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和解剂1详解.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20109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4.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解剂1详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和解剂1详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和解剂1详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和解剂1详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和解剂1详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和 解 剂, 和解剂 ,概 念,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 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疟疾 的方剂,统称和解剂。,伤寒明理论“和者,和其不和也;解者, 解化之,使之不争而协其平者也”。,1.和解少阳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小柴胡汤 2.调和肝脾 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四逆散、逍遥散 3.调和肠胃 用于肠胃不和,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半夏泻心汤, 和解剂 ,分类,适 应 证, 和解剂 ,使用药物与配伍,柴胡、青蒿、生姜人参、大枣黄芩、青黛 柴胡、陈皮、枳壳半夏、茯苓,透邪外出益气扶正清利胆热疏畅气机祛除水湿,用药特点,半表半里 正气不支 胆火上炎 气机阻滞 津液壅

2、滞,(三)调和肠胃:辛温药+苦寒药,第一节 和解少阳,和解剂,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 成,柴胡,甘草,大枣,人参,生姜,半夏,黄芩,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人参三两 大枣三两甘草三两,【主证】,小柴胡汤 伤寒论,伤寒少阳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条件:气血亏虚,条件:足阳明胃经津液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主证】,小柴胡汤 伤寒论,伤寒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外感 伤寒,化热,(或本经自受发病),少阳(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往来寒热,枢机不利,胸胁苦满,胆热内犯 犯胃扰心,胆热炎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火”、“枢”,【主证】,小柴胡汤 伤寒论,伤

3、寒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太阳病,表证,汗法,阳明病,里证,清法,下法,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和法,“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其他证治,(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妇女月经期间,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外出,邪气留恋于少阳半表半里 往来寒热。(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病机:邪犯少阳,经气不舒;胆火内蕴,胃失和降;正邪交争,枢机不利,邪有内陷之机。,治法:和解少阳 透半表之邪+清半里之热+降逆止呕,【方解】,君:,柴胡,疏散少阳之邪,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小柴胡汤 伤寒论,表,里,【方解】,君:,柴胡,疏散少阳之邪,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外散(半

4、表),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内清(半里),小柴胡汤 伤寒论,表,里,【方解】,君:,柴胡,疏散少阳之邪,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外散(半表),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内清(半里),小柴胡汤 伤寒论,表,里,“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以从内彻 ”,【方解】,小柴胡汤 伤寒论,恰入少阳,和解少阳之邪,扶助正气,人参,佐:,臣:,黄芩,君:,柴胡,表,里,佐:人参,【方解】,小柴胡汤 伤寒论,恰入少阳,和解少阳之邪,扶助正气,人参,佐:,臣:,黄芩,君:,柴胡,扶正以祛邪,御邪内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半夏与人参相配,一者降胃气,一者升脾气,达脾升胃降呕止之功,【方解

5、】,小柴胡汤 伤寒论,生姜,助半夏降逆止呕,解半夏毒,大枣,助人参益气健,姜枣相合,在柴、芩作用下,调和少阳;在参、夏作用下调和脾胃,【方解】,小柴胡汤 伤寒论,生姜,助半夏降逆止呕,解半夏毒,大枣,助人参益气健,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参、草、枣,扶助正气;培土和中,防木郁乘土,【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 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2. 临证加减:,(1)黄疸茵陈蒿、栀子,清热利湿退黄。 (2)热入血室丹皮、赤芍,凉血祛瘀。,3. 现代运用:,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证属少阳证者。,蒿 芩 清 胆 汤 通俗伤寒论,

6、,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一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碧玉散另包,三钱(滑石、甘草、青黛,纱布另包 ),【组成】,蒿芩清胆汤 (通俗伤寒论), 和解剂 ,组成,青蒿,黄芩,半夏,竹茹,赤茯苓,枳壳,陈皮,滑石,青黛,甘草,【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蒿芩清胆汤 ,湿热郁遏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如疟,热重于湿恶寒轻发热重,湿热阻滞气机胸闷,胸胁胀痛,胃气、胆汁上逆口苦,吐酸苦水,或呕吐黄色粘涎,湿性粘滞,湿热病程变化慢舌红苔白或黄腻,间现杂色,脉弦数或滑数,治法:,透半表之邪 + 清半里之热 + 清热利湿 + 理气 + 降逆和胃,【

7、方解】,方解,二者相配,清热化痰,和胃止呕,1.辨证要点: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吐酸苦水,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2.临证加减: 若呕甚者 +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 湿重者 + 白豆蔻、草果、藿香; 痰湿上蒙清窍而眩晕者 + 石菖蒲、蔓荆子。3.现代运用: 急性胆囊炎、黄疸性肝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等病症属胆经湿热者。,运用, 蒿芩清胆汤 ,咽干目眩心烦 口苦喜呕,苔薄白,脉弦,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胸胁胀痛,胸闷,口苦,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舌红苔白腻,脉滑,小柴胡汤证,蒿芩清胆汤证,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症候对比分析,第二节 调和肝脾,和解剂,四 逆 散,伤寒论,四

8、 逆 散 (伤寒论),【组成】, 和解剂 ,【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脉弦。,(2)肝郁脾滞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等。,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升清阳通达四肢,【方解】,君:,柴胡,疏肝解郁,臣:,白芍,养血柔肝 缓急止痛,柴芍相伍,是疏肝解郁的最佳配伍,疏肝解郁而不耗伤阴血,养血敛阴以条达肝气,恰合肝体阴用阳之性,佐:,枳实,行气破结,枳实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配白芍:一气一血,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达四肢。,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益脾和中伍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四逆散,1.辨证要点 胸胁、脘腹疼痛,脉弦。2

9、.临证加减: 气郁化火甚者 + 金铃子散或郁金、青皮; 兼血瘀者 + 失笑散或丹参、赤芍、川芎。3.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等病证属肝脾(肝胃)不和者。 4.附方: 本方枳实易枳壳 + 川芎、香附、陈皮 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运用, 四逆散 ,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炙,半两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一两,【用法】,【组成】,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解剂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病机】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法:,疏肝+养血+健脾,君:柴胡 疏肝理气解郁助肝用。 臣:当归 养血活血养肝

10、体。白芍 滋阴柔肝缓急养肝体。 佐:白术、茯苓 补脾气 实土以抑木乘。 营血生化有源。薄荷 辛凉,疏肝郁遏之气,散肝经之郁热。烧生姜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 益气和中调药。,方解, 逍遥散 ,柴、归、芍: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肝体,体用并治。,1.辨证要点 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脉弦细而虚。2.临证加减: 肝郁甚者 + 香附、川芎; 血虚甚者 + 熟地黄、何首乌; 脾虚甚者 + 黄芪、党参; 血瘀者 + 桃仁、川芎、丹参。,运用, 逍遥散 ,熟地,类方比较,四逆散,逍遥散,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原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

11、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调经的常用方;临证用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等证候。,均可疏肝理脾,用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痛,脉弦之证。, 逍遥散 ,半 夏 泻 心 汤 伤寒论,张仲景,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大枣, 和解剂 ,半夏泻心汤,【主证】,寒热互结之痞证,小柴胡汤证,误用寒下,徒伤中气,虚,寒凉伤中,寒,邪热乘虚内陷,热,中虚不运寒热互结,痞,胃气不降,脾气不升,下利,呕吐,中焦气机不利,肠鸣,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

12、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方解】,君:,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臣:,干姜,黄芩,苦寒清热,佐:,黄连,泄热开痞,人参,补脾益气,伍半夏升清降浊,大枣,助人参补气,伍干姜调和脾胃,使:,炙甘草,调药和中,参草枣,补中益气以助运化,【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半夏泻心汤,辛热,温中散寒除痞辛开,苦降,寒热平调, 辛开苦降。,1.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腻。2.临证加减: 痞满甚者,去大枣枳实、厚朴; 湿浊甚者 + 藿香、佩兰、蔻仁、滑石; 兼食积者 + 山楂、神曲、莱菔子。3.现代运用: 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不完全性胃幽门梗阻等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肠胃不和

13、者.4.名词解释: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 ,辛开苦降: 指用辛味药如干姜、半夏以开结消痞;配合苦味药如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降泄热,从而用治寒热互结,肠胃不和所致的心下痞证的一种治法,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名解,【医案选读】,主诉:张x x,女,19岁。起病月余,心下痞满不舒,昼轻夜重,子夜时尤甚,至黎明下利后始安,痞满发作时嗳气口臭,口干,不欲饮食,面色萎黄,行走无力,苔薄黄而干,脉沉。辨证:为胃虚,水饮食滞停于心下,寒热互结,升降失凋,气机壅滞。治宜和胃消痞,宣散水气。处方: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15g,炙甘草、党参、黄芩、半夏各10g,黄连、干姜各4g,大枣10枚。3剂后痞满减轻,

14、已能进食,腹中雷鸣、下利消除,继服4剂告愈。,第四节 表里双解,组成:解表药 + 泻下药、清热药、温里药。 作用:表里双解、内外同治。 体现汗法与下法、清法、温法同用。 治证:表里同病之证。,一.概 念:,二、分类与适应证:,1.解表清里剂 用于表邪未解,里热已炽之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2.解表温里剂 用于表邪未解,又有里寒之证。 五积散。3.解表攻里剂 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之证。 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表里双解剂应用注意事项:,1.必须既有表证,又有里证。 2.辨清表证里证(寒、热、虚、实)的比例,确定解表药与治里药的用药比例。,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大柴胡汤,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

15、两 半夏半升 芍药三两 大黄二两 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心下满痛 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少阳证,阳明腑实证,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 胸胁胀满 呕不止 心烦,主治病机症状分析,治法:,和解少阳+内泻阳明热结,君: 柴胡,臣: 黄芩,和解少阳,清透少阳邪热,轻下阳明热结,痞而不满,大黄,【方解】,枳实,佐: 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呕不止,重用生姜,使:大枣调药和中,姜枣调和表里,“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证则当下”,药物组成分析,【临床应用】,辩证要点: 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少 阳 证,邪在少阳,邪在少阳 兼阳明

16、热结,鉴别,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人参 甘草,枳实 大黄 芍药,和解少阳为主 兼以扶正,和解少阳为主 兼以攻下阳明,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组成,葛根半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主治】太阳表证未解,热陷阳明之热利证。,治法:外解表邪+内清热燥湿,【方解】,君:葛根黄芩 清热燥湿 臣:黄连 厚肠止利 佐使:炙甘草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A.外解肌表之邪以散热。 B.内清阳明之热(入阳明经)。 C.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止泻生津。,1.辨证要点:身热(微寒),下利臭秽,烦渴,舌苔黄(黄腻),脉数(滑数)。 2.临证加减: 腹痛后重者 + 木香、槟榔; 兼呕吐者 + 半

17、夏、竹茹; 食滞嗳腐者 + 山楂、神曲、麦芽。 3.现代运用: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病证属于阳明蕴热,兼有表证者。,【运用】,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小柴胡汤的主治病证 :,A伤寒少阳证,B黄疸见少阳证,C热入血室证,E瘟疫邪伏膜原,下一题,D. 疟疾见少阳证,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A猪苓、枳实,B青蒿、黄芩,C竹茹、半夏,D枳壳、赤茯苓,下一题,上一题,E. 陈皮、碧玉散,四逆散中一升一降配伍的药物是 :,A柴胡配芍药,B柴胡配甘草,C柴胡配枳实,D芍药配甘草,下一题,上一题,E. 枳实配芍药,患者,女,29岁,数月来两胁隐痛,口燥咽干,精神不振,不思饮食,月

18、经后期,乳房作胀,脉弦而虚。治疗应首选 :,A丹栀逍遥散,B柴胡疏肝散,C逍遥散,D四物汤,下一题,上一题,E. 左金丸,逍遥散中姜的用法是:,A鲜生姜,B生姜汁,C煨生姜,D生姜皮,下一题,上一题,E. 炮姜,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相同的药物是 :,A人参、黄芩、半夏、干姜、甘草,B人参、生姜、半夏、甘草、大枣,C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大枣,D柴胡、人参、黄芩、甘草、生姜,下一题,上一题,E. 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大枣,1. 何谓“和解”?小柴胡汤如何体现和解少阳法? 2.小柴胡汤中柴、芩相配与蒿芩清胆汤中蒿、芩相伍,其 作用有何异同? 3.蒿芩清胆汤的治证、病机有何特点? 4.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如何通过药物配伍达到调和肝脾的? 5.薄荷在逍遥散、银翘散、桑菊饮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6.试述痛泻要方治证的病机特点;方中应用白芍、防风有何意义? 7.结合半夏泻心汤治证的病机特点,试分析方中以黄芩、 黄连配伍干姜的意义。 8.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败毒散中均用人参,其作用有何不同?,复习思考题, 和解剂 ,谢谢!, 和解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