚拿到此书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我大致看了一下目录,发现:本书前言写到:什么是历史?如果说,历史就是曾经在过去的时间中出现过的人、事与物,那么它确实已经随着过去的时间的消失而消失了。过去的铁马金戈早已是断戟残矢,往日的辉煌气象已经只剩下萧瑟秋风,东窗下也罢,萧墙内也罢,尽管有种种阴谋阳谋,如今也只剩下几页几行的痕迹、 、 、 、 、 、可是作者认为:真正缠绵至今而且实际影响着今天生活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前人的智慧和辛苦积攒了许多生活的知识与技术,使后人得以现成享用,也使后来的人们可以把前人的终点当做起点,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向前延续;一是几千年来反复思索

8、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多少代人苦苦追寻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多少代人费尽心思寻找的的有关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影响着今天的思路,使今天的人依然常常沿着这些思路思索这些难解的问题,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的重叠着历史。在作者看来,如果前者属于技术史,那么后者就属于思想史。是的,那些金戈铁马、往日的辉煌气象,只能属于往日,只能代表当时的一种繁华盛景,影响当时,而不能影响以后。可是那些耳濡目染,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朽话语,观念与思想,着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乃至后人。科林伍德曾经把思想史看做唯一的历史,可是他的这一说法,遭人批判。但是结合现实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影响我们现在生活的并不是那些

9、所谓的技术史,而是一代代思索的问题和思索的方式,是那种思想史。本书第一章写到:“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 ,而这一点也是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这也是本套书的一个亮点以及具有很大争议的地方。我个人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本书还提到思想史对于精英与经典的历史性的位置确认,由于这是一种事后的“回溯性确认” ,“传统的思想史依据的是怀有某种意图的官方或控制着知识和思

10、想话语权力的精英的历史记述,这些历史记述并不一定切中思想世界,尤其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本相,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档案和史书中,都可能存在有组织的历史记载和有偏向的价值确认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放大或缩小精英人物的个人形象及社会影响的现象,甚至是武断地给某人在思想史上处以极刑。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回溯性确认”所依据的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并不易把握,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研究者就会不自觉地扭曲精英人物的形象与思想;二是这种“追认”会受到研究者本人主观情绪的影响,有时会走向极端。比如在“文革”年代,学术几乎都是为政治服务, “一棒子打死”式的“尊法批儒”运动使得思想史研究一塌糊涂。因而,只

11、有扎根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才会使我们的思想史成为美妙多彩的“山水画” ,而不是冷峻单调的“群峰图” 。书中中间写到:“佛教征服中国?”和“西洋新知的入侵”。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佛教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

12、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但是从五至七世纪的思想史进程中看,并不是佛教征服了中国,而是中国使佛教思想发生了转化。在佛教教团与世俗政权,佛教戒律与社会道德伦理、佛教精神与民族立场三方面,佛教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立场挪移。在中国这个拥有相当长的历史传统的文明区域中生存,在中国的专治集权主义统治下,他们只有无条件地承认传统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权威性,才能够得以在皇权下存在,在中国的汉民族 本位立场及其强烈的情势中,佛教

13、也常常需要委婉地说明佛教与中国的因缘,用种种比附的或比喻的理由回避民族情绪的强烈对抗,于是,佛教在慢慢融入中国思想世界,其思想也汉化了。而对于古代中国来说,虽然与异域的交往并不少,但除了佛教进入中国之外,外来的文明对在中国思想和信仰方面影响都不是很大,可是随着明清两代,西洋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入侵,中国才又一次的真正感受到根本性的文化震撼,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在我看来,这种西洋文化的传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唐朝的丝绸之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西洋文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而在清朝时代,清政府自认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断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但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允许

14、的,要想生存,要想永久的发展下去,必须接受他人的思想。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孤雁难飞。这里所说的“孤”,指单独的思想,而“飞”指生存。在书的最后写了这么一节内容:1895 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试问,1895 年是什么时期?那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我想大家都知道: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后战败,于 1895 年的 4 月 17 日,签下“马关条约”,可是这一签字,让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不仅是文人书生,还是文武百官,仿佛都饱尝到了当年韩信的“胯下之辱”。在以前,国人从来不会把“日本”这个“虾夷”岛国放在眼里,面对这个比自己国家小很多的岛国,不足为惧。可是当 1895 年签下条约之后,所

15、有人的思想因此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或许从这一刻,人们才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而这一认识,也充分的印证了本书前言中科林伍德把思想史看做唯一历史的这一说法。思想史是一个承上启下而不断创新的过程,它是一时间为界限,来阐述思想史的发展。在看它的时候,如果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就是看到某一段的时间把它与它之前的思想联系起来做个比较,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你对思想史的理解,也会跟好的帮助我们理清思想史的脉络及其发展。读完此书,我发现这本书里通常是用年代而不是朝代来标记时间。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经历了很多朝代。虽然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后代,要想完完全全的把

16、这五千年的历史弄清楚,了解各个朝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相信,不是专门学历史的人,可能对这些历史只是简单的认识而已,并非深入的了解。所以,如果能够把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写在书的首页或者尾页,作为一个工具,供读者参考,这样会更加有利于读者对这本书的理解,对中国思想史的领悟。其实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深刻的曲折,从明末清初不同知识分子面对西洋新学天文算学的重视和对西洋学术的习惯蔑视,到一些人试图在算学上超越西洋学问,无论是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还是张之洞等人的“中体西用”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都坚持在“传统中变” ,但是到了 1895 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著名人士说过:“ 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应该是思想史。 ”深读此书,不禁赞叹、折服、惊讶、疑惑、感慨、遗憾、彷徨、憎恨、不解、唏嘘每翻一页,思想就会激起一层波澜,应和着他们的思想一起起伏。书合上之后,内心却难以平静。写到最后,不禁想感慨一句:历史在无情的轮回,我们又在重演谁的谁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