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社会管理学院2014 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贺生宇201405110124一、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从古至今,中国人才选拔,方法越来越科学,形式越来越民主,渠道越来越多元,成果越来越显著。1.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2、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
3、局面。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4.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
4、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二、以科举制为例探讨对中国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中国隋唐时代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蓝本和基础,也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摹本。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它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1、 “德” 、 “才”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德才兼备”几乎是从古至今所有国家选
5、拔人才的统一标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现实中评判和操作。和“才”的考核相比,对“德”的考核是最难把握的。现在的人才选拔也非常注重“德”的考查,但主要是通过背书答题的方式考查对马列主义、时事政治等的掌握和熟悉程度。这与科举制度的区别只在于“背”和“答”的内容不同。对一名人才而言 ,除了思想品德,还应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只注重政治品德而忽略其他三个方面起码是不完善、不科学的,是不能保证所选出的人才具有用好权力所需的全面的“德” 。因此,在对“德”的考核上,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价方式、方法和手段,加大量化比例及可操作性,使“德”的考核更加公正、更加科学化。在选拔人才时,
6、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对“德” 、 “才”要求有所侧重。2、科学、民主、严格的监督机制一是人才选拔的保障。 回顾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种种积极作用,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通过考核和竞争来选拔人才 ,毫无疑问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模式,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它也只能是一种空的摆设,甚至有可能为“合法”滥用权力创造条件和依据。所以,尽管科举制度具有较为完善的考场规则 和防弊措施,但还是出现了相当多的弄虚作假现象,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严格的监督机制。因此,在进行人才选拔的时候,如果只强调有完善的考试方法、考试规则,而没有后续的管理措施,没
7、有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能、会导致选出“庸才”来。因此,要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 、合理,就一定要建立起科学、严格的监督机制。3、主动“猎才”是人才选拔方式的补充。古代科举制度和现行的人才录用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即通过考试,实行公平竞争,按“竞争择优”原则,力图从社会各部分的广泛来源中获取人才。纵观古今中外的人才选拔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确实比其他传统方式具有更为科学、合理的内核。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不管是科举考试制度还是人才录用制度,他们往往都是通过发布信息、规定人才选拔内容、制定录用标准等方式“静候”考生“主动”前来报名考试,然后再在众多候选人中进行人才遴选。毋庸置疑,通过这种
8、选拔方式,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纷纷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栋梁。尽管如此,部分“贤能”还是会因信息流通不畅、选拔层级过多、世俗偏见、自身清高等原因而未能主动“抛头露面” ,最终被排除在人才选拔范围之外。而在这部分人才中往往不乏一些优秀人士,如古代的姜子牙、诸葛亮就是例证。因此,在普遍采用聘用制等方式进行选人、用人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猎才”机制, “主动出击” ,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选拔有用的人才。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人才开发是第一开发”等观念已形成共识的今天,我们应该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用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去寻求在人才选拔上的突破,在这一点上,已经颇受企业界重视的“猎才”制度是值得借鉴的。三、结语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显著优点,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考试内容僵化、学风浮薄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依旧是墨守陈规,没有特别有新意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进行人才选拔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打破固有思维,不能单靠固定的程序来选拔人才,更应该注意到被选拔者平时没有被发现的一些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