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客观主义理论.ppt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985062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观主义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客观主义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客观主义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客观主义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客观主义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讲,客观主义理论,客观主义理论简介,客观主义理论脱胎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与新闻工作关系更密切、更直接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关系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指导新闻业务的操作。客观主义理论在美国产生、发展,并影响西方各国的新闻界。是西方新闻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基本理论。一般而言,客观主义理论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1)客观性原则,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2)客观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方法。 这两层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节 客观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内涵,1.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政党报纸时代,办报模式是“政论模式”:言论为主、经济不独立、宣传至上。2.18

2、33年纽约太阳报(便士报)创刊,取代“政论模式”的是“信息模式”:新闻为主、经济独立、政治中立。3.“便士报”过分注重软新闻的弊端促使严肃报纸的出现(纽约时报为典范)。客观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客观主义理论产生原因,1. “信息模式”的推动:读者需要客观中立的新闻,实行客观性法则有利可图。2.保护新闻业自身的有效方法:客观报道手法可避免卷入集团纷争,是最有说服力的。3.客观性原则影响、制约新闻业务,在新闻教育中被广泛传播、灌输。,客观主义理论的内涵,1.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2.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 报纸服务公众的手段应该是提供

3、客观事实,而不是宣传主观价值。 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报道被看作是:“新闻对言论的胜利,事实对意见的胜利。” 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客观报道,美国人塞缪尔鲍尔斯是提倡“独立新闻学”概念的第一人。早在年,他就明确指出应该在事实与意见之间划清界线,分清“思想与情绪,事实与感觉”。新闻应该提供读者最原始的材料,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正是“客观报道”的精髓所在。 “客观性原则”一向为西方媒体推崇备至。华盛顿邮报艾伦巴斯自豪地表示:“客观性这一传统是美国新闻界的一大荣耀。”时至今日,客观报道在美国的传播理论中仍引领风骚。,第届普利策新闻奖,纽约时报拔得头筹,年月日,第届普利

4、策新闻奖揭晓,纽约时报创下纪录,夺得了十七个大奖中的七个;突破以往从未有一家新闻机构能够独得超过三个奖项的极限。纽约时报这一回备受瞩目,原因在于及时报道”恐怖袭击事件,包括罹难者、袭击原因和后果,以及美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还从侧面报道全球的恐怖组织和受恐怖威胁的地区。在这些作品中,专题“一个国家受到挑战”,每日刊登袭击事件后令人悲伤的图片而赢得公众服务奖。颁发奖项的普利策董事会在公布“公共服务贡献奖”时,赞扬纽约时报连贯且全面地报道了这一惨剧,对受害者进行跟踪报道,并综合阐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对全球安全局势的影响。“客观报道”是获捷之不二的法门。报道中所包含的“详尽”

5、、“连贯”、“全面”、“侧面”、“来龙去脉”和“综合性”等因素,都是客观报道所要求的准则。,客观报道的实践,台湾学者黄新生参照西方的说法,提出确保客观报道的几种操作方式: 1.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2.以五个(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报道;3.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4.引述当事人的话;5.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6.不采取立场;7.至少表述新闻故事的两面。,客观性方法的表现,客观性方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有技术的符号和实践的准则。这种方法表现在:对所有不为人所熟知的引语均使用引号;确切指出新闻的来源;以适当的(符合事实的)逻辑结构和组织信息;对公共议题表达所有相关方面的观点

6、,提供辩论的场所,报道各种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电视的“客观”报道给予观众更大的新闻“可信性”。传统的争议“平衡”,在电视屏幕上也有人格化和视觉化的体现演播室中被采访者一左一右的布局、议会里政府官员与反对派政客的对阵、大街上警察与示威者队伍的冲突,等等。,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报道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常识、期望,是人们构思、定义、安排、评价新闻文体、新闻实践和新闻机构的标准。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公正”已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当今统治性的新闻信条,是记者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 客观性是相对合理的境界,而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标准。 7-1“客观报道”“有闻必录

7、”,第二节 对客观主义理论的评介,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客观性是资产阶级新闻学最重要的价值观,是新闻活动方式的巨大进步。 但是,西方学者根据大量证据指出,某些客观报道本身便是有偏见的,尽管这种偏见往往是隐含着的,不易察觉的。而且,新闻事实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1.新闻业运行过程中,客观性受到的干扰:1)社会控制:政府、金融财团、公众舆论2)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意识 2.客观主义理论受到挑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战争宣传);2)公关业的威胁(

8、公关利用媒介做宣传);3)知识界的质疑(对主观性的认识和理解);4、解释性新闻初露端倪。,第三节 客观主义理论的拓展,1新新闻主义的冲击 2拓展客观主义理论(对解释性新闻的描述) 3客观报道仍是新闻职业的准则 4追求和接近客观性原则,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主义理论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及其特征,“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

9、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它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在实现媒介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性和客观性。,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政府、政党、政客采取一种独立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

10、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在“专业主义”的旗号下,美国媒介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息,一系列规范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全面、真实、客观、公正、服务”五个方面。,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当批评社会和国家时,它们是人民的代言人;同时,它们又是人民的教化者。在报道争议问题时,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要求事实和意见的分离,要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

11、由于公众对党派新闻和黄色新闻的反感,这种在新闻报道上强调客观性的论调受到新闻界和受众的欢迎。,战争报道中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战争报道中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爱国主义情怀使媒体从业人员自然站在本国立场来看待战争、报道战争,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性、工具性,以至与追求公正、客观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使传媒处于两难的境地。在媒体的实际运作中,专业主义的空间受到压缩,爱国主义却大行其道。,首先,新闻媒体自愿充当政府和军方的代言人,自觉与政府和军方保持令人吃惊的一致性。从开战前的舆论酝酿,到战时的新闻报道,几乎成为官方的宣传机构。

12、政府说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媒体便披露相关的“证据”;军方说袭击了萨达姆的住宅,媒体便报道“萨达姆死了”。其次,根据官方意图“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在伊拉克战争中,英国、美国的新闻媒体更是统筹规划,从“妖魔化”萨达姆开始,到政策转向、战争的理由等,利用媒介为攻打伊拉克和“倒萨”造势,称其为解放伊拉克人民的“正义战争”,是“行使政当的执法权”,不遗余力的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充当辩护士。再次,散布谣言,传播假新闻。伊拉克战争中,英国、美国新闻媒体的虚假报道随处可见。“萨达姆已经死亡”、“8000名官兵投降”、“在伊拉克发现了制造化学武器的设施”媒体援引美国国防部和情报机构人士的话进行的报道后来都被否定了。

13、BBC的一位高级官员说:“伊拉克战争中的假新闻超过了我报道过的任何军事冲突,包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而伊拉克政府同样地制造了“农民击落美军直升机”等假新闻。,“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受到一定程度的效仿, 反映了中国新闻思想和观念的嬗变。,我国隐性采访的兴起,1.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新闻职业的“专业性”、“独立性”,这使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能动性,“有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2.老百姓对于运用隐性采访方式揭露各种腐败的报道给予热情支持,则鼓励了隐性采访的运用范围和频率。这是新闻舆论监督职能在我国发挥作用的表现 。3.隐性采访并未受法律的明确保护。陈力丹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尝试在特殊情况下

14、采用,不宜普遍倡导;各种媒介对隐性采访的使用应十分谨慎,既要考虑到社会效果和社会容忍程度,也要考虑尽可能回避法律禁区。,新新闻主义理论,新新闻主义简介新新闻主义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权威与理性受到怀疑,情绪主义蔓延全美的背景下产生。这种新闻流派区别于“纯客观”报道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主观性介入。记者在作品中直接表达个人的情绪和感受,“作者作为一个中心人物而出现,成为一个对各种事件进行筛选的个人反应器”。(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这一做法是对传统的客观理念的反叛,体现了新新闻主义对客观的独特理解,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西方新闻事业的客观主义理论。,新新闻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内涵,1.其起

15、源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时代。美国有很多伟大作家都做过新闻记者,比如海明威和乔治奥威尔等,他们最早把文学要素引入新闻报道。2.发展高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汤姆沃尔夫、诺曼梅勒、杜鲁门卡珀帝和亨特汤姆逊。作品主要发表在纽约客、乡村之声和老爷等杂志上。汤姆沃尔夫认为传统的客观性报道已经无法真实的展现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主张记者应该花费大量时间深入采访,记录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3.进入80年代后,新新闻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随着1981年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因虚构新闻人物而被收回已经颁发的普利策新闻奖,学术界对新新闻主义又展开了新一轮激烈的批评;

16、另一方面,由于面对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客观性平面报道已经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很多报纸不得不谨慎的引进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方式。,新闻事件在成为新闻作品时,记者的主观性不可避免。新新闻主义摒弃了传统客观理论的虚伪掩饰,坦然地树起了主观主义的旗帜,还原了新闻的本来面目,更进一步地把新新闻主义的“客观”观体现出来:主观性就是真理,现实存在离开了人就毫无意义,人类心理 活动同样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基于此,新新闻主义把大量的篇幅用于描摹人物的细节和心理上,强调人的主观体验,以此获得对新闻事件的“最真实的感受”。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

17、,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对新新闻主义的评价,新新闻主义从诞生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激烈批评,因为新新闻主义涉及到了传统新闻学理论中的很多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禁区。例如,新新闻主义主张记者可以在新闻报道中描述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这在传统的新闻学中是最忌讳的。理论界也一直指责以这种混淆新闻学和文学的报道方式写出来的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值得怀疑,玷污了客观、公正的崇高新闻理念。 很多新新闻主义者都钟爱“亚文化”题材,为彼时的美国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于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开设“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

18、研究生课程,标志着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20世纪重要的新闻学流派被学术界正式接纳。,第八讲,公共新闻学,第一节 公共新闻学的兴起,公共新闻学又称“公民新闻学”,崛起于美国1980年代的新闻忧郁:当时候选人在媒体间互相攻讦,利用媒介互打口水战,民众对政治感到失望以致出现了新闻媒体的两大危机: 1)报纸发行量,阅报率减少. 2)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下降. 美国公众对政治环境丧失兴趣,对新闻界的信任迅速下滑,媒介充斥著大量的“腥膻色的言论”等,也导致了“媒体与大众分离”的新传播环境,为了挽救新闻界,一些自觉的人们发起了一场称为“公共新闻”的运动。在1990年前后提出,在近十年中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也激

19、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的一种新理论。被称之为“美国新闻理论的第三次革命”。,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他还进一步提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吁新闻媒介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去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从1993年至1997年,他主

20、持了一个名为“公共生活与新闻媒介研究” 项目,对美国记者的新闻经验进行案例研究,以推进“公共新闻”运动。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在1999年集成了一本书,名为新闻记者的工作目标(What Are Journalists For)。,公共新闻学的原则,视人民为市民、公共事物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媒体商业的消费者或受众。协助人民针对问题采取行动,而仅仅知晓问题。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座视其恶化。 协助改善公共环境,以增进大众对其关切。重新树立公共意识、更长时间注意力的保持。深刻解析社会问题的根源,多关注“处于中间部分的”培养公众思考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公共新闻学赋予媒体全新的功能。公共新闻学的

21、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公共新闻学的兴起,源于新闻界对自身危机的反思。公共新闻学的兴起,还得益于互联网的运用,是植根于互联网的事业。,公共新闻的实践在美国新闻媒介上是从选举报道起步的,但后来它的报道领域迅速扩大到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公共新闻是一种每天都在运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它号召记者1)将受众作为公民,作为公共事件的潜在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公共事件的)牺牲者或旁观者;2)帮助解决社会问题;3)改善公众讨论的舆论环境,而不是冷眼旁观这种环境越变越坏;以及帮助公共生活走向更加和谐美好。因此它值得我们去关注。如果新闻记者能够找到一种途径来做到这些,他们将能够及时

22、地重新树立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介的信赖,重新建立与正在流失中的受众的联系,重新完善新闻报道者的职业理想,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去健全美国的民主正是这种民主,给了美国记者以权利和保护。” 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的这番话很真实地表达了美国新闻界热衷于“公共新闻”的理由和目的。,美国新闻媒介对“公共新闻”的实践案例:1993年一家名为夏洛特观察者(the Charlotte Observer)的报纸在报道一场当地居民间与种族分裂相关的冲突时,没有着力去抓取那些很有刺激性的冲突场景和故事,而是对这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包括对冲突双方当事人、目击者、白人家庭、少数民族居民、还有这个与地区相邻地带

23、的居民们进行访问,请他们就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报社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报道,所有人的观点都在报纸上得到了客观地反映。在报社的努力下,居民们开始选派代表组成代理机构,专门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拿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最终使这场冲突没有进一步激化,社会生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在美国媒介的“公共新闻”探索中,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合作在加强,包括一些原本是竞争对手的新闻媒介,也会为一个共同的议题而资源共享,进行合作。,维吉利亚导报(the Virginian-Pilot)的编辑们是“通过在编辑部中改变新闻文化来做公共新闻的”,并且这样总结他们的经验: 1.让新闻报道揭示出公众带给这些新闻事件的价值,而不是仅

24、仅向公众描述冲突。 2.普通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与专家们对事件的认识是同样有价值的,应该同等看待。 3.在报道谁、什么事、为什么、什么时间和在哪里的同时,要力图向公众解释这个新闻事实为什么值得他们去关注。 4.记者应该着力挖掘关于人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相关事实,并尽可能提供建议,这样新闻媒介才有可能帮助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第二节 公共新闻学的理论冲击,为什么上个世纪末美国新闻界会出现“公共新闻”热?这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传统实际有直接联系。众所周知,对于新闻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西方新闻界经过了一段很长时期的论争并且至今仍在探讨之中。然而,无论是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还是后来社会责任

25、理论对前者的批判与修正,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在美国新闻传播活动中都是一贯受到尊从的法则,争论的焦点是,媒介行施“新闻自由”的权力的同时,是否应该受到限制和担负责任,以及媒介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西方学者们对责任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事实上,媒介的社会责任与它的政治、文化、娱乐、教育等功能关系密切,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以不同的立场规定责任对象、责任的内容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在上个世纪末出现的“公共新闻”理论及其新闻实践仍然是对美国新闻界对“社会责任理论”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一种表现,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思考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理论层面上,更引人注意的是,美

26、国大众媒介以一系列实验性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探索媒介在公众生活中扮演一种新的角色的可能性和实际效果。,美国新闻学的四种理论模式,鼓吹模式托管人模式市场模式公共新闻学模式(传媒业成为社区活动积极参与者,客观性原则受到严重挑战) 公共新闻学动摇了客观性原则,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招牌。 8-1 美国新闻理论的第三次革命公共新闻学的崛起与走向世界,第三节 对公共新闻学的评价,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发展和大众传媒发展的结果,它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新的思考和努力。虽然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现实社会矛盾决定了美国媒介很难真正实现

27、“公共新闻”的理想,比如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报道中,政府和军方的限制与干扰就严重影响了美国媒介报道这一事件的“公共新闻”使命,再比如美国一些媒介的政治偏见,也决定了美国传媒的国际新闻报道不可能做到“公共新闻”倡导的理想境界,但是,在对美国内部事务的报道中,在沟通社会信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方面,美国新闻界的“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实践的确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也因为此,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其有益的经验,特别是在新闻业务范畴中的原理和技巧,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引入公共新闻学的概念,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也发出此种呼声,意在利用公共新闻

28、学赋予记者更多的责任意识,加大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带动公民更加关注公共事物,从而弥合社会裂缝,打造基于沟通基础上的更和谐繁荣的社会。 公共新闻学在中国的新闻改革中,当然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公共新闻学与民生新闻,民生新闻: “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和生计中遇到的疾苦事件报道出来,为解除平民生存危机服务的一种新闻。”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对民生新闻的定义民生新闻: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新闻学。,关于民生新闻,它开拓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空间。作为一种新闻传播范式,“民生新闻”不仅包括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而且包括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29、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创新路径。(如何把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把表现政府的立场与反映民众的呼声和谐地融合起来,如何把新闻传播实践同当下的社会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起来。) 建构了一种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新闻理论。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仍有其存在的社会语境,用“民生”一词来概括站在民众的立场反映民众生活和民生疾苦的新闻传播现象,正是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创造性理论建构。,如: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关注民生,直击热点”;南京电视台直播60分的“替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的“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安徽卫视第一时间的“寻常巷陌新闻,绘声绘色讲述”

30、;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的“民生视角,本色表达”诸如此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其宗旨及其实践,不仅抓住了社会转型时期民生问题凸显的社会现实,彰显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新闻价值,而且敏锐地回应了党和政府“三个代表”的新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新理念,生动地诠释了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原则。,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1.反映百姓遭到欺压、凌辱和打击,无人过问及其无奈投诉的事件;2.反映遭遇环境灾难,损失严重,影响民众生存的事件;3.反映由于社会原因,家庭陷入困境,求救无门的事件;4.反映合法权利被剥夺,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事件;5.反映遭到社会歧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事件等

31、。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我们新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但是,翻开我们的报刊,真正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反映他们心声的稿件还是太少。应当发动我们的记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访问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了解他们的欢乐和苦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用实录性文体将它们朴素地再现出来,使我们的报道能够反映各个阶层的声音,使读者透过我

32、们的报道能够了解社会上各种人的心态,了解人们都在想什么,希望些什么?” 穆青,第九讲,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简介,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一、解释性报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解释性报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美国时代杂志率先采用的。一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触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报刊,鉴于此,时代打出为忙人

33、服务的旗号,将各媒体上的一周新闻加以综合改写,由此一举成功。时代的作法是对一周重大新闻“分门别类,综合叙述,补充材料,略加分析,并配上照片,使它比报纸报道更有条理,更具深度。” 这种文体实质上是夹叙夹议的述中带评,加入了作者的意见。到了20年代末,美国暴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百业凋零,社会剧烈动荡。面对这种与经济繁荣形成强烈反差的经济萧条,人们困惑不解,希望从媒体得到某种解释与答案,这正是解释性新闻得以增多的重要原因。,到了40年代中期,随着新科技的产生并进入生产与生活,社会生活更显复杂。原子核技术的突破与进展, “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的出现及电子计算机的问世,都使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

34、重大变化。新科技使新闻事件更趋复杂与难于理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解释性报道又有所复苏。 20年代出现了广播、30年代出现电视,并日益发展与普及,其快速敏捷的优势,越来越对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压力。报纸在电子媒介的竞争面前,只有扬长避短方能与其共存与发展。报纸的长处正在对新闻事件深度报道与解释性报道上。压力变成了动力,挑战变成了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解释性报道与深度报道开始在报纸上日益增多起来。,二、对解释性报道的评价与认识,所谓解释性报道,一般是指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解释在于阐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则在于剖析事件发生的来龙与去脉,重点在预测其趋势。,解释性

35、报道与客观报道的区别,1.客观报道首先强调新闻与言论分立。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言论则是指看法、意见。 2.而解释性报道则不同,它实质上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文体,在解释性报道中,既有对事实的叙述,又有对事物的分析与议论。3.比夹叙夹议更重于议论的是标准的言论(社论与社评)。社论一般不署名,而解释性报道常常由记者署名的。这意味着其中的议论(看法)仅代表记者个人的观点,具有文责自负的意蕴。 解释性报道是对原新闻与言论分立的客观报道作法的一大突破与发展。,三、解释性报道理论在新闻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首先,关于解释性报道的适用范围。只有那些内容较为复杂、读者仅了解新闻事实内容本身即使进行思索亦不易发

36、现其内涵与意义所在者,方需进行解释。 2.媒体和媒体工作者还要量力而行,估量自己是否具备“解释”的条件。要求既具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敏锐而快捷的反应能力、判断力 ,二者缺一不可。 3.不同的媒体与不同的媒体栏目,解释性报道的采用亦有区别。新闻类期刊更适宜采用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的侧重点,1.着重揭示新闻事件的含义,对方方面面的影响。2.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搞清来龙去脉。3.从“明天”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4.把单一、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5.揭示一系列现象背景的

37、本质,帮助受众认清问题的实质。,解释性新闻的写作技法,1.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2.大量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3.大量采用文学笔法来报道现场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不像纯新闻报道那样有比较严格的程式,它允许记者不拘一格地写作,对记者的写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1社会转型期呼唤解释性报道 9-2解释性报道的深度开掘,精确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在60年代美国出现,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传统的新闻报道手法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社会,给公众一个量化的真实”。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

38、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精确新闻学的产生,“精确新闻学”是由美国骑士报团记者、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Philip Meyer) 首先提出的。他是公认的开创精确新闻报道风气的第一人。梅耶教授于1973年出版的精确新闻学一书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传统的新闻报道只注意对新闻事件作一般性的描述和似是而非的评介,有时甚至因为关注耸人听闻的情节而忽视了新闻报道本该坚持的准确和客观。梅耶提倡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揭示事件真相,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

39、性。,精确新闻在国内可谓应运而生,一是媒介自身的需要。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家媒体都在努力创造新品种,以吸引受众。精确新闻作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新的新闻体裁,自然备受媒体的宠爱。这也是以报纸为主的印刷媒介同电子媒介抗衡的一种新闻手段。二是社会的需要(大众的需要和决策层的需要)。大众既希望通过媒体反映自己的声音,又希望媒体提供社会大多数人的标准意见,精确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对于现代社会的决策层来说,领导个人一拍脑袋就作出决策的做法已经过时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是精确新闻兴起的又一缘由。 北京青年报自1994年起,每周一个整版的精确新闻,用科学数字报道新闻,用数字坐标检测新闻。,美国

40、的精确新闻,美国是精确新闻发展较早的国家,其精确新闻报道的质量,也曾受到学者的不断质疑。1972年总统选举时,美国六家主要报纸纷纷进行民意测验,然而没有一家报纸的调查达到了美国舆论研究协会提出的八条标准,即在报道民意测验的结果时,应对与研究方法有关的八方面情况作一下说明。这八方面的情况是:样本数,抽样总体及抽样框,抽样误差,负责机构,访问方法,测验时间,问卷问题,研究结果的依据并非全体样本时应加以说明。,例:最新民调显示:布什民众支持率跌至任内最低点,中新网7月31日电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周五(29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美国总统布什的支持率较一周前急降5个百分点,跌至

41、44%,这是其总统任内的最低民望。盖洛普在7月25日至28日,用电话访问了1010名成年人。结果发现51%的受访者不满意布什的工作表现,只有44%的人表示满意。调查结果还显示,50%的美国人直言对布什本人反感,只有48%的人对他有好感,这是在布什任期内对他反感率首次超过好感率。在2001年11月,即911事件发生3个月后,同样是盖洛普的调查显示,美国人对布什的好感率高达87%,不喜欢他的人只有11%。,例: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的网络行为之图表,2005年7月7日,社科院副研究员郭良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本次调查目标城市设定为:北京、上海、广州、成

42、都、长沙,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入户后由被访对象直接填答问卷。以下为报告第三部分:互联网的采用与使用。,精确新闻的发展,精确新闻要加强新闻性和必读性。新闻性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也是精确新闻这一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之一。精确新闻要在选题、时效、挖掘问题的深度上多下功夫。必读性的加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创造简洁明快的版面语言。另一个是在内容上做文章。精确新闻应该往复合型体裁发展,将消息、背景、历史、现在、未来,以及图片、图表、资料等所有可能的要素有机组合起来,使报道更加丰富,更加客观,更加全方位、立体化。,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简介,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

43、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黑社会的内幕等。调查性报道注重挖掘新闻事件内在、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揭示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注重揭开那些被有意隐蔽、不欲为人所知的内幕,它主动性更强,而对时效性则不过分苛求。 调查难度比一般报道大得多,费时费力。有不少调查报道所涉及的事件,最初没有结论,甚至没有任何线索,全靠记者的深入调查来完成这一过程。,调查性报道发展历程,调查性报道始于19世纪末。在美国主流报纸上运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20世纪初期,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阵地由报纸转向流行杂志,未产生大的社会影响。20世纪60-70年代,揭露丑闻复活。壁垒杂志发行量由4

44、000猛增至25万份。,调查性报道风行的原因,1、美国新闻界在历史上就有调查性报道的传统。如攻击政敌,后扩展到全国性的问题及有争议的事件,让民众了解真相。2、新闻界人士认为,只有进行广泛而巧妙的调查性报道,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制止社会向腐败方向发展。3、20世纪60-70年代,报纸面临公众的信任危机,出现揭露性文章,以示公正。4、电视越来越发达,报纸为了赢得读者,必须另谋出路,报纸比电视更善于深层次报道。,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学中的意义,1、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观。调查性报道的出现对传统的新闻定义提出了质疑。 2、改变了记者的思维模式。新闻记者由呈现式思维过渡为发现式思维,由单一性思维过渡为立体性思维。 3、冲击了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 4、保护了受众的知情权。,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1、选题:受众最关注的问题 2、调查:逼近事实真相现场、证据、原创 3、原则:均衡、公正。调查性报道未必就是批评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最大功能和追求目标就是把隐蔽的真相和信息,通过记者的调查、还原,公正客观地传达给受众。,从“富士康事件”看中国调查性报道,1、制度建设是调查性报道发展完善的外部保障2、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调查性报道成功实施的内在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