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两句话,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方立天: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包括“重德精神”、 “务实精神”、 “自强精神”、 “宽容精神”、 “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刘纲纪: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理性精神”、 “自由精神”、 “求实精神”、 “应变精神”等四个方面。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
2、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胡适提出过国民性中四个主要弊端,即贫穷、疾病、愚昧与自私,简称“贫弱愚私”陈独秀:中华社会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日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中华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柏杨: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
3、尊。鲁迅: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o)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凶奴蒙古满州,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系统。它与古希腊文化同时产生,在古代几乎同样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在中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衰落的欧洲文明,独领风骚,以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高峰。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据不完
4、全统计,17 世纪前世界创造发明的总量,75%是由中国首先作出的;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技术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是人类在 21 世纪发展中至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重振雄风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中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心态,它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开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
5、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孔颜乐处” 的乐观心情等等。这一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走向 21 世纪的主体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同时崇高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也十分重要。在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历史上,团结与统一始终占主导地位,表现出惊人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与它崇尚和统一的精神分不开的,求统一,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仍然是中华民族当代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他如“仁”的人道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德为本的儒商精神、遏恶扬善和日新变革的精神心态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要,它为我们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文化上的说明,揭示出中华民族走向新世纪有其内在的
6、深远的原因。众所周知,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去遵循同一规则,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会消弭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个性、丧失自我发展的内涵支撑。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是人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时时思考,时时注意,否则,国家或民族就是要涣散、萎靡,严重时可能要解体、灭亡。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亡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历史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哺育了中华儿女,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甚至于世界。在五千年的历史
7、长河中,中华文化展现了其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和吸纳外来文化的包容能力。富有远见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然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滋长,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而国家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却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们处于文化饥渴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这既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以各种文化形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中外文
8、化直接碰撞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大量发生在境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如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壮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立并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增强文化竞争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应该急切引起重视的大问题。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对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的源泉,是民族的根。
9、 ”中华文化是我国 56 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 ”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主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
10、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
11、续开拓,只有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但如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的复合体。对此我们要采取审慎的、冷静的分析,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便加以继承;对违背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代发展相违背的传统文化,便应当抛弃。二、中华民族文化的现状作为世界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没有哪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像中国这样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疆域和主体不变的文化。从炎黄开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绵延,虽不断有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出现文化的断层。可是,今
12、天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这么说吗?1995 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出 016 号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 ,提案中说:“ 我国文化之悠久,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此可能中断的方面是代代积累,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的研究和继承”。 “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这难
13、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我们中华民族正被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入侵”。 “西”河之水天上来。我们的青少年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西方饮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孩子们熟悉米奇、米妮、唐老鸭等国外卡通形象,却与卡通花木兰相见不相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超人、蜘蛛侠,追逐影视歌星,却没有了岳飞、文天祥、刘胡兰、董存瑞、焦裕禄、孔繁森等这样的民族英雄,长此下去,必将丧失自我。当我们终于“现代化”了的时候,我们的服饰变了、娱乐方式变了、生活习惯变了、观念变了、语言也变了,当一切都变得让我们自己也觉得陌生的时候,我们还是“中国人” 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
14、、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丧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大肆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文化市场,含有暴力、色情、吸毒等内容的出版物屡查不绝,更有甚者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中也插入低级媚俗的图画,真是糟蹋历史,亵渎经典。在校园里, “另类” 童谣满天飞,已成为一些小学生的“时尚”。 “徽园” 灯箱图片上的 19 位安徽历史名人,多是张冠李戴,这竟然展出达一年之久。我们是在怎样
15、的教育自己和教育青少年?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沉溺于网吧,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都应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觉。三、对策及建议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这表明,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有形竞争,在背后则渗透着文化力的角逐和较量。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力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民族精神的培育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
16、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不能等闲视之。1、培育民族精神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必须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以陶冶情操、咨政育人、塑造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充分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营养。只有博采各民族之长,才能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胸怀,才能使民族精神焕发新的生机。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教育,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目前我
17、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髓,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解决当今世界上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华文化还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实行“一国两
18、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尤其是领导者的自觉意识,应将其纳入全民教育体系。2、建设好校园文化文化自觉目前主要还是学术界的反思,当务之急是教育系统要深刻反思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要把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形成共识,并把这种自觉向全社会扩散。特别要把教育的重心落在 3.67 亿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身上,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学校,从来就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现在发生在青少年中的种种不良行为,不是青少年自身的责任,
19、而是教育的责任。各类学校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形成多学科的渗透,而不应认为是某一学科的责任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从而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进一步使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从小树立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富有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的弘扬中华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是学校的当务之急,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
20、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具有时代生命力的经典读物,涵盖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名篇名句编成教材,指导青少年阅读背诵,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品位,使他们终生受用。同时要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普及工作,补上这一课。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只有自己文化的根扎得越深,对外来文化的吸取能力才会越强”。政府必须将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提升到指导思想高度来认识,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基础教育的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与德育活动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
21、的地位。3、 弘扬传统文化应从细微处做起文化无处不在。政府要组织专家学者为青少年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精品,以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浅显、明了的方式将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青少年面前,让他们容易接受,乐于接受,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卡通、漫画、版画、连环画,书法、歌曲、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优秀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民族感情,内化民族意识,升华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倍受青年的冷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轻一代(含成年人)对春节
22、、中秋、端午、清明、元宵、重阳、七夕等传统节日认同度下降,认为过传统节日不够时尚,反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越来越有兴趣。究其原因既与西方强势经济、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有关,又与商家和媒体的炒作有关,但根本原因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对传统节日的淡漠,会造成民族文化的隐形流失。我们不排斥“洋节”,但要强化自己的传统节日,创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时代气息,使人们欢度节日中感受传统,传承文明。4、建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我省、市现已建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科学馆等要做好维护
23、工作,提高利用效率。皖南事变纪念馆急待维护,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指挥部也应投入资金建设,并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成为展示历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5、建议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净化互联网,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杜绝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文化产品污染青少年的心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将传统文化资源网络化,转化成网络资源,占领网络空间。建议政府组织专家加强软件开发,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开发为青少年喜爱的软件,建立少年文化网站为青少年服务。6、建议公众传媒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职尽责公众传媒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
24、重任。有些传媒忽视了自己的责任,随心所欲,猎奇媚俗,甚至为了部门利益,不惜损害公众传媒的形象。殊不知,公众传媒是宣传阵地,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宣传什么,弘扬什么,给传媒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去什么影响,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岂可等闲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公众传媒应以弘扬主旋律为首要任务,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方可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才能够有大作为和大贡献;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代代相传。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