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商业银行--授信分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37568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授信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商业银行--授信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商业银行--授信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商业银行--授信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商业银行--授信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金理 121 -徐恺-1218221成绩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现状及对策目录一、中小企业授信现状二、中小企业授信难的成因分析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管理体系的构建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原因五、结语【摘 要】由于银行、企业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资金紧缺、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及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授信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优秀的中小企业己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银行、企业和社

2、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资金紧缺、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国内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更是受到不堪的打击。刺激经济的十项措施的颁布将中小企业的发展视作关键一环,如何解决中小企业授信难题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一、中小企业授信现状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分析,现阶段的主要融资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贷款、政府基金贷款、现有政策性银行贷款、信用担保和投资公司风险管理等。目前来看,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存在着严重的融资困难。( 1)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因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设备无法更新,技术开发不能顺利进行,产品不能实现更新换代

3、等,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 2)企业普遍反映国有商业银行的门槛过高。( 3)信用担保体系功能不完善。(4)融入资金的额度小,期限短。(5)中小企业贷款质量要差于平均水平。二、中小企业授信难的成因分析中小企业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却难以从社会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谋求更高、更快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造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造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因素,也有商业银行授信方式和授信管理方面的因素,甚至还有社会信用服务体系方面的因素。1. 中小企业的自身原因。一是法人治

4、理结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抗风险能力低,使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遭到银行拒贷的可能性较高;二是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度差。加之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债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降低了企业信用度;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标准;四是企业规模小、资产少、负债率高、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较弱。2.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原因:2. 1银行经营理念对中小企业授信的影响。首先 ,银行发展战略发生变化。近年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股份制改造,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为了减少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竞争能力,

5、实行集约化经营。注重对大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服务。即使是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同等的条件下,银行信贷部门往往会更偏爱大型企业,而歧视中小企业。次,银行经营指导思想存在误区。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家的许多政策都是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为基本依据来制定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其在制定细化专项中小企业金融政策时,也不得不套用“所有制”的既定框架,确定支持对象及重点。而中小企业成份相当复杂,既有国营、股份制和集体企业,也有合伙制、个体企业,与我国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扶持政策体系。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信贷人员往往被视为有“寻租”嫌疑,一旦信贷资产出现不良状况,相关信贷

6、人员的动机就会被怀疑。这种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授信的积极性。最后,银行风险观念重建。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授信风险,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约束机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利于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理念,表现在: 追求“风险最小化”的市场定位。各大银行为创造上市条件或追求利润最大化,急于消化不良贷款和争夺大企业,在此冲动下对大企业之所以趋之若鹜。追求“安全系数最大化”的抵押贷款。在大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情况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小银行身上。中小银行为追求信贷资产零风险,对中小企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表现在对有抵押资产的中小企业要求提供足额抵押;对缺乏抵

7、押资产的中小企业实行“拒贷” 。2.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对中小企业授信的影响。首先,贷款准入门槛过高。信用等级评定是信贷准入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或家族式企业,财务核算不正规,许多企业开业不满三年,无法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符合贷款要求的信用等级的客户寥寥无几。另外,商业银行普遍提高了贷款准入企业最低资本条件和贷款条件,使得资本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求贷无门。其次,贷款审批权限过度集中。目前,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将二级分行及县支行增量贷款审批权(包括借新还旧、收回再贷)基本上收归省级分行(或区域审批中心) ,省级以下分支机构只有个人存单质押贷款审批权 ,经营自主权严重弱化。

8、而省级行信贷审批权限集中,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根本无法应对一个省内众多中小企业贷款审查工作,无法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额度小的特点。第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成本收益不匹配。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授信前,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为授信决策提供依据,避免逆向选择问题。授信后,商业银行又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监督和跟踪调查,防范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很高,而收益却没有与成本成正比。第四,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中普遍存在“重授轻管”现象,缺乏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事前风险防

9、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风险测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 ,授信退出机制不完善,授后管理主动性差。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防范和管理更加困难。3. 中介机构不规范,影响融资。目前,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有借款企业的信贷信息,与工商、公安、司法、海关等部门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金融部门难以获得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难以对企业作出全面的资信评估,影响了企业融资。此外担保机构运作机制存在问题,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协调配合不够,使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无法解决,担保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管理体系的构建1. 转变经营观念,拓展商业银行业务。随着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必将

10、成为赢利前景可观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定位,明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改变以往向“大企业集团、大客户”倾斜的经营思路,积极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中小企业,调整客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拓展商业银行业务。2. 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管理体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组织构架。首先,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专职处理中小企业信贷事务,包括对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信贷政策的制定、信贷审批流程设计及相关信贷激励、考核制度的制定、贯彻执行、检查等。其次,建立全行辖区内对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信贷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和配套服务的业务网络机构。由于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具有小、散、短等特点,不可能将所有与中小企业

11、相关业务集中到分行,商业银行应组建以基层为基本业务运作单位、以二级行为支撑的业务网络机构,为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培养自己的中小企业信贷专家。完善中小企业授信管理体制。首先,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授信政策。凡是正常经营、不搞盲目扩张、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不论其规模大小和所有制形式,其资金需求银行都应给予积极支持。利用利率等市场手段,扶优抑劣,促进中小企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对投向合理而资金暂时有困难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予以支持。其次,适当放宽中小企业授信抵押资产限制。贷款原则对于担保的过分强调,致使商业银行贷款中过分注重担保物、抵押物和

12、第三方担保,而忽略了贷款人的本身现金流才是第一偿还能力。公司数看,中西部上市公司少,股票筹资额低,而东部地区股票市场发达,上市公司数多。2004年,全国上市公司1388 家,中西部地区占全国上市公司数的比重为 37. 3%;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756家,占全国的比重为54. 4%。到2005 年底,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有1397 家,其中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增加为773家,占全国的比重为55. 3%;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数230家,占全国的比重16. 4%;西部280 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数的比重为20%,股票筹资额29. 2亿元,比2004年下降74. 1。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原因通

13、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1. 国家的区域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给予沿海地区优惠政策,如最先建立了5 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 个沿海城市 ,在这些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减免新建“三资”企业的所得税、对“三资”企业进口自用的设备和原材料减免进口关税。这些地区利用了政府的国家区域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国外资金流入,建立了一大批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企业,在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下,沿海地区在经济活动方式、要素配置、产业选择等很多方面优先采用了市场机制,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这些优惠政策既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了这些地区

14、的金融水平提高,也进一步地形成了目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现状。2. 有差异的利率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为加快东部经济特区的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向经济特区提供了低息贷款。不仅如此,中国人民银行还赋予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省交大的利率浮动权利和金融创新的自主权。显然,上述利率政策对于增加东部地区投资规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优惠的利率政策不经打破了改革初期区域金融政策整齐划一的状态,但同时引发了我国区域金融从行政性平衡状态向政府主导型非均衡状态的过渡。3. 有差别的区域股票筹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股票市场融资体制。处于控制金融资源的考虑,国家并未将股票市场运作完全纳入市

15、场机制。而与之相适应的,我国对上市资源采用了行政性分配和额度控制的办法。所以争夺上市公司数量也成为各省区争夺股票融资资源的核心。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争夺中获得了大量的上市公司资源,而中西部地区仅获得了少量的上市资源。事实上,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必然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在这两个地区集中,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4.“马太效应”的存在。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发达地区的“先行优势”以及资本逐利特性等因素的存在,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使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导致自动平衡机制失灵,即不会出现发达地区辐

16、射效应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效应,而是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从具体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国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能力强,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其它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由于制度变迁的滞后,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是负贡献,我国区域经济趋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五、结语全文分析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认为各地区经济展状况,经济市场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政府的金融供给行为和宏观经济调控行为是影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我过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形成

17、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中央政府的金融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和地方政府不同经济发展政策所造成的区域经济环境差异是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根本性原因。换句话讲,中国区域金融差异并非来自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推动,而是依照政府偏好通过国家行政力量构建形成的。为此,国家更应该实行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的保障。所以在现阶段,在考虑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效益,调整金融非均衡发展,重视整体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 支大林,于尚艳主编 :区域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 , 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 2 杨德勇,吕素香主编 :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版. 3 郑长德主编: 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4 陈先勇主编: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 杨东亮陈守东赵晓力: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 /未来与发展/2008 /第6 期. 6 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7 刘仁伍. 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 .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3. 8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年鉴2008. 9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