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学 号:_作 者:_学 位 类 别:_领 域:_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主讲人: 王远琦钢铁研究学报事业部副主任 Journal of Iron and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编辑部主任时间: 2017 年 4 月 11 日上午 9:30地点: 材料学院大会议室(203)报告内容:(1)介绍钢铁研究学报、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基本情况(2)科技论文投稿的常见问题解析(3)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期刊介绍:钢铁研究学报和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Res
2、earch International 是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冶金类学术期刊。钢铁研究学报创刊于 1981 年,月刊,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 0.763。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创刊于 1994 年,月刊,SCI、EI 收录,SCI 影响因子 0.784(2015 年),位于 SCI 学科分区冶金类 Q3 区。论文是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各种课题,表述学术观点、发表研究成果、探索发展规律、总结工作经验、找到解决方案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文章;是一种专门的论述文。它用逻辑推理的手段,数量模型、计算方法等论述和论证
3、科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规律。报告内容主要包括选题阶段、(主题、选题原则和选题方法)、选材、结构(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地址、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的所有写作过程。王老师首先从小论文的结构讲起。详细讲解了小论文中的每一部分写作内容和规范程度。从中英文摘要到摘要关键词再到论文正文,最后的结论和参考文献。其中主要是论文的选题和内容的正确性,应该通过多读国内外的参考文献来确定其论文的创新性,对实际的应用起到有用的价值,避免因论文的规范性而影响论文的质量。王老师旁征博引指出了每一部分在一篇论文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根据不同期刊或者国际会议的一些要求详细讲述了每一部分应该
4、如何去写。讲解非常细致,在场同学认真的听讲,做了详细的记录。另外,王老师针对论文谈了自己对于如何去准备相关资料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他指出一定要大量阅读国外参考文献,并且要质量上乘的参考文献。如何去投寄国内的重要或者核心期刊,王老师也做了详细的讲解。此次的报告会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听取报告会,我对小论文和大论文如何去写,在论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去针对期刊去撰写小论文有了清楚地了解。这对我今后论文的撰写修改和投寄都有着极大的帮助。王老师事无巨细的向我们讲述了下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我们今后论文的撰写无后顾之忧。为我们学术论文的撰写指明了方向。王老师谈吐幽默风趣,讲解十分到位。让我们在场的同
5、学顿生敬佩之情。王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到了每一个听报告会的同学。王老师告诫大家要扎实做研究,勿要投机取巧,牢记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切不可为了一时的便利而丧失学术道德。王老师的话对我们很有警醒作用。做研究不要有功利心,这个要不得。否则学术会因此而变质。宁可少发或者不发文章,也要扎实的做好平时的研究,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失败。所以出成果与否不光跟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成果出来就要好好的撰写学术论文,争取将成果与其他研究者分享。若成果没出来,但是自身一直刻苦研究,且取得很大进展也无可厚非。不能因为功利心而导致学术氛围的乌烟瘴气。此次的报
6、告会使我既学到如何撰写高水平,且能在国内外高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原则。使我更加喜欢去听一些有意义的报告会,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听学术报告会,并把在报告会中所听所想所感所悟应用到事件当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低频电磁技术无损检测应用主 讲 人:陈发忠博士 时 间:2016 年 9 月 6 日(周二)上午 10:00地 点:信息学院 420 室主办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发忠博士简介:陈发忠博士,台湾人。获得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德国萨尔兰大学无损检测与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任职美国 WAIN-TSIANG 企业有限公司首席知识官与资深技术顾问。在德国弗朗霍菲无损检测研究所、萨尔布吕肯
7、、德国从事过两年的无损检测研究工作。具备深厚的无损检测技术及经验 20 余年。陈发忠博士首先讲述了电磁无损检测是无损检测技术的重要分支,是利用材料在电磁场作用下,呈现出的电学或磁学性能的变化,对材料及构件实施缺陷探测和性能测试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漏磁检测、磁记忆检测、微波检测等。电磁无损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是工业领域中对导电及铁磁材料工件实施表面检测的首选方法,在航空航天、核工业、机械、石油、电力、铁道等工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及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在电力方面的不断发展,需要应用大量无
8、损检测技术来保证电力的安全。该研究主要介绍涡流检测、漏磁检测和微波检测在电力生产中的一些应用。其次讲述了涡流检测的应用涡流检测是以电磁感应为基础,通过测定被检工件内感生涡流的变化来无损地评定导电材料及其工件的某些性能,或发现其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适用于材料的表面和浅表层检测。1、变电站 GIS 设备筒体焊缝的涡流检测。GIS 设备在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都有广泛应用,投入使用后,在内、外部工作环境的作用下,易在筒体焊缝和热影响区部位产生表面裂纹。筒体一旦发生泄露,可能威胁设备和人身安全。青海电力科学实验研究院利用涡流检测方法对 GIS 设备筒体焊缝的检测进行了研究。研制了直径 15mm 左右的正交
9、桥式平线圈作为涡流检测探头,用电火花方法在铝合金板上加工出0.5m、1.0mm、2.0mm 深的人工刻槽作为对比试块。现场试验表明,利用研制的探头和对比试块有效检测带漆层的 GIS 设备筒体焊缝表面缺陷,但针对不同位置的缺陷,需要选择相对应的灵敏度。2、特高压输变电塔法兰的阵列涡流检测。法兰连接是特高压输变电钢杆塔的主要连接方式之一,其自身质量和有效的检测方法是生产过程控制的关键。国内有公司针对法兰盘颈根部位的结构特点,设计了 R 角柔性阵涡流检测探头,开发了铁塔法兰盘的阵列涡流检测工艺方法,可实现法兰盘横向、纵向、斜向缺陷的全方位检测,避免了表面检测盲区,且探伤灵敏度高。经过陈发忠博士的讲解
10、让我了解了低频电磁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方法,让我更加喜欢去听一些有意义的报告会,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听学术报告会,并把在报告会中所听所想所感所悟应用到事件当中,促进自身的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主 讲 人:陈哲,丹麦奥尔堡大学,教授讲座时间:2015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五 上午 9:00 至 11:00讲座地点:教学楼 B103报告人简介:陈哲教授于 1997 年获英国杜伦大学电力电子及其控制博士学位。陈哲教授曾任英国杜伦大学工程学院研究员,英国德蒙特福大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讲师、高级讲师;现任职于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学院,是奥尔堡大学能源学院的风电机组系统研究项目协调和组织者。陈教授是风
11、力发电技术、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电机、微电网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我国“中丹能源领域合作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海外评审专家,教育部“111”计划海外特聘专家。陈哲教授是 IEEE 电力电子汇刊副主编(可再生能源),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英国电机工程师协会(IET)资深会员,国际科技发展协会能量与电力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爱尔兰分会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 工业电子学国际研讨会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电机及其系统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IASTED 能量系统国际会议年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12、,IEE premiums ion committee 委员。陈哲教授在风能(系统建模、仿真、网络接口、运行控制、系统优化)、分布式发电及其系统、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及应用、电能质量及补偿、电力系统控制及保护(自动重合闸,暂态能量,边界保护等)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共计发表论文 240 余篇。丹麦奥尔堡大学在“丹麦奥尔堡大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中丹教育与研究中心”和“丹麦风电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成绩较为突出,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安全、经济、环境友好型现代电力系统,高级可再生能源发电,现代分布式系
13、统运行与控制,风力发电机优化设计,大型风电场功率控制,海上风电场及关键技术,风力发电机系统小信号稳态分析,独立变桨控制,微型电网等。应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杨俊友教授及邢作霞副教授邀请,陈哲教授专程来我校现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学术交流。欢迎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也欢迎对陈哲讲学内容感兴趣的校内师生来现场共同探讨交流。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人口增长了 2 倍,能源和天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 10 倍。据预测,人们对能源的需要在今后十年间将成倍增长,而全世界已经探明的能源储量只有 90 年的开采量。也就是说,常规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而且它的使用会排放 CO2,
14、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影响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因此,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是实现能源向风能这样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转换。 近 10 年的实际情况表明,风能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据全球风能协会(GWEC)统计,风电发展覆盖 70 多个国家,2006 年装机 1519.7 万 kW,新增装机使得全球风电装机从 2005 年的 5926.4 万 kW 增加到 7422.3 万 kW ,近 5年以 25%左右的速度递增。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是: (1)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利用效率提高,世界上主流机型已经从 2000 年的 5001000 千瓦增加到2004 年的 23 兆瓦,2004 年底 5 兆瓦
15、的风机进入试运行阶段,并已经开始 10兆瓦风机的设计和研制; (2)机组桨叶增长,具有更大的捕捉风能的能力; (3)塔架高度上升,在 50 米高度捕捉的风能要比 30 米高处多 20%; (4)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取得进展,丹麦、德国、西班牙、瑞典等国都在建设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项目,海上风力发电将成为世界风能的发展趋势,原因如下: 由于陆上风力发电机受运输和安装等条件的限制,2MW 的单机容量是陆上风力发电机发展的极限。2MW 容量的发电机,其桨叶长度将达到 6070m,这将使陆上运输极为困难,安装用的吊车起重能力将超过 12001400t。这种起重能力的吊车,除了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外,其余地区基本
16、没有。同时在西欧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风电场的场址选择也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在海上风电场的发展上。 通常陆上风电场其成本构成为风电机约占 70%,基础设施(基础电网、道路等)约占 30%;而海上风电场其成本构成为风电机约占 30%,基础设施(基础海底电缆等)约占 70%。但海上风电场由于风力资源好,每年发电量可比陆上风电场高 50%,同时大容量的海上风电机由于采用新技术,其成本下降,运行可靠性增加,运行成本降低,因此发电成本等于或低于陆上风电场。 发展海上风电是国际上风电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海上风电技术日趋成熟,并开始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至 2006 年止,世界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 80 万千瓦,主要集中在丹麦和英国。欧洲在开发海上风能方面依然走在世界前列,据专家预计,到 2010 年和 2020 年,欧洲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 1000 万千瓦和 7000 万千瓦。所以大容量海上风电场无论从运输、安装、运营成本和风力资源等方面,都有陆上风场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也是世界风能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建设大容量海上风电场,以实现大规模开发利用无污染风能的目标。通过陈哲的讲座,我对风力发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充分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