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塔的起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31833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塔的起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塔的起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塔的起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塔的起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塔的起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古塔的起源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 stupa 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 。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 “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 (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 魏书释老志云: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 “重构之”

2、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 。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

3、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 “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 ,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

4、,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 “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 ,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

5、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2相成道;十二边指十二因缘等等,而塔的奇数层在佛教中则表示清白与崇高, “七级浮屠”之说亦为常人所知。不管怎样,印度串堵波在与中国楼阁的结合过程中,前者已被后者大大地同化了。佛塔的中国化正是基于中国人的哲学观与人生观。南 郭 寺 隋 塔南郭寺西院,古称塔院。为什么叫塔院呢?原来,隋文帝杨坚曾为其母在全国大量修造佛塔。当时,建造佛塔的共有 80 州地,其中 240 座塔建在寺院里。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张驭寰著)第一次建塔共 28 座,秦州麦积山敬念寺塔为其中之一。第二次、第三次建塔,文献上虽有地名,但没有寺

6、院的名称。佛教经典法苑珠林曾载,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正月二十三日,曾诏告恒州、兰州、秦州等 53 州于农历四月八日午时下舍利入函。 “秦州重得舍利,函变玛瑙。 ”据南郭寺塔梁记载,自仁寿二年算起,前后经过 16 年时间,隋大业 13 年(公元 617 年)四月八终于完成南郭寺佛塔的建设工作。由于此塔为隋时所建,故称隋塔。从唐开元 22 年(公元 734 年)起到民国九年(公元 1920年)一千余年间,秦州经历了数次特大地震。因此,历史上均有对南郭寺古塔修复的记载。民国九年的大地震对南郭寺古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这座古塔残留二级。翌年,时任陇南镇守使的孔繁锦,不但未能就被地震严重毁

7、坏的古塔进行修复,相反,他却将剩余的塔体进行了破坏性的拆除。拆除的古砖大部分用于建造当时的天水造币厂的烟囱,还有少量古砖散落民间,为民间做镇宅避邪之物。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热爱地方风物人文,传承历史文化的人不乏其人。据如今居住在秦州区罗玉小区的民间著名“蛋雕艺术家”赵荣棠先生的介绍,其家族为秦州书香门第。祖父精于篆刻,善书法。父亲赵仰嵃经营着当时秦州城里最早的照相馆。民国九年,天水大地震后,南郭寺西塔塔顶被震坏,赵仰嵃为保留古迹形象便对残塔进行了拍照留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郭寺古塔照片的由来终被人忘却,成为一桩无法弄清的公案。以致像南郭寺艺文录的编著者王耀先生虽倾其数年心血形成煌煌巨著

8、,但其就南郭寺隋塔照片仍以“佚名”论。不少修定地方文史资料的学人亦不知此照片由来。丙戌年一日,秦州青年书法家刘建平约我就赵荣棠先生蛋雕艺术予以采访。期间,我们就谈及南郭寺隋塔及照片一事。戊子年仲冬,赵荣棠先生不顾八十六岁高龄身体行动不便之情况,亲自为我写下了一段文字,予以说明古塔照片由来。我感慨万分,从此也终于了却了这桩公案。南郭寺古塔在秦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它作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建筑,是研究秦州南郭寺佛教发展的最好物证,也是研究南郭寺古代寺院建筑格局演变最好的实物材料,具有重大的文物及考古价值;它历经数次大地震的侵袭,虽有损坏,3但其基础地宫及部分塔体仍然能抵御特大地震

9、的考验,是研究古代建筑力学与地震科学、隋唐以后秦州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最好的物证。但是,古塔今天还是没有了。它的消失,不仅是秦州文化史上的损失,也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今天,我由南郭寺隋塔的历史谈及佚名许久的古塔照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此对诸如赵仰嵃先生,其虽“小为”但德大焉的行迹予以褒扬。他的照相,除了帮助我们溯渊久远的南郭寺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们千万别忘记身处这段历史时期我们所肩负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由此,我也想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秘书长丹青先生,自丁亥年季秋至戊子年孟冬三次莅临南郭寺,为南郭寺厚重的人文历史及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赞不绝口。其望江南秦州十唱

10、词之五这样写道:“秦州好,南郭寺藏宝。隋塔无影地宫在,何日塔顶连天遥。紫气佛光照。 ”而且,其又在附注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天水的南郭寺历史遗珍不少,原睡佛殿院子里有隋塔一座,初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 ,毁于 1920 年大震。昔李白有诗曰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 ,诗中的南郭寺当是一大风景,何日这一美景,再现蓝天之下?”看来丹青先生之愿,亦为我之深忧了!隋塔南郭寺卧佛殿院中旧有七级舍利砖塔一座,俗称“隋塔”,是隋代广建寺塔时的产物。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 “前后营造寺塔五千余所”(范文澜 中国通史)。仁寿元年(公元601 年) ,文帝颁诏于雍、歧等 30 州建塔,安置佛舍利。

11、建塔的仪式隆重,规模浩大,安排周密。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建塔的式样均按“所司造样,送往当州”的标准样建造。诏书指定“ 秦州于净念寺( 麦积山)起塔” 。 仁寿二年( 公元 602 年)正月,隋文帝第二次颁诏分舍利于秦州、陕州、恒州、杭州等 53州建塔,安葬舍利。仪式规模一如前式,诏书讲“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 。就是说,麦积山属第一次并注名建塔寺所。南郭寺地处州治,而且是已具规模的古刹,符合建塔条件,属第二次未注寺名者范围,是由州定建塔寺所。由此而知,南郭寺舍利塔当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此塔几经颓废,宋代曾重修,不久遇地

12、震而圮。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 年) ,谢鉴等人修配殿的同时又修缮了古塔。民国九年 (公元 1920 年)遇大地震倾塌。仅剩的三层塔身也在 1922 年被地方军阀孔繁锦拆除,所拆之砖,移建了他的“ 造币厂” 。4隋塔起圮史略隋塔,位于南郭寺西院卧佛殿前。史称舍利塔、隋塔或西塔。南山寺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四月八日,至公元 1920 年毁于地震,历经 1300 多年,虽塔体毁,但地宫保存完好。古青莲南山寺诗云:“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 。是形容隋塔的状况语。这里且不论诗作者是谁,作者写这首诗时肯定是看到了这座古塔的雄姿风貌。 “西塔”是指塔的方位,即塔立于大雄宝殿西

13、侧,卧佛殿之前。塔,是梵文 stupa 与巴利文 Tbupa 的译音。又名“培波”或“塔婆” 、浮屠、浮图,起源于印度。我国通称“佛塔”或“宝塔” ,如延安“宝塔”等。塔用于内藏舍利子或经卷。其形状有方形、六角、八角形。建造五、七、九、十一、十三级单数。用木材或砖、石、铁等材料建成。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塔和坟墓塔以及舍利塔等数种。南郭寺隋塔为舍利塔,共七级,通称七级浮屠。即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之意。据隋书卷二高祖下云:“仁寿元年(公元 601 年) 六月乙丑,下诏日: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于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节

14、,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政,延集学徒。 颁舍利于诸州 。 太平广记记载:“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入函东阁石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 ”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至隋文皇仁寿元年,再开龛窟,敕葬舍利,建此宝塔,赐净念寺”(即今瑞应寺)。 麦积山石窟大事记 记载:“公元 601 年,隋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文帝杨坚降立舍利塔诏限于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 。又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载:隋高祖文帝立舍利塔诏(全文) 云:“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救,恩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见在,爱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界。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

15、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前往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山者,于本州内清静寺处建立起塔。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本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听在见僧,为朕、皇后、太子、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庶民,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已(以) 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丁及用库物准入公,诸州憎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人石函总管刺史已(以) 下,县尉以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杀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主

16、者施行。 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内史令豫章王臣穰宣”(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 )又据唐代上都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四十、舍利第三十七记载:“隋5文帝仁寿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诏告恒州、兰州、秦州等五十三州于四月八日午时同前礼仪下舍利封入石函” , “秦州重得舍利,函变玛瑙。 ”从以上隋文帝立舍利塔诏和史书记载,可知南郭寺内建塔是奉朝廷旨意。下诏时间是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舍利入函时间是十月十五日。从诏书发出至舍利下入石函共计 122 天,可见时间是十分紧迫的。在一百多天内建造一座宝塔需要有相当的经济技术条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技术不甚发达、连年战争创伤尚未恢复的隋代初期,建造工程难度

17、是可想而知的。又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 ,就曾号令全国“重建佛寺,起修佛塔 ”,此后于仁寿元年,仁寿二年,仁寿四年,经先后四次下诏立舍利塔,其间仁寿二年正月这次诏书明令秦州、(陕州、恒州、杭州等五十三州) 诏建舍利塔。这次下诏,限于四月八日午时下入石函。南郭寺在州城之南,当是这次建塔构筑地宫的时间。拓隋书高祖记载:隋文帝杨坚生于冯翊般若寺,出生时紫气充庭。长于沙门,被尼智仙抚育 13 年才回到其父畅忠、母吕氏身边。立帝后决定“兴佛法” 。因此,隋文帝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又为要实现阿育王(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起八万四千宝塔”的遗愿而行事,更

18、是为了用宗教思想统治国民,巩固其皇权才有建立佛塔的重大举措全国各地方州、县民众和佛家寺院僧尼对皇诏都是不得怠慢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杨坚在位其间共建塔 110 多座。据天水城建志及有关史料记载,秦州南郭寺建塔时间是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 四月八日。据南郭寺塔梁记载:塔竣工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 617 年) 四月八日。先后建造 16 年时间才完成建造塔体工程。可见当时秦州经济条件小佳,生产力低下,无力在诏书要求的一百多天内完成。仁寿二年建起塔基地宫,舍利下入石函之后,塔身主体工程建造进度比较缓慢,延续时间竟达 16 年之久。塔体建成后历经 117 年,至唐开元 22 年前,旧貌无改。高大雄伟,

19、颇为壮观。所以就有“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的诗句,这首“南山寺”诗,是古塔完好时的作品。唐开元 22 年(公元 734 年)天水发生特大地震,隋塔被震塌,毁上层五级,残留下层二级。时隔25 年,即唐乾元 2 年(公元 759 年) ,诗人杜甫流寓秦州时,所看到的南郭寺是古塔尚未修复,大概塔已不成为其塔的风貌,而且寺内境况惨淡,所以杜甫在他的诗中对于“西塔”只字未提,推测隋塔这时被残砖乱石遮盖,生人不知这里有塔。才无塔的诗句。自唐开元 22 年后至宋神宗熙宁 6 年(公元 1073 年) ,中经 314 年后才有僧人惠宝主持修复砖塔第二级的历史记录。清顺治十五年(公元 l685 年),北直隶县

20、令谢鉴、州守车江等人主持再一次维修古塔。维修后的古塔又延续 235 年安然无恙,至民国 9 年(公元 l920 年),据天水县志记载:天水又一次发生特大地震,古塔重遭严重破坏,残留二级。翌年被孔繁锦部队全部拆除,砖作它用” ,至此,塔体消迹。时过 80 年后的 l992 年 9 月 1 日,天水市佛教协会会长张英先生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发出“重建舍利塔的倡议” ,提出“尽早修复古塔,保护文物古迹,弘扬佛教文化,绍隆佛种,发展旅游业,倡议各界鼎力相助促成重建功德” 。但因资金难筹,至今仍无进展。6古塔,始建于隋,故称隋塔,竣工于四月八日,故将“南山寺”称为“四月八山” 。民间尚有“先塔后寺”之传说;自杜甫诗云:“山头南郭寺”诗始有“南郭寺”之名。唐代称“南山寺” ,故有“南山寺”诗。抑惑“南山寺”诗迟于“山头南郭寺”诗,这些都令今人费解疑惑不定。惟待开掘隋塔地宫,得“大隋皇帝舍利塔下铭”文才可解惑。因此塔始建奠基之时,曾构建地宫,密藏隋初神尼舍利(佛骨) 函变玛瑙入地宫。如果文物考古开掘成功,出土文物,其价值予计当不亚于陕西法门寺。人们更盼重新起塔,再现当年古塔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