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32223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考题整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先秦【名解】孔子:正名、狂狷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墨子:三表法、尚同、 小取 (2)孟子:尽心、四端庄子:卮言、心斋(3) 、齐物论荀子:解蔽、虚一而静韩非子:喻老五德始终中庸:中和、慎独公羊学三世说(2)【简答】1) 中庸与乡原有何区别?请结合“四书”予以说明。2) 荀子是如何批判百家之学的?【原典解读】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论语雍也 )2) 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

2、利也,是狂举也。 (墨子 )3)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

3、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4)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 ) (4)5)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6)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

4、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 (庄子齐物论 )7)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

5、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庄子齐物论8)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庄子 )9) 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

6、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郭象庄子注齐物论注 )10)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 (2)11)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 )1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

7、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论述】1) 试比较儒墨思想之异同。2) 试比较老庄思想之异同。3) 对孟子的性善论,传统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向善论,意思是人皆有善端,所以都有向善的可能性;二是本善论,意思是说人性本善,仁义礼智皆内在于人性,不是后天习得的,两种解释是否有区别?若有区别,哪一种更符合孟子的思想?请陈述你的观点。4)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的?5) 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6) 荀子是图和批判先秦百家之学的?7) 荀子是如何论证天人关系的?8) 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

8、史的与逻辑的演变二、 两汉魏晋南北朝【名解】今文经学谶纬(2)葛洪董仲舒: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2)王弼:言意之辨、得意忘象(3)郭象:独化(2) 、寄言出意顿悟【原典解读】1) 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 (王弼老子指略 )2)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

9、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故执大象则天下往,用大音则风俗移也。 (王弼老子指略 )3)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非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王充论衡 )4)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10、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 (王弼老子注 )5)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王弼周易略例 )6) 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

11、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 (2) (嵇康难自然好学论 )7) 昔吾未览庄子,尝闻论者争夫尺棰连环之意,而皆云庄生之言,遂以庄生为辩者之流。案:此篇较评诸子,至于此章,则曰其道舛驳,其言不中,乃知道听涂说之伤实也。吾意亦谓,无经国体致,真所谓无用之谈也。然膏梁之子,均之戏豫,或倦于典言,而能辩名析理,以宣其气,以系其思,流于后世,使性不邪淫,不犹贤于博奕者乎! 故存而不论,以贻好事也。 (郭象庄子天下注 )【论述】1) 比较王弼与郭象思想的异同。2) 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三、 佛学【名解】顿悟僧肇:肇论 (2) 、即万物之自虚阿赖耶识法界缘起圆融

12、三谛缘起性空转识成智一心开二门(2)【原典解读】1)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大乘起信论 )2) 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肇论 )【论述】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四、 宋明理学【名解】张载:西铭 、 正蒙 (2) 、太虚即气坛经 (六祖慧能)元会运世气质之性朱熹:理一分殊(2)六经注我(陆九渊)

13、王阳明:致良知(4) 、四句教、心即理泰州学说【原典解读】1) 云: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敦颐通书 )2)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之知。德性所知,不萌见于闻。 (张载正蒙 )3)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 ”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程颢识仁篇 )4) 若谓既返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

14、,则殊与天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开阖往来,见之鼻息,然不必须一本无此四字,有岂字。假吸复入以为呼。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一作人之气生。于真元。元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一作必是。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有来。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销铄了?(伊川)5)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15、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传 )6)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九渊象山语录 )(3)7)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

16、之物。 中庸言不诚无物 , 大学 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王阳明传习录 )【论述】1) 为什么宋明理学也被称为新儒学?2) 简论宋明理学中心学、理学两派的异同。3) 朱熹曾说:”气质之说,起于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 ”你是否同意朱熹对张载、二程的这种评价?请陈述你的理由。4) 试比较关学与洛学的思想异同。5)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述评。6) 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7) 为什么说朱子是两宋儒学的集大成者?8) 朱子云:”气质之说起于张程。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

17、矣。 ”结合儒家人性论,给出朱子此说的理由。9) 试述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五、 明末清初【名解】经学即理学明儒学案童心(李贽)方以智:通几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典解读】1)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数句。宋儒理学之源也。然迷亦自不少。何也。太极之说。老庄指一气之初名之。则可以言动静。至宋儒直指道体为太极。则一理浑然而已。岂有动静哉。 (明末)2)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 (黄宗羲明儒学案自序 )3) 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

18、见理。迨已得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4) 博文约礼,并致为功。方博而即方约,方文而即方礼;于文见礼,而以礼征文。礼者,天理自然之则也。约而反身求之,以尽己之理而推己之情,则天理自然之则著焉。 (王夫之)5) 盈天地间皆物也,人受其中以生。生寓于身,身寓于世,所见所用,无非事也。事一物也,圣人制器利用,以安其生,因表理以治其心,器固物也,心一物也,深而言性命,性命一物也。通观天地,天地一物也。推而至于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以费知隐,重元一实是物。物神,神之深几也,寂感之,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

19、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质测即藏通几者也,有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宥宻之神者。其流遗物,谁是合外内,贯一多,而神明者乎。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6)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施于我,能受之乎?凡有所责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责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絮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絮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之谓也。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 )7) 迁庵曰:以斗斛权衡为骈枝而欲去之,赘三层”未始有”之混沌,头上安头,非”续凫” 、 ”断鹤”之甚者乎?上不敢为仁义,下不敢为淫僻,非乡愿最巧者乎?愤而行仆罪路耶?还

20、是奇才难忍,藉此玩弄生波耶?末世以猾偷悍忮之我,而见饴以沃户矣!庄子冤哉、!人情恶理拘,而才士好奇翻;得此培圣纵盗之滑油,合众人之咻以为快。理士胶拘,核亦不称,岂能以非墨之守, 胜公输之攻乎?以故好修常屈,正理常晦,目为迂腐,险斗偏锋,群炼杀机。哀哉!哀哉!故日,窃仁义与窃混沌,其窃一也。窃仁义者,百姓直道,犹权衡之,彼无所逃也。彼窃混沌以废天日之权衡,而群教为公然泼悍争夺之跖婴儿其将奈何?明收苟子之性恶而贱其体,专取告子之食色而去其勿,貌仿墨子之兼爱而遗其亲,狠纵杨子之为我而不知足,则将奈何?于是簧鼓以胶目塞耳,必不可能之法,而实巧遁横肆,使人不敢诘,其更奈何?洪荒不知父,今知父,是不反本也

21、。弱肉强食近于禽兽,今有礼让,是不古也。仙定鬼窟,则死执混沌耳。避世匿形者借之,若计黑路以塞源,筑堤适以横决,而诈愚不学者,秘传罔民矣。岂有光明正大,而废天日之权衡者乎?人生为不落有无之有,日用犹不落昼夜之昼,游虚以遣累,乃榜无以荒事增累乎?家常不节饮食,而专卖番木鳖乎?况藉口即有是无,而明灭暗纵者哉?情不可纵,亦不可灭,是权衡者,混沌天地之神髓也,圣人贯万古而表其公平;立仁与义,正所以宰其阴阳刚柔而天弗违者也。万物一体,仁也;各得其宜,义也;塞天、塞地,本仁义矣,岂待正名立教,乃日”子为克家之督,政府宰民并宰君”哉!泯扬遏者,本泯者也;善贯有无,以中正而统其余者也;岂日”妇而生子,为失女之体

22、乎?”何如明其贞体,而为女、为妇、为母之一贯乎!权衡无我,物自有则,节性率性,制天用天,裁成即生成也。有物有则,即无声臭,偏离而执之,胶有锢无,皆骈拇 、 肱箧也。磏仁磏义(磏,激励的意思) ,是则不通;假公济私,实可伤痛。【论述】1) 王夫之是如何论证理气关系的?2) 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六、 晚清至建国前【名解】静安文集 (王国维)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2) (梁启超)天演论 (严复)章太炎:俱分进化论(2)章学诚:六经皆史(3)【原典解读】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随行,如罔两之待影。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 )一、 无法归类【名解】董仲舒、王充、韩愈:性三品(4) 、?道统 格物【论述】论述中国哲学中, “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