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宝性论讲解(简体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39322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56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性论讲解(简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宝性论讲解(简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宝性论讲解(简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宝性论讲解(简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宝性论讲解(简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乘无上续论(宝 性 论)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讲解2010 年 3 月起于台北市台湾噶举佛学院大家都发一本书,里面就有科判,科判上有偈颂。这个科判是依据西藏大成就者觉囊派的祖师多伯巴大师解释的科判翻译的,是非常有名的一本书,是益西朋措上师翻译的,我们这次是依照这个科判讲解。这次讲的是宝性论 ,藏文讲的大乘无上续论 。讲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实修派的讲法,一是学术派的讲法。本身以前所得到的是觉囊派的所有解释日光疏的讲法和蒋贡康楚的讲法,就是实修派的,讲完后再讲一遍,然后自己的心和法对照一次,我们这次依据这样去讲。正式讲经文的时候,我们不要聊天,也不要讲笑话。以前我的上师夏札仁波切提到过,我们讲

2、经说法的时候,所传达是佛菩萨的旨义,这不是开玩笑的,他说:如果开玩笑,就可以用有关佛法内容的西藏戏剧,譬如:西藏的八部剧本全部是有关佛法的内容,以这种的方式也是可以的。讲经说法的时候,是传达诸佛菩萨的旨义,所谓对法的尊敬,大家都要抱持尊敬的心态去接受法。讲的人也好,听的人也好,对法尊敬的心去研究和讲这个法。 今天稍微简单的介绍无上续论。无上续论的部份,我差不多十四岁的时候接受过一次,后来也在黄教格鲁派上师朗加仁波切座下学习过,讲解传承的方式接受过一次。在台湾讲是第一次,以前在尼泊尔,有几个喇嘛想要得到觉囊派的传承,我在尼泊尔讲过一遍,这时候不是很详细的,就是所谓一般口传的方式去念一遍而已。我本

3、身的传承是觉囊派的传承和黄教格鲁派所传下来的传承。觉囊派的传承我们有翻译出来,上面有传承祈请文。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本身也有比较详细的传承,多罗那塔大师的他空中观传承祈请文里面也提到所有传承祖师们的功德和如何传授等。其它的黄教格鲁派的传承,这次藏文有打出来,但没有翻译中文,下次有因缘的时候,可以给你们。一般在藏传佛教,传承是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执着个传承,因此变成很多种传承,噶举派、红派或其它萨迦派等等。为什么分那么多的宗派呢?就是因为对传承的尊重和重视传承上师的口诀、讲法和传规。基本上,所有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印度再传下来的,基本教理没有任何的差别,譬如弥勒五论等,基本的基础显宗的部份都是一样,

4、在密部的部份虽然有很多种本尊,但几乎每个教派都承认彼此的本尊和法门的,分成那么多宗派的原因,是因为传承和传承上师的口诀上分出去的。因此讲一个法门,传承是非常重要。这次讲法的时候,我会前面念诵弥勒菩萨2的弥勒五论传承祈请文,然后再解说弥勒五论里的宝性论 ,结束的时候要念慈氏愿就是弥勒菩萨的祈愿文,用这种的方式去圆满一堂课。过去觉囊派的传规,都是这样去讲的,不管在那里讲,就是用这种方式去讲。黄教格鲁派的说法学术派的说法来讲,前面有的文殊菩萨礼赞文,再供曼达拉,之后开始讲主要正行的部份,正行讲完后就是做回向,大部份经部讲的时候是这样,前面很多没有习惯念诵传承祈请文。在萨迦派很多讲法也大致跟黄教格鲁派

5、相同。密部不同,密部讲的时候,萨迦派也是先念传承上师祈请文,再供曼达拉,再讲正文,正文讲完后回向,大部份是这样去圆满一堂课。这里是藏传佛教的佛学院,因此我想用传统的方式,不只是如法、还有象征的意义,今天前面加传承祈请文的原因是这样,传承祈请文念的时候也对弥勒菩萨、对传承祖师稍微认识。传承祖师背下来以后,不只加持方面,对历史方面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帮助。后期的很多人背多罗讷塔大师的这个(祈请文),背下来后,印度的每一个朝代就很清楚,像中国的三字经一样,前面是中国的每一个朝代。像这样,上师祈请文背下来或了解,知道是如何传下来的。传承上师祈请文不会乱写的,一个一个加进去的,不会以前没有的突然间写下来,传

6、承祈请文非常重要,对信佛想修行的人来讲更重要,尤其是学习密乘,要获得上师和传承祖师的加持。加持的入门是什么?就是信心,信心是加持的因,这样的情况下接受灌顶。你们看看密乘的很多仪轨前面都有传承上师祈请文,红派来讲的话,修持八大如来、金刚萨埵也好,先念传承祈请文、再修正文。任何法门前面都必须要(念)传承上师的祈请文,有些是比较广、比较长、有些比较简单,不管怎么样,都会修上师祈请文。因此学习密乘的人,传承上师祈请文是非常重要。在经部有关显宗的部份,刚刚我前面讲的,习惯上没有念传承上师祈请文。但是弥勒五论,在噶玛巴壤穹多吉也好、蒋贡康楚仁波切很多过去的高僧大德,都认定他是显宗的究竟的意义、究竟的真理,

7、在密乘的基础(是)密乘的入门,和显密的媒介、法门就是无上续论(宝性论 )。这个 续也是所谓密乘的一部份,前面如来藏性到最后的功德、事业,全部和密乘里面所讲的相同,密乘里就是实修、在显宗里是一个理论。譬如:弥勒菩萨的宝性论 ,前面讲的三宝的功德、事业部份,在密乘仪轨是修持,每个地方都(有)观想。因此,过去觉囊派的祖师多罗那塔大师等,认为显宗是理论、密乘是显宗的修持,因此我们平常说显密无二别,就不是不同的东西加在一起,是相同的东西,一个是理论、一个是修持。因此,在大乘无上续讲的时候,虽然是理论,也是里面提到有关佛性的修持,在弥勒实修派,它是一个禅修的次第有前行也有正行,中间有打坐,最后就是回向等,

8、一部完整的仪轨。看看蒋贡康楚仁波切的他空中观导引文里面,就完整的讲到弥勒五论宝性论修持的部份。因此他可以说(是)显宗、也可以说(是)密宗,是显密双修的人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因此,我就用密乘的方式说这个,不管怎么讲,修持传承祈请文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我这次讲无上续论的缘起,是牟小姐邀请,也觉得对藏传佛教、台湾的佛教徒简单的3解说显密的法门,希望对他们学习、修持方面都有一点点的帮忙,这样小小的发愿而来的,我的发愿没有很广、没有很大,虽然讲的是大乘的法门,但是我的发愿还是很小的,只是(利益)少部份、少数人而已,没办法利益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我来噶举佛学院之前,发愿、祈请希望能帮助遍一切众生或者有形、无形

9、的众生都获得利益。这是做作出来的发心,不是自然而然本身具有的发心,一般菩萨就自然具有这样的发心,不用刻意去想。凡夫的人要刻意的想这种的发心,你们都是皈依三宝的佛教弟子,也是大乘行者,希望你们发同样的菩提心。弥勒五论正式讲的时候,前面会讲总义,你们就有些非常好、应该有显密的基础,这种的人是大概提到名相就会了解的,也不须要详细的解说。但是有些第一次听无上续论,这种的人什么是显宗?什么叫密宗?显宗有多少的分支?密乘怎么分?就大致上要了解,这样你们学习弥勒五论宝性论正文的时候,我想有一点点的帮忙。这个总义,一般已经有显宗的基础,或者对密乘的修持深入了解的人来讲,没有那么重要,因此很多讲弥勒五论宝性论的

10、时候,大部份是夹在中间在每一个阶段去讲,不会单独分在前面去讲这些。但是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等,前面讲总义,因为这对一个初学的人还没有学过宝性论来讲非常重要,不然等一下我们讲密宗的观修,密宗的密、续部续的意思也是没办法懂。西藏的习惯上显宗全部称为经部,密乘全部称为续部,经部和经续两个去分的。经部指的是那部经典?什么时候讲的法门?内容大致上是什么?都是没办法了解的,因此前面要讲一点点总义。开始就是念弥勒祈请文,大家准备好了以后,开始念弥勒五论的祈请文。中间希望不要聊天,我上师所讲的,佛法是非常甚深的,要尊重这个法宝。因此我们都对法、对佛要尊重,因此不要讲的变成戏剧化,也不要变成聊天的方式。一般没有

11、证悟的人所讲的法,一半以上是自己的境界,不是佛的旨义。像今天我们讲宝性论 ,没有到弥勒菩萨的境界,很多都是自己的意思,或者有人怎么说,那个上师怎么说,这个上师怎么说,就是讲这些话而已,就没办法真正的讲弥勒菩萨他真实的意思。但是,我们尽量要学习和修持过去证悟者所讲的话,像鹦鹉一样重复一遍,放录音带一样重复、重复,就重复一遍跟大家讲。宝性论的偈颂和解释,大部份是依据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多伯巴大师的解释非常详细、理论非常多,因此每一个字、每一句翻译告诉你们,好像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很详细的讲。但是我们就是尽量依照多伯巴大师的说法去讲。多伯巴大师的讲解非常有代表性的,所有噶举派和红派的上师们,大部份是依据多

12、伯巴大师的解释去讲的,包括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前面的总义或者是中间有些多伯巴大师讲的没那么清楚的,他解释更清楚以外,其它的都是跟多伯巴大师的广解重头到尾可以对照的。这样觉囊派不只是觉囊派,其它的所有教派,大部份是以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去讲的,非常特殊的一个解释,我这次尽量用他的内容去跟大家讲。但是没办法正文全部讲,就是重点全部讲完。这个传承祈请文是觉囊派的更嘎卓秋写的,后面增补文就是觉囊派的多伯巴大师和蒋贡康楚仁波切他们加进去的,一直到我的上师都有。但是这个有其它的传承上师,黄教格鲁派4的传承也是有的。蒋贡康楚仁波切他的传承,也是我噶陀仁珍千宝第二世的传承。现在开始要念传承祈请文,前面你们要想释

13、迦牟尼佛,左、右边就想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这两位,这对大乘弥勒五论来讲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所谓菩提心的传承、菩萨戒的传承,一位是胜观派的祖师、一位是广行派的祖师。再传承祖师能想的话就是想,没办法想的时候,全部是弥勒菩萨的身相在他的旁边,这样去想。我们祈请弥勒菩萨等所有传承祖师,希望我们内心中升起一个弥勒菩萨慈悲的心和欢喜的心,希望今生要显现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的一切功德,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所有遍虚空的一切众生,也能显现如来藏性的一切功德,发这样的愿,大家一起念诵。现在我们要讲大乘无上续论 ,要讲之前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发愿在轮回中所感受痛苦的所有众生,希望证得正等正觉的果位,为了广大的众生,今天要接

14、受弥勒五论之宝性论 大乘无上续论的法门,听闻这个法门、实修这个法,为一切众生证得弥勒菩萨的果位,要发这样的一个愿,再接受今天所传的法。壹、总 义分八。一、认识本论二、依据经论三、认识作者四、传承上师五、本论内涵六、教规之分七、整论摄义八、宣论利益这个法门前面有一个总义,中间有所谓正文。正文是宝性论的正文,我们用两个部份去讲。我们所谓总义就可以分为八种去讲。第一个、认识本论。什么叫做论?再来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大概要了解这个。第二个、依据经论。所谓弥勒五论里面的大乘无上续论 ,依据什么样的经论去著作它,这个部份。第三个、认识作者。弥勒菩萨大乘无上续论这个作者虽然有很多种争议,但是在藏传佛教界上,

15、大家都认同,它是弥勒菩萨的著作。第四个、传承上师。有细分和所谓粗分两种,这里我们要讲的是大致上什么(那位)上师接受过这个法?什么上师传这个法门、翻译成藏文,经过什么样的上师去传播等,就是传承上师简单的介绍。5第五个、本论的内涵。我们一般大乘无上续论有讲十一或十种道理,或者分为五种就是三宝和功德事业,或者是七金刚颂、七金刚处去分的,有好几种分法,主要讲的是本文的内容是怎样的。第六个、教规之分。这个教规是传承,这个弥勒五论的部份,一个就是学术派的说法和一个实修派的说法,大致上有两种。第七个、整论的摄义。整论就是从头到尾主要讲的是什么法?就是这个部份简单的解释。如果你对整本有稍微的认识、有大致上的认

16、识,你学习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的可以进入。一般后面部份还没讲之前,如果前面没有讲简略的总义,比较不容易懂整本的内容。一般在藏传佛教密法的部份,大部份是四讲就是四次重复的讲,或者是三次重复的讲的,有很多种的这种的方式。譬如:萨迦派的道果,察巴传承就是讲四次、就是四次的重复,哦巴传承讲三次,三次重复去讲的。因此大部份实修派就是大部份讲两次或者三次,前面讲大纲,中间有详细的解说,最后就是会总结,就这样每一个地方大部份是用三种方式去讲的,重复三次去讲,当然内容是一样,但是内容的深度不一样。在这里面我们前面讲总义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总义里面大致上提到弥勒菩萨弥勒五论的部份,他有经部的关系和密部的关系,大致上

17、我们就讲一遍。在正文讲的时候,详细的每一个句子,每一句子去解释,第五篇后面就是简单的整本内容就是要总结。这也是我们说的三次讲经和差不多一样。但是不一样的地方,没有整本都讲三次,如果是萨迦派的道果,就是整本都要讲三次。在过去噶举派的很多讲解脱庄严论也是三讲,三次重复的讲。在红派的现在巴智仁波切的注作普贤上师言教论 ,前面有一个偈颂,这就是总义,大致上讲到整个这一篇内容,前面简略的讲一遍,最后详细的解说一次,就总共讲三次,还有每一篇后面就有跋文,这个就是最后的总结。因此大致上就是普贤上师言教论讲解的方式,也是有重复四次的讲法。在弥勒五论我们所谓实修派的讲法,也是三次的讲法,前面要讲总义简单的讲,再

18、详细的解说一遍,最后要总结一次,就是差不多有三次的这种重复的讲。 大乘无上续论本身也是这样去讲的, 大乘无上续论的前面,譬如三宝的部份就简单的讲,再要详细的讲,最后就是总结。你们看看这个论的本体,论里面的这个颂每一个讲法都是这样的,你们下次可以研究看看。第八个、宣论利益。说此部论的今生和究竟利益部份,要去解释。一、认识本论经论之分法有二:总分及细分6一之一、总分总说法界无二别遍照之智慧,称为佛性或如来藏性,断净二障的客尘、证得二清净为法身的自性。为了获得二身,观修离一切戏论无分别的禅定,为道之自性。佛性、法身、道三种道理圆满善说的经典,称为佛经或甚深无上的教理,分为三种:善说的经典就是善说的非

19、常清楚、没有错误,就是所说善说的经典。称为佛经或甚深无上的教理,这个教理分为三种:(一)、智慧之经典为诸佛自境自现之语音,无二智能能显现为任何法相,是为真义之经典,此称为自性清净或净果法身。这个智慧经典,佛本身语的一切功德圆满的关系,自然显现的一个法,就称为这里的经典。(二)、意境之经典圣人及补特迦罗的意境中,名言共相的方式所显现的词汇及文字,称为意境的大乘经典。所谓你背下来一部经典,这就是你的意境经典,嘴巴里面还没有读出来,就是你意境的经典。你所悟到的那个内容,也是意境的经典。以前黄教格鲁派的大格西们,(在自己)前面夹一个经夹的板子、后面加一个经夹的板子,自己绑起来,意思是我五部经论全部背下

20、来了,到后藏地区各地方辩经的时候,跟他们讲:我本身就是一个经典。 这种的,就是我们说意境的经典。(三)、音词之经典任何一位众生读诵经典的声音及现为文字相的一切经典,称为音词的经典、文字般若或喻法经典。有声音和文词的两种经典。我们所谓有文字、有声音这种的经典,可以称为音词的经典。意境及音词二经典,诸佛的发愿所生,与法身同体,能离二障,属于无漏法之体、菩提为缘境、圆成之自性。意境的经典或者是词意的经典,就是我们所谓诸佛菩萨发愿所生,与法身同体的,他是不是法身?他也是法身,体性是一样的,表现的方式或显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这种的法功能,能离二障,就法本身来讲,属于无漏法的体、没有烦恼的这个法体,他是菩

21、提为缘境,我们要成佛,要获得、证得菩提,这个法为缘境而修持,最后可以成为佛。因此后面我们讲佛、法、僧,就有这三种经典可以称为法、圆成之自性。法7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之二、细分宝性论之正名为大乘无上续论,过去弥勒五论实修诸大德认为此论为般若乘之究竟真理,为般若乘进入密乘的法门,可说是经与密之媒介。此大乘无上续论之“大乘“为显宗、“续“为密宗,欲认识本论应略知此字义。于下浅显的介绍经续大义。宝性论之正名为大乘无上续论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梵文版的、梵文翻译的。这里写 Tantra、是续论,他是无上续论。因此,在西藏的翻译本或者是这个梵文,都是大乘无上续论 。在中文用宝性论 ,有可能是他前面三宝的

22、功德为命名。过去弥勒五论实修诸大德认为此论为般若乘之究竟真理,为般若乘进入密乘的法门,可说是经与密之煤介。此大乘无上续论之大乘为显宗、续为密宗,欲认识本论应略知此字义。大乘无上续论讲的时候,“大乘“ 的意思讲的是显宗,“ 续“讲的是密宗。因此,这里面就是显密的共同讲的、是如来藏性,一定要知道这个。经题里面包含整个经文的内容,因此经题不容易立的。写一部论文、写一本书的时候,他的名字不容易(立的)。尤其是在过去这种严格的管理之下所著作的,所有西藏、印度也好,这种论的题目是最困难的,立一个题目很困难。因为题目与他的内容一定有关系,尤其是那澜陀寺后期的这种论文。过去这个佛经的命名,有些是(依据)内容、

23、有些是地名、有些是人名,它是不一定的,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看到这部论的时候,要认定他里面讲的显宗和密宗这两种的解释,就是弥勒实修派的说法。于下浅显的介绍经续大义。诸大乘经典总体上分为经与论二种, 天子问佛经云:诸法摄于经论二,善说法及义解释,此故释迦之教法,永恒常住于世界。 此经论所述之法称为殊胜或清净之法。梵文法一字含盖世出世间法, 南夏日巴论云:法为知识道,涅盘及意境,福寿及经典,未来定法宗。 如果佛法要长久常住在世界,在这部经里面提到要靠两种。一个就是靠经典,经典和经典的内容,讲解的传承要留在这个世界,就是佛法能常住。第二个、就是写论典经典的解释。要透过这两个管道,佛教的教理可以留在这个世

24、间上,有这种的说法。在这里,特别用殊胜或清净的教法讲的原因,在梵文里面这个“法“涵盖一切,因此就是一定要佛法,要用清净证法,梵文里面就是 Samdharma 前面加一个 Sam。南夏日巴论云:法为知识道,涅盘及意境,福寿及经典,为来定法宗。 这个南夏日巴是一部论,我还没有查到这个中文的名字。 法为知识道,涅盘及意境,福寿及经典,为来定法宗。 法的意思有这四种,同样的在俱舍论里面有讲到很多法的意义,法可以说世间法、也可以用于出世间法,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用的“8法“是证法、超越世间之法。总称为法的有十种。一般所谓法为各自的方法及方法所生知识,但佛法所说的法为改变凡俗的心念或治伏烦恼污染之意故,称

25、为殊胜或妙法,可分三种:法是有改变的意思,改变我们世俗的一切看法和行为。还有法的意思是净化烦恼的污染,或者是对付烦恼、对治烦恼的作用,这种的就称为法,一般的方法就不能称为法。因此法的这个名字也很多地方有误会,像“方便“一样,藏文里面讲方便的时候,这个方便是一种殊胜的方法,在中文里面翻译成方便的时候,好像简单、可以随便做的就叫方便啊!这两个是不一样,方便和智慧双运讲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方便是指很简单、容易做的事情,是一种字面上的不了解、字义的误会。这里讲法和世间法,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用错的。(一)、法相依菩提为缘境修持,即断障碍及增德的方法,灭诸苦、除诸障、得诸智,法为具见闻想触安乐之相。这是法相。

26、(二)、法音为梵文的 Dharma,有总持之义,具不使众生堕落轮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另印藏诸大德常用 Samdharma,Sam 为殊胜、真实及奇妙,为殊胜的佛所说之殊胜法教,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为梵文的 Dharma,有总持之义,在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等,很多地方“ 法“讲的意思很多。(以) 现在梵文学来讲,这个“法“的内容,很多地方没那么广,但是西藏传统的佛法上面,“法“的意思讲的非常广的,因此我用传统的说法。具不使众生堕落轮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令印藏诸大德常用 Samdharma,Sam 为殊胜、真实及奇妙,为殊胜的佛所说之殊胜法教,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讲法者佛所说的

27、这个殊胜之法,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一般佛法要看缘份,没有缘份、没有殊胜的缘份,连佛法的一个字或者连一篇偈颂都听不到的,很多过去的高僧大德,佛教内部赞叹佛法是贤劫千劫很难得、很难闻到的。因此这里是能具善缘的殊胜人能修持的意思,讲的人也殊胜,说的法也殊胜,透过翻译也殊胜,修的人也很殊胜,因此称为 Samdharma。(三)、法之分,含二,所诠及能诠。所诠之法为文词言语所指之法义,为证得灭谛之法,称为证法。能诠之法为相、声文字经典之表示,称为教法。 俱舍论云:能仁二妙法,教法及证法。 9这里面的教法可以用文词去表达的,证法是能证悟的法门,所谓二法是这样的。前面讲的是教法。1. 证法 ,分二

28、。(1).灭一切苦之法(2).证一切功德之涅盘法2. 教法 ,分二。甲一、总分甲二、细分甲一、总 分(1). 习气所生。如世间人安立的大象、马等称名,随顺之。随顺之;随便称的名称。(2). 解脱之因。如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经, 般若八千颂释云:佛所说全部经数,依文体及含义归纳为十二部分: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共十二部。 这十二部经典很多地方都有重复的讲,为三转法轮的内容去分等很多种分法,后面有简单的介绍。甲二、细 分含经部显宗及密部金刚乘两种。乙一、显 宗又分经与论二种。丙一、经 部1.经部的法相所诠具利益,能诠为妙法,能作者事,舍烦恼,最后之果获

29、得解脱。说法者依佛陀之因缘而生。什么叫经部呢?经部法相是什么?所诠具利益,能诠为妙法,能作者事,舍烦恼,最后之果获得解脱。说法者依佛陀之因缘而生。佛经分很多种,不管是那部佛经,都是因为有佛陀的存在、佛陀的直接或间接宣说或加持,就出现这部经典,这里写依佛陀之因缘而生的关系是这样。102.经部的分法有六种。(1).依时间而分初转四谛法轮,所说的法为出离心、别解脱,主要经典为四部毗奈耶(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及律上分)。二转无相法轮,所说法为般若禅定,主要经典为大般若经(有一百千颂或十万颂)、中般若经(有二十五千颂或二万五千颂)、小般若(有八千颂),般若佛母宝德经及般若心经等。三转广大分别确定轮,所

30、说的法为光明如来藏,主要经典为华严经、宝积经、愣伽经、涅盘经等。这四谛法就是初转法轮的经典,世间上第一次(传的)佛法。二转无相法轮,所说法为般若禅定,主要经典为大般若经(有一百千颂或十万颂) 、中般若经(有二十五千颂或二万五千颂) 、 小般若(有八千颂) ,般若佛母宝德经及般若心经等。这有些是佛本身说,有些是佛加持而说的。三转广大分别确定轮,所说的法为光明如来藏,主要经典为华严经、宝积经、愣伽经、涅盘经等。如来藏性的全部是不是第三转法轮(讲的)呢?不是的。多罗讷塔大师的他空中观论里面提到,了义经典有些是天界(时)所说、有些是人间所说的,有些是二转法轮的时候已经提到。因此,他说了义经典不是完全是

31、(依)时间上分的,大部份是第三转法轮的时候,但是有些不是第三转法轮所讲的。(2).所诠分别总体上分为了义及不了义两种。任何经典就因明学观察时,以同词异义的方式或世俗谛为主所说的法为不了义,同词同义所说或以胜义谛为主所说的法为了义。他空中观的一种说法,没有提到如来藏性的部份都是不了义之法,因此三乘所证悟的境相续的、常住的提到的经典,就称为了义。三种(含 )声闻、缘觉、菩萨等各自证悟(互不相关的空性)属于是不了义的,在他空中观认为从声闻到缘觉、菩萨全部是如来藏性净化不同的层次而慢慢功德圆满。以三转法轮而言,萨迦班禅说:初转法轮,为声闻的眷属所说之法为以不了义为主。二转法轮为菩萨的眷属所说之法以了义

32、为主。三转法轮为三种姓所说之法为了义及不了义两种。 但觉囊派诸大师却认为三转法轮之法为确定了义论。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说法。萨迦派的诸大德都承认如来藏是空性、如来藏是法界。觉囊派的诸大德承认如来藏性是法界体性智、是法界,这个部份都是一样的。果冉巴对多伯巴大师非常客气,他说证悟和功德无人能比的这个导师多伯巴大师,前面一大堆的赞颂,最后说:你的说法就是常见(中观 )派。 前面留一个很大的空间,看起来好像是赞叹的样子,后面说:你的说法常见派的(中观)思想。 这些所有以前反驳的人都没有恶意,他说:为了经典的内容更清楚而反驳的。 意思是11说(为了 )佛法的内容更清楚而辩论的,辩论的人很有风度的,也不会

33、随便用很多不好听的文词去骂。果冉巴大师认为(他们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所谓有些(是为了)佛法的内容更清楚而辩论。觉囊派和萨迦派的教理方面看起来有一些地方是有一点点的差异,但是实际上大家都承认法界体性智、承认如来藏性是法界体性智的时候都是一样的。(3).能诠的文词经典,如前面所说的十二部经典。(4).依对治烦恼方式分有三藏经典。经藏含十二部经中之契经、应颂、记别、讽诵,主为对治瞋恨心。律藏为十二部经中之自说,主要对治贪念。阿毗达磨藏(论藏,或称对法七论)含十二部藏经中之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七部,主要对治痴心。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 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

34、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 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依对治烦恼方式分有三藏经典。三种论典对治烦恼的时候怎么分呢?到下面有提到。经藏含十二部经中之契经、应颂、记别、讽诵,主为对治瞋恨心。律藏为十二部经中之自说,自说就是十二部经典是律说,这个主要是对治贪念。阿毗达磨藏称为论藏或者是对法七论,这个就含十二部藏经中之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七部,主要对治痴心。大部份这个十二部经典当做是经,但是有些人的说法是不同的,譬如说: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

35、。 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5). 依根器而分有佛为阿罗汉及菩萨所说法两种。(6). 依讲经方式而分有佛说、加持说、随许说三种。譬如说:藏传佛教里面讲的方式。中文上面也有很多种,但是中文部份,大家已经了解,因此没有加在上面。佛说为佛亲自说,如般若佛母宝德经等。加持说为身加持、语加持、意加持所说之法,如佛加持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般若心经般。这个藏传佛教里面是没有任何的争议的,他是观音菩萨所说。就像陀罗尼里面大白伞盖佛母或佛顶身咒等等,有些是佛示现神通顶髻里面发出声音,有些是他加持菩萨说的,就这种的。随许说为佛允许菩萨及阿罗汉所说之法,含

36、各经典的开首及后记等。这个佛随许就是阿罗汉和菩萨都可以说法,经典前面说:如是我闻到后记等等,很多都是当初结(集 )经的时候加在中间。因此,非佛所说,但是佛随许所说的法。12以上我们讲的就是经典的一种分法、经典的作用,我们白话来讲,经典的作用、经典的内容。丙二、论 部分四而言:1. 论之法相作者不放逸清净意乐所著,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处,作用为对治烦恼及脱离轮回之苦。简单的说,能净烦恼及救除轮回苦为佛教论典的两种特色。另种说法为离六垢(无义、错义、唯学、争斗、计谋、离慈)、具三德(具义、修持、离苦)殊胜之论典。很多人说论的定义不一样,我后面讲的(是)依据多罗讷塔大师和觉囊派的诸大德们的说法。就四

37、种不同的论来讲,这个不是四种不同的论,论有四种含义。分四而言:1. 论之法相作者不放逸清净意乐所著,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处,作用为对治烦恼及脱离轮回之苦。简单的说,能净烦恼及救除轮回苦为佛教论典的两种特色。另种说法为离六垢(无义、错义、唯学、争斗、计谋、离慈)、具三德(具义、修持、离苦)殊胜之论典。具足我们所谓离六垢、具三德的这种的就称为论典。现在我们说任何人都可以写书,(就)没有(写)论典的规矩,过去的论文写完之后就要辩论,辩论他如不如法,如果不如法,这部论典一定要烧掉,不能流通。过去很多萨迦派也抱持着这种的传统,他先著作完之后要寄到萨迦寺,萨迦寺的各堪布看一遍,觉得内容符合萨迦派的教理或者

38、是符合佛教,才可以刻木刻流通,之前就是不可以的。以前所有西藏有这个规矩,现在黄教格鲁派里面,拉卜愣寺仍维持这样的传统。我所知道的 1987 年的时候,拉卜愣寺的几个年轻的人写一些有关佛教的论。好几个格西提议,大家都要辩论,有争议(就) 不能流通,后来就是不让流通,有这样的一个管制,这是佛教的传统,传达佛教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正确。以前西藏都有这样的管理,因此大家都不敢写佛教的解释。红派现在四川的多智千法王的寺庙之前有四大堪布,有好几个人写一些(佛法的)解释要看这四大堪布通不通过,不通过就不让他们刻木刻。以前的德格印经院要刻经典的时候也是一样,不是你有钱就可以刻的,都要看内容,就这样管制论典,因此

39、以前(管制)是非常的严格的。2. 论之作用广大的意义摄集、甚深的意义明分、颠倒的次第汇整。般若的解说、般若的内容(为)一部广大的经论、经典,内容过去的很多印度的论者也没办法分的详细,弥勒五论的现观庄严论就是大般若经的一个修持,全部就变成五道和十13地的次第去写。里面一直再重复,大般若经典好像很容易背,前面的顺序全部背下来以后就一直再重复,以前西藏的一些经忏师可以背诵(整部)大般若经典,虽然有十六卷,但是比其它的容易,因为一直再重复,实际上它没有重复,每个地方都有用意的,不是佛很无聊的一直再重复的,佛是(具) 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他不是说不出话一直再重复的。因此,广大的经论整理的时候要靠论文,他

40、这里写的广大的意义摄集的作用、甚深的意义明分的作用。 譬如说:一些甚深的意义、不容易了解的,(以)更容易了解的方式去写,这个(是 )论的其中一个作用。颠倒的次第,是有些里面次第颠倒的这种的要汇整,论有这些作用。3. 着论之法尽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龙树菩萨的般若百论 。如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 。宣说解脱及遍智之道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 。有哪些论典就是一个代表,代表性的一个论典,着论的话他讲的是哪一个着论,里面讲的是哪些法,譬如说:着论之法尽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龙树菩萨的般若百论 。如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 。宣说解脱及遍智之道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 。萨迦派和觉囊

41、派的诸大论师有这种的方法。4. 论之分别初转法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为对法七论,此七论为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以迦多衍尼子着发智论为总为身,以世友着品类论 、天寂着识身论 、舍利子着法蕴论 、目犍连子着施设论 、拘瑟耻罗着集异门论 、满慈子着界身论等六论为支为足。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功德光所著的律经根本律及论师氐宿天着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花鬘等。对法七论就是初转法轮主要的(经典)。二转法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为龙树菩萨的中观理聚五论:中论 、 回诤论论 、七十空性论 、 六十正理论 、 细研磨论 。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及学集 。二转法轮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寂

42、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大家都非常熟悉、台湾也是很多人在读, 学集好像比较少人读,西藏传的人很少,只有口传的传承,好像没有讲解的传承,西藏讲解传承断了以后几乎不太会讲这部论典,他们就是供在佛前或者是研究参考的书,就这样的一个传统。但这也是不完全的,譬如说般若八千颂的解释以前也断掉过一次,后来班禅大师的导师咏西佳参开始就讲这部法,他传下来后,很多人在讲。这种的就是已经断了传承,还是后来有些人讲的,这个上师是大家都认同的上师那有可能。但是现在末法时期啊!大家都认同的法师、大家都认同的上师几乎很少的,大家都会找毛病,说这个上师那里有问题,大家都看过失,不会看功德。因此现在如果是已经断了传承的这种,有人开始

43、讲经,我觉得除了达赖喇嘛以外,大家都会批评他的,藏传佛教里面有可能不太会接受。14三转法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如弥勒菩萨着的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 、 辨中边论 、 辨法法性论 、 宝性论 、 经庄严论 。但是现观庄严论也是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古印度旃陀罗阁弥论师着的律仪二十颂 。这些是行为(为主) 著作的论典。前面讲到是经,这里讲到是论。论的定义、著作者的功德、内容符不符合原始佛教的经典等,好几个角度去看,它如果是一部具格的论典就可以解说或是可以广传的,后面有提到。著作者本身的功德,譬如说:龙树菩萨或者是无着菩萨,这些全部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的论典,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印度佛教或

44、者西藏佛教界里面是非常尊重的。阿底峡尊者当初在西藏传法的时候,提到过:马鸣菩萨的祈愿文等,就是这种已经有语真谛加持的人所写的祈愿文都有加持、可以修持,其它的凡俗人所写的就是发一个比较不错的愿以外,他没有语真谛的加持、也没有什么功德。因此我们所谓要研读一部圣者的经典,这种是登地的菩萨的经典,就是与佛陀亲自讲的经典一样,我们要尊重。在宝性论的后面也提到这个部份。密部可以称为论、也可以称为经,密部有经和论有两种。密续的续,也不一定完全是佛陀所说的,有些是菩萨所说的。续也好、经也好、论也好,这种的名相是外道和佛教共同有的名词,Sutra(经典)不是全部是佛教的,外道也用这个名字。论典,也不一定是佛教的

45、,外道也有论,Trantra 所谓密续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其它的外道也有。上次我看到一个人写有关密续的部份,他说: 密续,外道的文字里面就有密续,因此是非佛法。 但是这种的是自己的见解没有那么广、梵文也不懂,有可能没有读过印度的这些小说,因此他说这样的话。外道和佛教共有,不只是这个(密续),所谓佛教的律藏,我们认为是完全没有争议,原始佛教的很多戒律就是跟外道完全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没有帮助、对修持没有帮助的部份,他去掉而已,其它的都是外道原来的或改良,譬如说有些对众生有利益、解脱的部份,加在这个出家的戒律里面而已。所谓剃度也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世以前外道也有的,赤脚、乞讨也是跟外道都是一样的

46、,很多规矩包括八关斋戒也是一点点不一样,我们的发愿不一样、追求的不一样,行为上很多都是跟外道相同的,因此不能用一个密续的续去解释他一定是外道,或者经典的经去解释。譬如说:印度的易经也是经,但是他的内容事实上非佛法。我们佛教全部的经典也是成为外道的,如果是这样子成立的话,不只是这个,我们说佛教的很多名相,都是跟外道是共同所有的。因此过去鹿野苑那边翻译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很多名相方面他们遇到一点点困难,有些名相跟外道用的不一样,有些名相用的一样,但是佛教要找到原始名相,一定要找有关佛教的记载、原始用的佛教名相,如果没有,有可能翻译以后成为外道的,有这种的问题产生。刚刚我们讲的论,不是写一本书就是称为

47、论。佛教的论,刚刚前面讲的有三种作用全部要圆满,写论的人三种功德也是要圆满的,写论的本身要证悟空性的、或者是亲见本尊的、或者五明通达的,这三种的功德其中一个一定要圆满的。佛教的论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内容、作者各方面都比其它的更殊胜的。因此佛教的经典、论,可以当做佛经去供奉、可以修持、15可以读诵。今天我们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再讲的话,好像是开高速公路啊!不然好像讲不完了。后面要回向,我讲的功德、你们听闻的功德和我们所有发愿的功德全部回向给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发这样的愿我们就是做回向。先大家发愿,遍一切众生希望获得正等正觉佛陀的果位,为了这样的一个愿,今天要接受弥勒五论之宝性论的课。也希望这宝性

48、论里面所讲的内容正式实修,就是依法和自己的心相融,大家发这样的一个心态接受今天的课。今天我们最主要讲密部金刚乘的部份第五页。乙二、密部金刚乘昨天我们讲完显宗的经论经的定义和论的定义,今天主要讲的是密部金刚乘的部份。宝性论属于经的部份,为什么要讲这个续呢?昨天也是讲过,这算是显密的一个桥梁,或经部和密部的桥梁是这部宝性论。因此我们对经题无上续论讲的这个续的内容要稍微的了解。在宝性论的前面,我们说七金刚处来讲,是三宝佛法僧、如来藏性和菩提、功德和事业总共有七金刚处去讲的,在密乘的修持,每一部仪轨里面就有这个(些)部份,仪轨前面就一定会有皈依、发心,我们要以三宝为这个皈依处去讲的,因此佛法僧全部在皈

49、依里面。如来藏性我们解释为法界体性智或法界智,修密乘的仪轨的时候,前面一定要诸境化为空性、在空性中观想本尊,我们说三种定、三金刚定去观想的,大部份红派的仪轨大都是以三定去观想一个本尊,所谓真如定、本因定、遍照定等三种禅定去观想的。前面的真如定是法界体性智、空性是如来藏性的部份,一直到遍照定最后就成为圆满本尊的身相功德圆满的身相。这个部份在宝性论里面可以说是菩提的部份,菩提圆满正等正觉的一个身相。在密乘的仪轨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修,但是不管自己观想或者对面观想本尊,都是一个种子最后要圆满一个身相,不只是本尊的身相,身圆满和外境的净土等要圆满的观想部份我们这里说的菩提。修持本尊的阶段,中间要供养文和礼赞文这两个,完整的仪轨不能缺少的一个部份,这里所谓的七金刚处里面功德的那个部份。再念诵咒语,最后就是我们说成办四种利益,譬如说息增怀诛等等成办四业、要观想集散事业钉,这个部份我们可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