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23616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1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摘 要 : 创意产业在中国发起于 21 世纪初的东部大都市,系统收集国内建筑学 、产业经济学 、人文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创意园区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中国自 21 世纪初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基本概念研究 、创意园区成长模式及机制 、创意园区空间组织与园区规划 、创意园与城市更新 、创意园内部空间的研究进展 。认为中国大城市内城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通过近 8 年努力,国内创意园区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创意园区成长模式与机理 、创意园区规划建设 、创意园区与城市更新为主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哲学基础;研究队伍呈现以城市规划学 、人文地理学等学

2、科为主的综合交叉 。同时,综述认为:中国对创意产业区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未能将集群的内核与创意产业的核心有机融合;其次是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应坚持从微观的创意产业的某一类型,甚至是其一项目为分析单元,从制度 、经济 、文化等宏观方面诠释产业区内核的组织与发育过程;再次是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必须从创意经济和 “全球性 地方性 ”博弈视野,探索创意产业区形成与演化的生境和其对城市发展 空间规划的空间效应(也即创意空间的生长)及城市响应策略研究 。关键词 : 创意园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产业区; “实证 理论 ”研究范式;空间效应与创意空间中图分类号 : C901.6 文献标识码 : A随着经济快速发

3、展和后工业社会到来,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工业经济为主转型为服务型经济为主的演进历程 。在此经济社会大转型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空间现象:基于人脑创意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在城市旧区集聚发展而形成了 “创意产业园或创意产业集聚区 ”。作为新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很快成为城市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和源头,推动着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功能空间的切换与提升,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和亮丽的区域之一 。截止 2008年底,中国已经有 25 30 个城市宣称建设创意园区 。当前,这些概念已被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采用 。由于相关概念众多,且政府官员 、多学科的共同介入,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概念出现混用,甚至是滥用局面 。近几年,

4、学界对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概念的介绍和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 / 创意经济 、创意阶层 、创意城市等1 8。理清创意园区相关概念,有利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创意产业区;同时对于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学界制定创意园区规划 、商业开发等政策也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1 相关概念及其认知进展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马仁锋 ,沈玉芳(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00062)收稿日期 : 2009-09-04; 修订日期 : 2010-04-29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790071) 。作者简介 : 马仁锋(1979-),男,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经济

5、地理与城乡规划 。E-mail:世 界 地 理 研 究WORLD REGIONAL STUDIES第 19 卷第 2 期2 0 1 0 年 6 月Vol 19, No2Jun , 2 0 1 0世 界 地 理 研 究 19 卷1.1 创意园区 、创意产业集聚区 、创意产业区创意园区 、创意产业集聚区 、创意产业区等都是当前国内描述创意产业集中分布的概念,它们既有自身的特性,又有一定的共性 。(1)创意园区(creative park)又称创意产业集聚区(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area),是指诸多艺术 、设计 、广告 、公关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集中在

6、一个特色区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9。“创意园区 ”是台湾和大陆地区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称谓,指 “创意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 ”,概念沿袭了 “开发园区 ”的称谓,特别包括了政府主动创建的园区形式 。对此,王缉慈特别指出创意园区与一般产业园区的区别,并称之为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其特征主要是创意人群生活和工作结合 、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 、有多样化的宽松的创意环境和独特的本地人文特征且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 。“创意园区 = 创意产业 + 园区 ”,是中国独有的概念,给 “艺术家自发地聚集 ”的 “集聚 ”

7、限定了一个清晰的边界,给予挂牌,并人为地进行规划,从而产生了创意园区这一概念 。(2)创意产业区(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肖雁飞10认为它本质是新产业区和新产业空间的一种新形式,并把 “创意产业区 ”界定为 “基于特定的当地文化和制度背景所形成的创意网络,创意活动在城市特定空间相邻集聚,大量创意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竞争和合作关系形成创意集中 、创新和合作竞争的产业空间组织 ”,其最显著特征是产业原创性 、产品外向性和关系多维性 。并从创意产业区的对内和对外强烈联系的特性及其空间尺度差异,将“创意产业区 ”空间尺度分为国家尺度(把创意群落看作是国家范围内创新和创

8、意),如新加坡的 “国家创意群落 ”;城市尺度(把创意群落视为城市创新),如创意城市;街区尺度(创意产业趋向于城市的特定区域集聚),并认为以街区为尺度的创意产业区可视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源和基本单元,其创意的根本就在于城市特定区域的空间和产业创新氛围 。1.2 中国对创意产业集聚区认知的误区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国内对创意产业集聚区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与文件未把握科学名词的核心,便出台红头文件 。主要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及城市政府在命名国家级 / 省级/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如名义 “园区 ”其实很多园区是单一集团公司;北京宋庄画家村 、798 艺术区 、上海市挂牌创意产业集聚区等,这

9、种把园区 、产业区 、集聚区 、基地 、艺术村等术语混合使用,显示了政府对相关科学研究的忽视或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制定未能听取学界建议;当然混用 、滥用相关概念,在学界也普遍存在,这反映出国内学界未能体味 “产业区 ”、“集群 ”等概念的精髓 。二是国内非地理学专业的学者研究园区 、产业集群等问题时,不考虑空间尺度对集群或产业区的影响,因而将相关概念泛化到城镇等不科学的空间尺度;但是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界也未有系统研究空间尺度与产业区 、集群关联性 。三是城市政府借创意产业区或创意集群区之名开发房地产,主要是由于政府急功近利的利用规划兴建楼盘 、改造旧厂房,然后招商 。四是对创意产业区个性和创意

10、产业区与城市空间关联研究的重视不够 。创意产业作为现代大都市内城复兴的动力之源,有别于现代服务业,因而需要全面研究其形成与演化的生境及内部自组织机理,以便城市健康发展 。在过于关注创意产业园区兴起对地方经济 、社会与文化的作用同时,如何理解创意产业区的大都市内城语境和集群的空间意义等,将直接影响城市规划与管治 。1.3 创意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 、高新区关联及其分类922 期创意园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传统工业园区 、高新区等,但又有自身特性,三者间关联11 13详见表 1 。创意产业园区的分类标准较多,目前较为典型和规范的分类标准及其体系主要是:按园区形成起因分14、按使用功能分类11、按园区形

11、成过程的主导力量分12,13三种,详见表 2 。表 1 创意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关联分析指标基本含义联系共性传统工业园区传统产业相对于高科技产业 、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而言 。传统工业园是在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某一类传统工业的聚集地,如伯明翰纺织区 、鲁尔钢铁工业区 、中国东北采煤区等 。大城市核心区域 “退二进三 ”,遗留的旧厂房逐渐被一些艺术家发掘,用作工作室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产业园区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名称,但都指向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 、研究机构或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其任务是研究 、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 。它源

12、于传统的工业园,但在功能 、土地和环境的使用标准 、主要投入要素等又比工业园更高级 。园区内研发设计较为集中的区域可形成创意园区 。创意园区指诸多艺术 、设计 、广告 、公关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集中在一个特色区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 。可将它们作为基础,发展创意园区创意产业园和其他产业园一样,都是某一类产业的综合体;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从事生产活动的物质空间;其物质空间建设都对区位选择 、人力资源 、社会人文环境及环境景观有较高要求 。表 2 创意园区分类标准及体系标准园区形成起因园区总体使用功能体系(名称 、含义与实例)校企运作型:依托高校智力优势背景和校园周边资

13、源整合而成,如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园区(建筑设计工厂) 、东华大学附近的时尚园区(时尚产业园) 、上海交大周围的软件园区(虹桥 、乐山 、天山软件园)等 。依托老厂房老建筑改造型:城市工业衰落并外迁,利用老厂房 、老仓库改建而成,如上海的田子坊 、8 号桥等 。依托传统布局型: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创意产业基地,如上海市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等 。全新创造型:利用现有开发区的优势,在开发区内圈地全新打造,形成区中园 。如海上海 、张江高科园等 。创作型创意产业园区:注重艺术传承,塑造创作环境,为创作者提供技术设备以及咨询 、文化设施等支持 。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或业余的各领域的 “创作者

14、 ”,为他们提供创作 、展示和交流的场所,例如:各类艺术村 。消费型创意产业园区:主要为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即通过营造设计消费性空间,进一步让消费者体验 、消费文化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一般观众和文化消费者 。它以营造文化消费环境为主要目的,对内是一般市民的文化消费场所,对外则是国际性的文化消费据点,展示国家创意产业实力,如:画廊 、服装展场等 。复合型创意产业园区:此类园区结合了创作型创意园区和消费型创意园区的功能,它强调创作 、中大量的传统产业建筑为艺术家及当代创意产业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11 13整理分析而得 。马仁峰等: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93

15、世 界 地 理 研 究 19 卷2 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国内创意园区理论研究落后于政府实践,204 年上海市挂牌了 18 家创意园区,而此时对创意园区研究非常少,主要是上海市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从产业经济学和宏观政策视角引介西方理论,初步提出一些规划策略,在上海市经委和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于 205 年出版的 创意产业 一书中可窥见当时国内理论研究的滞后情形 。创意园区,在国内起源于艺术家为房租所迫在上海和北京的中心城区破旧厂房 、老建筑群自发集中 。随着上海 、北京两地政府紧跟 “国外创意产业政策风 ”,国内创意园区受到学界的重视 。目前,我国学者对创意园区(集聚区或产业区)的研究,

16、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集群 / 集聚形成创意园区这一过程的分析与理论构建的实证(图 1) 。即主要针对创意园区的集聚影响因子13,15 21、动力机制10,22,23、创意园区成长基本模式10,13,14,24 28、市域内创意园区空间组织10,13,29 34、创意园区与工业建筑等的更新利用与规划10,11 13,35 51、创意园区内部空间研究52 55等方面研究 。2.1 创意园区的成长模式 、机制研究创意园区成长模式与机制研究,主要包括:对创意园区聚集的影响因素的探讨 、创意园区成长模式 、创意园区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1)创意园区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13,15 21:喻亚男(207)初步

17、分析上海创意园区的外部环境,认为政府导向,市场运作主体等三大影响因素分析了上海市创意园区发展;邬亮体系(名称 、含义与实例)创意产业园区驱动力来自市场作用和政府宏观操作行为,结合我国当前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可分如下: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推动型:如上海 “8 号桥 ”创意产业园区,它是市 、区各级政府在区域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以及创意人群的需求 、喜好等空间特征,综合评估区域经济 、社会 、文化等发展状况和环境条件,制定区域创意产业发展方式 。然后政府再综合评估各投资开发主体策划开发创意产业基地的能力以及创意企业的招商能力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确定

18、合适的投资开发主体 。最后由投资主体通过规范化 、市场化运作模式,负责整个园区前期的规划开发 、策划 、招商等工作 。后期的实际运作管理中实行以 “管委会为辅 、企业为主 ”的模式 。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型:是指先由某些艺术家选中,进而带来众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自发集聚 。而园区内企业和个人的地理临近性 、企业间合作网络为创意阶层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园区内创意阶层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是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一旦创意产业在某个地方集聚,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可以导致其在一定时期 “锁定 ”某一地区 。如位于上海莫干山路 50 号的 M50 。自发形成与政府推动相互促进型:如杭州LOFT49 。由于深厚的

19、文化底蕴 、宽松的创意空间 、低廉的改造成本和租金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中小型创意企业自发集聚,政府发现并扶持这些已经形成的园区,聘请并成立专家对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作专题研究,成立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进行园区的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区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统一规划 、政策扶持 、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服务的完善等使自发形成的创意产业园区在人才 、资金 、文化 、创意理念 、观念等方面的集聚效应达到最大化 。标准园区形成过程的主导力量(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11 14整理分析而得 。942 期(207)利用生态群落理论初步分析数码创意产业群成长过程的影响因素,认为外部环境的提高 、适度竞争与共生

20、有利于群落的成长;王洁(207)对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 、北京798 、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和昂立设计创意园,采用随机走访区内企业,并结合理论总结得出 5 类 15 个因子,利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创意产业集聚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为创新环境 、区位环境 、创意产业特性和政府扶持及参与等;马地(208)利用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了北京 798 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认为 798 独特的建筑空间上的实用性与低廉的租金及区位上的便利等因素是其快速成长的主要因子;孙福良与张遒英(2008)从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等方面梳理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因素;蒋雁与吴克烈(209)针对杭州的

21、四大创意产业区利用统计分析 、因子分析 、信度检验等方法得出影响创意产业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产业特征 、创新环境 、网络环境和政府支持四大维度 19 个因子,并认为创意人才 、高校及科研机构 、中介机构 、创意氛围和政府的市场管理对杭州创意产业区的发展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禇劲风(2009)选取上海市挂牌创意园区,采用专家和行家问卷调查确定主要因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认为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发明专利申报数对创意集聚具有明显的影响 。(2)创意园区成长模式,是指创意园区成长过程中政府(园区管委会) 、创意企业 、市场(土地租金 、创意产品市场需求 、企业投融资等)等力量共同促进

22、创意企业集群过程中,表现出的谁居主导地位的概括 。当前的研究10,13,14,24 28,往往会成为创意园区分类的标准,如表 2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对创意园区成长模式研究,已经突破了园区分类标准体系,主要有肖雁飞(2007)10主要从创意园区成长的经济空间动力角度,探索得出上海创意园区的成长模式“渐进式动力模式 、蛙跳 式动力模式和协同式动力模式 ”和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创新模式为 “空间转换模式(大学和科研院所依托型 、老建筑改造型 、新区创建型) 、价值链接模式 、互动增长模式(自主创新模式 、精明增长模式) 、系统集成模式 ”。田巧芳(2008)首先根据纽约 、伦敦 、上海和深圳四

23、个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抽象总结出 “点轴极化扩散模式 、楼宇集聚关联模式 ”两大类模式 。禇劲风(2009)13从上海城市功能转换和前四批挂牌创意园区在市域空间聚散的特征,将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模式分为 “都市工业园的伴生模式 、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模式 、人 字形的多轴延展模式 ”,并从创意产业集聚的内生空间视角将市前四批挂牌创意园区分为 “市场需求自发型 、政府主导导向型 、自发与导向协同型 ”三类模式 。(3)创意园区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主要基于集群 、自组织 、共生等理论10,22,23,从创意园区集聚的外部宏观因素 、内部微观动力与元素考察创意园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研

24、究的实证区域均以上海 、北京为重点考察对象,且从价值链 、集群 、空间组织等视角阐述中国创意产业园区成长的动力机制 。总体看来,国内对创意园区成长的模式与机制研究主要呈现如下特色:国内学者研究创意园区形马仁峰等: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95世 界 地 理 研 究 19 卷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 、人文地理学 、产业经济学 、工商管理等学科;主要是总结国外研究理论并结合中国上海 、北京 、杭州等大都市的典型案例,采用样本调查 、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检验,对国外理论总结模型进行修正 。当前对创意园区的成长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园区(集聚或动力)形成模式 、基于价

25、值链分析的创意产业商业模式两方面;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国外理论与经验研究的总结 、抽象,根据中国创意产业在不同大城市发展的差异,应用集聚理论 、因子分析 、系统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上海 、北京 、深圳 、武汉等大都市区域的创意产业园的起源 成长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 。动力机制历来是产业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主要从集群(群落)和新产业区的视角研究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值得肯定的是现有研究都紧跟国外先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尝试对中国北京 、上海两大都市区创意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进行探索,创造性的提出了较多概念及其内涵体系,也能够基本反映国内创意集聚的本质特征 。2.2 创意园区与

26、工业建筑等的更新利用与规划创意园区与工业建筑等的更新利用与规划研究10,11 13,35 51,主要从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城市再生)的角度,分析创意园区利用老建筑的基本模式 、工业旧建筑及其密集区与历史文化风貌区改造成创意园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 、创意园区的商业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等,详见表 3 。表 3 国内创意园区与工业建筑等的更新利用研究主要方向创意园区利用旧建筑的模式旧产业建筑群改造为创意园区的整体策略及园区内部空间改造策略与手法文化艺术类园区利用产业类建筑的整体与局部改造策略研究进展张京成(2006),肖雁飞(2007),宋丹峰(2007),伍江(2007),安延清 、左琰(200

27、8)根据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炼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主要模式:从起因看,主要为自发型集聚园区 、政府引导(规划调控)推动型园区两类;从商业开发模式看,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招商模式 、房地产商开发模式 、艺术家开发模式;从园区载体的历史程度看,主要分为工业建筑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再开发型 、直接在开发区新建型 。郭佩艳(2007),奚秀文(2007),吕梁(2007),耿斌(2007),杨琳(2007),刘野(2008),王倩(2008),蒋慧 、王慧(208)等建筑学类专业研究生,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角度,以上海市挂牌的创意园区和北京市典型创意园区,探讨旧产业建筑群改造为创意园区的整体策略与原则

28、 、园区内部空间改造策略与手法,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园区改造应遵循 “园区文脉 ”、“创意环境营造 ”等原则提出旧建筑产业群与创意产业园结合的宏观 、微观改造与设计策略 、手法及对策建议 。而褚童洲(2007)则对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现代建筑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 SWOT 分析,认为从城市局部更新的视角探索奥运公园应发展旅游 、会展 、体育健身 、文艺演出 、广播影视等创意产业 。姚乐嘉(2006) 、韩育丹(2007) 、彭朋(208)专门探讨了文化艺术类创意园区(北京 798 、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 、杭州 LOFT49 、深圳 OCT-LOFT 等)是如何利用产业建筑或产业类历史地

29、段发展成型的,主要从历史建筑保护的角度 、城市复兴的角度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所产生良性效益的角度归纳总结艺术创意园区的价值取向 、利用模式 、形式与空间 、室内环境 、景观环境,并认为艺术类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主要有自发式与集中式 、分类式与全面式模式 。962 期资料来源:根据文献10,11 13,35 51整理分析而得 。国内对工业建筑等的更新利用与创意园区开发规划研究研究呈现如下特征,在理论领域主要集中在:典型地区工业建筑群更新为创意园区的模式,如上海 、北京 、深圳 、天津 。工业建筑群更新成为创意园区的整体更新和单体建筑更新原则 、方法及相应手法等 。艺术类创意产业园区如何利用旧建筑发展

30、为艺术创意园区的整体和个体的改造设计策略 。以城市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再利用为基点,探讨上海典型历史风貌区的经营策略,创意再利用是它们的科学与合理开发的典型模式之一 。基于城市局部更新视角,对创意产业园区类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研究存在多学科共同并进趋势,但又以建筑设计及理论 、城市规划设计 、艺术设计 、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硕 、博研究生占据多数;研究视角均以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和城市局部更新为基点;研究技术路线大都遵循了 “理论与实践基础 基础理论分析 理论研究 规划实践研究 ”;研究方法上,呈现为相关学科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归纳与演绎 、对比分析等,并结合中国上海 、北京 、杭州 、深圳等大城

31、市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2.3 市域范围创意园区空间组织研究创意园区成长于大都市区行政区域内,如何避免当前市域范围创意园区同质化围城现象和邻近城市的同构化趋势等问题,需要对创意园区的选址布局和功能定位 、产业特色进行规划研究 。目前,从市域或大区域研究创意园区的空间组织的文献还很少 。现有研究10,13,29 34主要从:从全国城市单元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意行业的集中度,如王洁(2007)选取部分创意产业的行业,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率 CRn 指标对我国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所选子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一般工业产业;且东 、上海 、浙江 、江苏 、北京等

32、省市是创意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相差较远 。主要研究上海市域创意园区的空间组织研究,主要是肖雁飞(207)10认为上海创意园区在空间态势上形成了 “苏州河沿岸圈层 、黄浦江沿岸圈层和大学周边圈层 ”,在整体格局上,创意产业区主要分布在 CBD 商务区以外和外环线之间的区域,尤其是以 CBD 商务区和内环线之间的内城中心区域 。虞雪峰(2007)31依托集聚理论从创意产业集聚发生的基础 文化发展 、环境因素(包括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环境) 、外界引导因素(政府引导和协学会协调) 、产业链引导机制(分工协作和价值扩散)以及园区内集群机制五个方面,建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发研究进展杨海

33、(2006) 、张明欣(2007)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分析了后工业时代创意产业式开发是历史文化风貌区合理 、科学再利用的典型路径,并为城市形成了新的消费型城市空间;而闵思卿(2007)则以上海市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例,认为在风貌保护的过程中,权力 、资本和文化是影响风貌区空间生产的三个要素,而且上海历史风貌区空间生产已经被卷入全球化的资本 、权力和文化再生产体系之中 。刘抚英(2007)则从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出发,论证了创意产业园区是工业建筑遗产地再续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 。穆金(2007)根据北京市经济 、房地产市场及区域房地产项目对寇呈文化创意园进行了项目开发的市场

34、、经济 、财务 、环境等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主要方向大都市历史风貌区成创意园区的策略创意园区开发可行性研究(续表 )马仁峰等: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97世 界 地 理 研 究 19 卷展的模型 。禇劲风(2009)13,32 34从上海城市功能转换和前四批挂牌创意园区在上海市域空间聚散的特征,将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模式分为 “都市工业园的伴生模式 、中心城区圈层的裂变模式 、人 字形的多轴延展模式 ”。总体上看,当前创意园区空间组织研究主要为人文地理学科对上海市域的研究;仅有一篇文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率 CRn 指标测度了我国大陆省级单元创意产业行业集聚和地域集聚情况 。

35、现有研究的视角还局限在创意园区自身成长及其在上海市域空间集中分布特征;还未能对上海市域创意园区的产业特色与功能定位 、上海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互补或错位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2.4 中国典型创意园区的内部空间研究创意产业是不同于传统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产业模式,对于聚集这种产业活动的容器 创意园,必然提出不同以往的空间需求 。如何营建和把握 “创意空间 ”是发展创意产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创意产业区的重点 。“创意空间 ”的营造必须依赖多种内外部因素,兼顾物质与精神 。而目前我国以旧工业厂房改建为主的建设模式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创意产业对旧工业厂房情有独钟,这样的建筑空间有什么特点

36、 。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不能停留在旧工业厂房改建上,需要总结其空间特质,发展新的空间形式和更加富于“智慧 ”的工作场所才能满足创意阶层工作与生活的需求,从而凝聚创意人才,为创意产业区和创意城市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创意园内部空间研究,集中在狭义建筑空间及其扩展而成的建筑灰空间层次52 55。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创意产业园的空间需求 从心理学 、行为学和建筑空间层面考察创意阶层对创意空间的局部和整体需求52 54。杨坤(2006) 、巫勇(2007)52,53从创意园区内的可能空间类型 、性质和它们的影响因素,初步提出旧建筑群改造为创意园区的原则与手法,并指出了创意园区内部可分为工作空间 、交流

37、空间 、展演空间 、休憩空间 、商业空间 、其它空间;张爱萍(2008)54则通过横向比较创意产业园区与其他园区的异同 、纵向比较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异同,提出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所具的特点 。选取上海的 5 个创意产业园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 、结构组织 、空间模式,与其他功能系统的关系,得出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 。从人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物质因素三方面得出了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并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了整体性 、开放性 、不定性 、主题性的设计原则 。最后对公共空间的量 、形 、界面 、联系 、标识与导向 、场地特征的利用及塑造几方面对案例进行定量 、定

38、性比较和类型归纳,总结出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而任彦洁(2008)55从景观生态角度将沪杭创意产业园区景观分为后工业景观 、历史街区景观 、商业街区景观 、屋顶花园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 、院落式景观,并列分析它们代表案例的景观特点和景观空间特点以及构成景观的各要素的设计策略 。国内对创意园区内部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群体,研究方法以建筑学的基调为导向,主要采用类型学 、对比分析 、理论与案例结合 、多学科综合研究等研究方法 。虽然从建筑学的空间内涵入手,针对创意阶层行为需求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建筑空间需求做了创意园区物质空间的尝试性基本分析,但未能揭示创意

39、阶层行为规律及其引导的创意园区空间功能分区及规划设计策略 。3 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 :特色 、挑战与展望982 期3.1 研究特色当前,国内 “创意园区 、创意产业集聚区 、创意产业区 ”研究已初步形成中国式研究方向和范式:研究内容的方向性,紧扣欧美等国家与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大都市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园)的 “退二进三 、三次产业升级与转型 、旧工业建筑与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 ”等问题,形成了以创意园区规划建设 、创意园区成长的模式与机理 、创意园区内部空间为主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的方法论,并尝试用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等数量方法检验中

40、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用类型学和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创意园区的内部空间等;研究学科以城市规划与设计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为主,且相互综合交叉;总体上,国内创意产业区研究范式呈现为 “实证 理论 ”研究转向,但早期 “拿来 ”未能很好消化,造成实证研究陷入瓶颈,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未能获得国际话语权和国内学术地位 。3.2 挑战与展望 :嵌入 “全球 地方化 ”博弈的大都市产业区复兴与城市空间治理国内研究呈现出实践先行的特色,不论是上海 、北京 、广州 、香港 、台北这些大都会区,还是中西部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的省会城市与地级城市 。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区或创意产业集

41、群兴起于全球著名的大都市内城,如伦敦城 、纽约 、柏林 、布里斯班 、香港和台北等,它的兴起与城市更新 、绅士化过程 、工业遗产保护 、艺术家与艺术产业的经济 社会 空间过程密切联系,但现有研究仅注重产业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建筑学层面的创意园区研究,而且也未将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区的兴起纳入大都市全球化 地方化博弈过程,尤其是从空间视角诠释大都市区创意产业区的政治 、文化与经济生境及其对大都市创意产业区演进与空间组织过程研究,还很薄弱 。其次,创意产业区的兴起与演化必然促使大都市城市空间发生新的增长,形成功能混合 、集创意阶层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创意空间(creativespace

42、)和创意空间体系 创意节点(creative node) 、创意枢纽(creative hub) 、创意城市空间(creative urban spatial) 、创意都市区域空间(creative urban-region spatial)等,而它们将是构成创意城市与创意城市体系的基本要素,该领域急需多学科合作予以研究,以发展创意城市理论和指导中国创意城市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 1 任雪飞创造阶级的崛起与城市发展的便利性J城市规划学刊,2005,48(1):99-102 2 诸大建,黄晓芬创意城市与大学在城市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2006,49(1):27-31 3 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

43、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49(2):22-27 4 唐勇,徐玉红创意产业 、知识经济和创意城市J上海城市规划,2006,10(3):25-32 5 盛垒,杜德斌创意城市:创意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取向J经济前沿,2006,13(6):21-25 6 汤培源,顾朝林创意城市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2007,50(3):16-19 7 钱紫华,闫小培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城市等相关概念辨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2):95-102 8 陈旭,谭婧关于创意城市的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9,20(5):26-29 9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创意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

44、献出版社,200510 肖雁飞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1 郭佩艳记忆的延续 旧产业建筑园区与创意产业园的结合D深圳: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奚秀文上海创意园区与近代产业建筑的生存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马仁峰等: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99世 界 地 理 研 究 19 卷14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5 孙福良,张遒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6 王洁产业集聚理

45、论与应用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0717 喻亚男创意产业集聚 以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8 邬亮数码创意产业的生态群落形成机理与演替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9 马地创意产业区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观察,2008,28(8):93-9520 蒋雁,吴克烈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意产业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4(1):65-7221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1):102-10822 陈秋玲,吴艳基于共生关系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J经济地理,2006,

46、26(S):84-8723 万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动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4 杨永忠创意产业经济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25 任秀琼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6 贾丰奇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7 田巧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828 温燕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9 王洁我国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现状研究J财贸研究,2007,19

47、(3):147-14930 肖雁飞,刘友金,沈玉芳上海创意产业区空间创新特点和趋势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3(12):40-4431 虞雪峰上海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32 褚劲风,周灵雁.地理学视野中的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J上海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2):200-20533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地缘空间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4(5):92-9834 杨海消费主义思潮下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空间效应演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0635 姚乐嘉从工业废弃地到艺术产业区D南京:南京艺术

48、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0636 张明欣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论文,200737 韩育丹面向创意产业园的旧工业建筑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8 伍江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与现代创意产业J规划师,2008,24(1):12-1439 吕梁创意产业介入下的产业类历史地段更新D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论文,200740 宋丹峰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初探 以六个产业建筑群旧改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论文,200741 耿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0742 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论文 , 200743 杨琳创意产业中的工业类建筑遗存更新D长沙:湖南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论文,200744 闵思卿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空间的生产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