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2. 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控索的道理。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青蛙一生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朗读字词。(全班齐读;开小火车读)二、课文新授。(一)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1.小蝌蚪长什么样子?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依次遇到了谁?3.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它的妈妈是谁?质疑: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差远了,青蛙怎么会是小蝌蚪的妈妈呢?(二)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1.图文结合,了解第 2 自然段意思,学习分角
2、色朗读。(1)PPT 示课文图画 1)出示任务: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的小蝌蚪长成什么样了?他们正在干什么?(2)反馈指导。预设:问题 1: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问题 2:他们向鲤鱼妈妈询问妈妈在哪里。(3)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些话判断的,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来。(4)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以及班级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指导朗读一问一答,强调读好问号和感叹号的语气。2. 图文结合,了解第 3 自然段意思,学习分角色朗读。(1)导语:鲤鱼阿姨告诉小蝌蚪们,他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那他们按照这样的样子找到了妈妈了吗?我们继续看图学文
3、。(PPT 示课文图画 2)出示任务: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的小蝌蚪长成什么样了?他们正在干什么?(2)反馈指导。(3)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些话判断的,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来。(4)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以及班级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指导朗读应答对话句子,引导区分句号和感叹号语气的不同,读好两个感叹号。3. 图文结合,了解第 3 自然段意思,学习分角色朗读。(1)导语:鲤鱼阿姨小蝌蚪们按照鲤鱼阿姨说的,没找到妈妈。那么,他们最后找到了妈妈了吗?我们继续看图学文。(PPT 示课文图画 3)出示任务: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的小蝌蚪
4、长成什么了?他们正在干什么?(2)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些话判断的,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来。(3)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以及班级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指导感情朗读。4.想像插图,了解余下自然段意思,学习分角色朗读。(1)导语:小蝌蚪最后变成了小青蛙,与妈妈一起捉害虫,愉快地生活。那么,小蝌蚪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课文余下的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意思呢?我们继续学习。出示任务:朗读课文第 1 和 4、5 自然段,想象一下,根据这些自然段的意思,你会画几幅图画,分别是怎样的图画?你是根据哪些词句想象出图画的。(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汇报、理
5、解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在过程中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训练组织形式见上三幅图的教学。)预设:根据这些自然段的意思,应该画两幅图。图 1: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图。依据的词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图 2: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图。(追问:这幅图中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或小蝌蚪是短尾巴的。)5.分角色朗读课文。(二)说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感悟课文主题。1.说说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过程,感悟课文主题。(1)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以及根据课文自然段意思想象图画,读懂了课文各个部分的意思了,那么,你知道了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过程了吗?出示任务:(PPT 出示课后小蝌蚪
6、变化图)翻开课本第 4 页,请按照顺序用线条把图片连起来,然后说说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过程。(2)反馈指导。订正按照顺序用线条连图片(PPT 演示)。预设长成过程说话: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过了几天,它们就长出了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它们长出了两条前腿。又再过了几天,它们尾巴变短了。不知道过来多少天,它们的尾巴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小青蛙。(重点指导各阶段的连接,使说话通顺连贯。)(3)小结: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学们了解到小青蛙生长的过程,真会学习!那么,你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吗?2.学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1)(PPT 出示课文插图和想象的图画)出示任务:按照小青蛙生长过程的顺序,参照图画,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要求:用普通话按顺序讲;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三)总结:课文通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小青蛙的长成过程。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密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