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分类: 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活用为状语 (3)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3) 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方法:一般情况下名词原意加动作。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 名词 ( “能、欲、愿、足、可”) 2、解
2、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今王鼓乐于此。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名词 介词结构 名词 代词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1)吾师道也 (2)藉吏民,封府库。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4、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江水又东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名词( “不、弗、数、皆、已、未”)
3、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 名词 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1)或师焉 规律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 主语 名词,(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A、判定名词是否作状语: 名词与其后的动词不构成主谓关系,即偏正则作状语。 B、翻译作状语的名词,多数需在前面加一个恰当的介词(如表比喻“像”、表使用工具“用”、表处所和时间“从”“在”等)。 1、表方位、处所、时间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 (2)既东封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上食埃土,
4、下饮黄泉。 2、表动作行为的根据、方法或工具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 (2)间至军中。 (3)辇来于秦 (4)失期,法皆斩,3、表示对人的态度 (1)吾得兄事之 (2)人皆得以隶使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频率、趋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复前行,欲穷其林。 5、表示比喻,这往往是形容某些动作行为的情态、方式。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思考讨论:辨析古汉语中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 A名词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 B名词用作状语则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合流屈曲而南。 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5、(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A、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使(让)宾语怎么样(做什么)”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具有名词的性质),这就叫做“名词的使动用法”。 B、翻译方法:“使怎么样(名词换成动词)”“让怎么样” 1、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阙秦以利晋 4、越国以鄙远,(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A、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或认为宾语具有名词的性质),这就叫做“名词的意动用法”。 B、翻译方法: “把当作”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吾从而师之。 3、与子渔樵于
6、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五)名词的为动用法 A、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主语为宾语做什么”,这就叫做“名词的为动用法”。 B、翻译方法:“为(替、给)怎么样(名词换为动词)”。 1、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3、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A、动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与这一动作有关的人或事,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 B、翻译方法:“动词(作定语)+人或物”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二)动词的使动用
7、法 A、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但有些及物动词也可以活用为使动。 B、翻译方法:“使怎样”“让怎样”。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李牧连却之 则修文德以来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序八州而朝同列。,(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A、文言文中,有些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怎样”,这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B、翻译方法:“为怎
8、么样”。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祭祀必祝之 3、既泣之三日 规律总结: 动+名(代) “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不能直接带宾语,那么该动词一定活用成特殊动词(使动或为动) 否则活用为名词。,三、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A、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B、翻译方法: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形容词+人或物”。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5、小学
9、而大遗 6、不能容于远近 7、是故圣益圣,愚亦愚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9、亦以明死生之大,(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A、形容词用在状语后或宾语前,句中又无其他动词作谓语中心语(也即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 B、活用规律总结: 1、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 (1)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形容词放在副词特别否定之后。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形容词处在谓语位置,与主语
10、之间有助词“之”。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5、形容词在“所”字之后。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2)衣食所安。,(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B、翻译方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春风又绿江南岸。,(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主观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就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B、翻译方法: “认为(觉得
11、)怎么样”“对感到怎么样” 1、渔人甚异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而耻学于师 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者的区别: 1、使动: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例:(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2、意动: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怎样了。 例: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 3、为动:为宾语而行动。 例:华佗脉之有替宾语怎样的意味。,四、数词活用 (一)数词用作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变化万千)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背离) 4、女也不爽
12、,士贰其行。 (不专一,有二心) 5、二三其德。(不专一,不忠诚,经常改变)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1、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 2、用心一也。(专一) (三)数词用作名词 1、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人或一个团体) 2、庭中通南北为一。(一体),翻译下列句子(画横线的只翻译横线部分),注意词类活用文言现象。 1、天大雨,烈风雷电,槐(人名)起衣冠而坐。 2、群(崔群)以是讽帝,故镈(皇甫镈)衔之,帝卒相镈。 3、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4、光武(皇帝)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地点)者? 5、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6、既加之以刑,犹以盗
13、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7、数延见(熊鼎 ),奇其才。 8、(狐狸)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指王生)。 9、晦(人名,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长江)下。 10、当时京师才彦(有才学的人)雾会,各以所长自见。,11、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12、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人名,邓愈)幕府赞军事。 13、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14、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15、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16、及得召见(等到获得皇帝召见),遂见亲信。 17、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18、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19、购仰(人名,田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人名,沈通明)家。 20、于是鲁君乃不杀(管仲),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21、李勣(人名)入朝,(张)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 22、(申甫)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3、帝善其言,赐缯锦百匹。 24、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池,池塘)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