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假如死亡明天来临.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34336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假如死亡明天来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假如死亡明天来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假如死亡明天来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假如死亡明天来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假如死亡明天来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热爱生命 享受生活假如死亡明天来临核心人格特质训练(4)2004 年 10 月 26 日 10:56:58首都经贸大学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选修课班全体师生 杨眉设计并执笔在“大一新生综合征” 中,最明显的心态就是:“郁闷”和“没意思” 。 是啊,经过高考的过度挤压,一下子过上了没人管的“自由生活” ,难免会无所适从。他们说,上了大学,仿佛失去了人生目标。 实际上,大学生们是把高考当做人生目标了。其实,考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任务,并非“人生目标” 。因此, “郁闷”最关键的原因是:缺乏建设性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所谓建设性人生目标,是指一个人确立了有助于自己持续发展的积极、向上

2、的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目的性在人格特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可以派生出诸如坚忍、专注、执着、好学等特质。此外,积极的人生目标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并且是一个人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 当前不少学生因为缺乏建设性人生目标,生活得非常不快乐,效率很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生命,而且也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目标问题,我请大家看了两部有关死亡的电影。孔子曾经说:“不知生,焉知死”?但现在有许多人提出“不知死,焉知生”?我赞成后者的思考。因为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思考过死亡的意义,不太可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 以下的文字就是我们看电影前后的课堂练习、讨论以及学生文字的

3、汇集。 给自己的墓志铭和最后三个月要做的事 在看第一部片子之前,我请学生为自己写一个墓志铭。 可能这个要求太奇特,不少同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我解释后给学生做了一个例题,以我自己为例,用的是一个朋友对我的评价: “她是城市森林中的自由战士。世界给予她很多,她也一直努力回报着这个世界。 ” 学生们沉默一会儿后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 一位女同学写道:“她是一个开朗的人,一直努力让周围的人快乐,她做到了。 ” 一位男同学为自己写道:“你完成了可以完成的一切,可以安心地走了!” 我又布置了第二个练习:“假如你只有三个月的生命了,你打算怎样安排最后的时间?列出前三个。 ” 这个问题使大家陷入沉思,随后我

4、们开始分享彼此的计划,有的同学想陪父母去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听一次音乐会;有的同学说要和所爱的人结婚、去旅游;有的同学说要告诉父母自己多么爱他们 大家发现,在这种时刻,物质的东西突然变得不重要了,而过去一直忽略的父母亲情却变得异常的重要。在作业中同学写道: “一些最平常、最不被关注的事情,原来对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 级公共管理系郗振宇) 这时,我开始给大家放映一部加拿大影片:我身后的日子 (mydaywithoutme ) 。此片讲的是一个 23 岁的女工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对自己所剩无多的日子和家人生活的安排。独自面对死亡时,这位女工的坦然、从容和勇敢非常感人。但她的安排中

5、有一处引起争议,即她计划死前要与一个陌生人恋爱。 片子放完后,我像往常一样先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2002 级公共管理系的董晓培同学立刻说:“有些事情她做得很棒!表现出不畏惧死亡的勇气。但是我不赞成她和别人有婚外情。做人不能违背道义,不能欺骗和不负责任!” 2002 级财政系吕晖同学:“我看到了生命的延续。 ” 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我没有带学生做深入讨论,只是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一个练习 我们的人生规划 我请学生以坐标轴的方式列出自己的人生规划 我们用三节课讨论了以下问题: 讨论一 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吗?死是可以把握的吗? 2002 级公共管理系见秋月同学:“谁也不能避免死亡,但是从精神角度看可以永生,

6、比如司马迁的精神就是永存的。 ” 2002 级企业管理系耿峥同学说:“正常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意外死亡可以避免。比如,有人酒后开车,或者因为人品和习惯不好,导致意外死亡。 ” 2002 级公共管理系张羽中同学提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吸烟不喝酒,不酒后驾车等,这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 就在这时,有人谈到了自杀。 有位同学的好朋友是自杀而死的,给这位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创痛,她的切身经历引发了大家对自杀的讨论,气氛一度很沉重。她的感受是:“一个人再难过都不能选择自杀,那会留下太重的创伤。 ” 2002 级财政系丁悦同学:“一个人降临世界是不容易的。我们应该以对生命的尊重避免这种死亡,自杀是一

7、种轻率的生活态度。 ” 2002 级财政系关珊同学:“懂得珍惜生命,可以提高对生死的把握。生命这么美好,我们决不要轻易放弃。 ” 2002 级会计系李瑞同学:“死亡是条绝路,再也没有机会后悔和补偿。所以要对自己负责。 ” 讨论中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选择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死亡,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非正常的和不光彩的死亡。 2002 级会计学赵蓓同学说:“在做假如只有三个月生命的练习时,我发现竟有那么多梦想等着我去实现。听着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到,即使我只剩下了三个月

8、的生命,即使我面对死亡,我都不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我的生活。 ” 那么,死亡是否意味着结束呢? 2002 级公共管理系王亚丽:“对个人而言是结束,对周围人而言不是。 ” 2002 级公共管理系见秋月同学:“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比如周总理。他的影响从来就没有停止。 ”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生命也非单纯的开始。每个人的生命都凝结着成千上万逝者的智慧、性格与创造。我们称之为历史的,就是那成千上万逝者组成的家族与人类发展史。因此,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们融入祖先行列的开始,也是我们成为周围人历史记忆的开始。 讨论二 死亡是否仅仅是个人的事? 我身后的日子给大家

9、留下最深印象的,是 2002 级经济学系吴洁同学所总结的:“这部片子使我看到,死亡不是一个人的事,要考虑亲人和朋友。 ” 对此,同学们在作业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002 级法学系毛志华同学谈道:“一个人无论走到什么样的境地,都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即使是生命的尽头。电影中的女工与别人发生婚外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然后撒手而去,但带给自己家人的伤害再也没有机会补偿。带给那个男士的伤痛更不可磨灭,是永久的心碎。她犯下的这次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因放任自己的好奇心而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我们能够同情和理解她。但如果主人公是一个更偏激的人,有了更过

10、分的甚至是伤害他人的行为,我们又该持怎样的态度呢?归根结底,这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该做的不是放纵自己,而恰恰是应该体会到重于平时的责任。尊重生命,就是要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我信奉有始有终 ,那些“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忠于职守者,是基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责任的尊重。在我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愿意发挥最后的光和热,做好应做的事。 ” 死亡不是个人的事。因为死亡不等于结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人要对死负责,不能任性妄为,否则就会给生者留下无限痛苦。 讨论三 死亡是否也有意义? 2002 级公共管理系朱珊同学:“死亡对死者是没有意义的,他不知道世界的评价。但是

11、,对他周围的人则有不同的意义。 ” 2002 级财政系关珊同学:“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外,所谓口碑 ,也证明死亡对逝者也是可以有意义的。 ” 2002 级财政系丁悦同学:“一个人要想使死亡有意义,就需要使他的人生有意义。 ” 很自然地,我们就开始了对人生的讨论,我要求大家再做一个练习: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只剩下一个月,请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一、你最希望做的几件事是什么?为什么? 二、请对自己以往的人生做一个评价,你对自己的一生满意吗?请给自己打一个分。 三、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会对以往的人生做些修改,为什么?” 我请大家谈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对原先设定的三个月计划

12、做了修改,但是有关回报父母的部分没有改。 2002 级公共管理系董晓蓓同学:“老师让我们写如果只有一个月 ,我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感受到真要失去生命的压力,于是我本能地写下:和爱你的父母、亲友一起享受最后一刻在生命的尽头,只有亲情才是最重要的。要把握住生命的进行时!” 2002 级劳经学院刘文卓同学谈到一个感悟:“大家这次探索人性与生命的真谛,是为了对得住正在流逝的青春。我们停止思考,停止对自身、对人类的审视就等同于浪费生命。 ” 讨论四 考虑死,就是要安排生 所有人都是向死而生的,生命的每一个环节息息相关。所以,讨论死,实质就是要讨论生,考虑死,就是要安排生,对此,学生们的作业有许多精彩的表达

13、: 2002 级经济系陈赓同学:“当我感到死亡的恐惧时,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热爱生活。其实,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就是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对死的恐惧也就无法体会生命的可贵。与其浪费时间去想像死亡有多可怕,不如将每一天都当做即将死去那样珍惜。像帕尔斯说的,负责任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样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一定极为坦然。 ” 2002 级财政系姜佳星同学:“以往的教育使我们习惯于被管教,很少考虑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但对死亡的讨论令我们感到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必须独自面对。死亡是自己的,未来是自己的,自己的决定最终影响自己的未来。死亡本身并不悲哀,悲哀的是一个活着的人不能从这种思考中获得启发。 ”

14、2002 级经济学葛歆同学:“我以前在生活中从不谈论死亡、责任等沉重的话题,可能是为了避免压力吧!但现在直面这些问题,感到死亡并非只意味着结束和痛苦,还包含有更多的意义。正是由于对死亡的深刻认识,才使人们更珍惜生命与生活,对自己与对他人负责。 ” 2003 级公共管理系林希同学:“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每时每刻化作永恒。把每一分钟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不拖延、不等待。 ” 2002 级财政系丁悦同学:“死亡让生命随时处于倒计时状态。如果真有什么长生不老,那生命的质量、生活的价值都会下降吧?人们会失去紧迫感,不会再重视单位时间内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死亡对生活有警醒作用。死亡是一个终点,却影

15、响着整个活着的过程从生想到死,从死又回到生,思考中对人生的目标有了一个提炼。 ” 学生们都意识到讨论死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该考虑要安排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了。 讨论五 选择自己想要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他想过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生活目标中也往往没有本人的意志或意愿。这样的生活是沉闷的、具有腐蚀性的。而现在,死亡教育使大家意识到确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剩下的就是技术问题了。 因此,这次看电影前,我就曾布置的“人生规划”对大家做了如下的提示: 1我们要先确立人生大目标,例如,生命终结时达到的最高目标可以是:“为社会做贡献” ,最低目标可以是“尊严老龄

16、化” 。从这个大目标出发,设计眼前的具体生活道路,例如,通过做会计、律师或广告设计师等等实现自己的人生大目标。 2设立具体的目标时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这真是我想要的目标吗?它符合我的主客观条件吗? (2)如果没有社会等外界压力,我还会选择这个目标吗? (3)这个目标能让我实现自己吗? (4)这个目标能让我持续快乐吗? 3要对自己有耐心。青年学生是容易失去耐心的。我提醒大家:从小就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但是,这样的幸运儿太少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试错排错中找到自己,然后做自己的。所以,一定要对自己有耐心。先努力去“寻找自己” 。 4边寻找自我边学习。我提醒过大家,我们

17、在寻找自己的同时把该学的知识学好,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 ,等待机会的降临。 5尽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那么一定要设法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然后找机会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讨论六 热爱生命 享受生活 在选择第二部电影时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这部片子要能继续我们有关死亡与生命意义的讨论,但是又不能太压抑,我不能让学生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离开课堂。而且,讨论死亡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热爱和享受生活。 考虑再三,我选择了好大的世界 。讲述的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如何以他热爱生命的本能,发现并享受生活,使周围人感受到生命的快乐。这部片子非常阳光。 在看电影之前,我问大家:“有多少同学觉得自己现在是

18、在享受生活,认为生活很美好?”当时班里没几个人举手。 我提了两个问题: (1)有一句话, “人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 ,在座各位肯定是选择“忙着活” 。但是,大家是选择“忙着快乐地活还是痛苦地活”?是选择“有价值地活还是无价值地活”? (2)一个人是否只有得到了他想要的,或者摆脱了他不想要的,才能够享受生活? 看完电影后,同学们纷纷谈到自己的感受: 2002 级公共管理系王喜莲同学:“这个孩子在他剩下的时间里。充分享受着生活带给他的快乐,而不是生命短暂带给他的痛苦。他能够快乐地生活,感染周围的人也快乐地生活。” 2002 级公共管理系许姗:“乐观能够让人冷静下来,发现快乐就在身边。乐观能够提

19、高自我调节能力,找到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2002 级企业管理系李佳:“这个孩子教育了大人该怎样生活。 ” 我总在课上强调要学会享受生活,我提倡的“享受生活”是指:能够用全身心体验并且享受自己所拥有的,全力去追求自己所希望拥有的,与此同时,能够充分享受追求的过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加以概括:“不知足常乐” 。 “知足常乐”是一种境界,但是“不知足常乐”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此外,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好像只有拥有了某种想要的东西:如名利,或者摆脱了不想要的东西:如绝症,才能获得快乐。但事实是,一个人如果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即使该有的好东西没有,或者不该有的坏事都遇上了,他仍然可以享受生活。

20、关于这点,片中的小男孩给我们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 为了让大家对享受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我给大家读了一本儿童读物告诉我,你喜不喜欢上的一些段落: “告诉我你喜不喜欢,对着镜子玩斗鸡眼? 告诉我你喜不喜欢,让脚步碾过落叶听劈劈啪啪的声响” 后来不止一个同学在作业中谈到我读这本儿童读物时,他们内心所体验到的喜悦。 那么,什么是“持续的享受”?就“享受”本身而言,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觉得他是在享受就是享受。比如,一个同学天天逃课去上网,他觉得这是享受,就他的心理现实而言是对的。但问题是,以他这种状况,是否能完成学业,将来走向社会,是否能自食其力?是否能让这样的享受持续? 所以,我提倡的可以持续的享

21、受,不仅涉及我们的兴趣、能力、条件,而且必然涉及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底线伦理等。 以下是同学们在作业中写下的感受: 2002 级财政系高磊:“我们应该活得有尊严。尊严是一种心态,正像片中的老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是因为有了小男孩,他活得很快乐,这样的生命是有尊严的。而现在有些人花天酒地,十分奢靡,反倒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尊严。我们要争取持续的快乐,这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 2002 级劳动经济学系邵婷婷:“我从未想过,在那样小,那样简单的医院的空间里,生命依然可以焕发光彩。那个孩子单纯地追求快乐、享受快乐,是成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快乐是生活 ,不快乐是活着 。 ” 2002 级劳动经济学系王佳华:

22、“我们不要一味抱怨这个世界与理想中有多么大的差距与不足,而该去寻找快乐与幸福两部有关死亡的片子使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注,对死亡有了更多的理解。要学会享受生活,也要享受改变它的过程。 ” 2002 级劳动经济学系黄炜:“生与死只是两个动词,生活才是两者之间最值得品味的过程。在拥有健康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生命对于个人的意义,也就不会在真正意义上品味生活,只有等到有一天发现死亡将至,才会努力地活着。可以说,这样的人在生的时候,他是死的,而在即将死去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生活。 ” 2002 级劳动经济学系李欧同学:“我认为,应该开始按照自己的本意去做事了。有的人在接近生命的终点时,还在顽强地生活

23、着。我应该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能挥霍。 ” 2002 级经济法丁丹同学:“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每个人的调色板都有些张狂迷乱。却忘记了往往是生活点滴中蕴藏的感动让我们醒悟:原来问题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自己可以这么容易获得满足。 ” 2002 级经济系吴洁:“小玛丁让我发现,我们很可怜,既不会学习也不会玩儿,生活变成单调乏味的黑白电影以前我以为死亡很远很远,而且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现在我敢于面对它;以前我的生活没有计划,现在我开始为自己制定人生目标。 ” 2002 级公共管理系赵晶:“最后三个月的计划让我明白,梦想其实可以很简单、很平凡,在一个个平凡梦想的实现过程中,生命变得伟大。 ”

24、 讨论七 为自己的人生写一个新脚本 其实,死亡教育最好的结语是:为自己设计几个“人生脚本” 。 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为自己设计几个“人生脚本” 。想像一下,自己临终的时刻,更愿意看到哪一个自己? “人生脚本”可以有许多种,但是,人生却只有一种;不仅如此,脚本可以涂改甚至可以重新写过,但人生却是单行道。什么样的人生规划是最合理、最适合自己的呢? 那个能在最后的时刻,坦然地对自己说:“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版本,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我想用 2002 级财政系姜佳星同学作业中的话作为此次的结束语: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虚度光阴?我想,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勇敢地思考

25、过死亡的问题。当我们思考死亡,会发觉每过一天就离死亡近一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就少一天。有谁能够容忍时光白白流逝,而自己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去实现梦想?有谁能容忍不忠实于自我,而甘愿受他人控制的生活?有谁能容忍没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来调整当前的生活,使自己为每一天都做出切实努力。同时敢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理想,做出正确的自我选择。也许你会发现,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是一个借口,坚信爱默生所说的吧, 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给他让路!” 这次有关生与死的讨论已成为过去。但是,生活仍然在继续。我们未来的生活,将由我们今日想要的人生目标所决定。勇敢地思考过死亡的同学,可以带着新的人生脚本,开始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里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