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年全国卷,31.(8分) (1)右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据图判断在CO2浓度为300uL/L (接近大气CO2浓度)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植物是_。,(2)若将上述两种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植物是_,原因是_。 (3)当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表明植物_。 答案(1)A,(2)B 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不同,在低浓度CO2条件下,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弱,积累光合产物少,故随着玻璃罩中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
2、生长首先受到影响。 (3)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基本知识,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试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以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依题意,在CO2浓度为300LL-1时,A植物CO2净固定量较B植物多,因此,此时A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较B植物高。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植物对CO2浓度的反应不同,在低浓度下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较弱,产生的光合产物少,所以随着玻璃罩内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的生长首先受影响。 当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此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产生的CO2量相
3、等,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32. (14分),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的表格中)。,(3)结果预测: (4)结论: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
4、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浅,其原因是 答案(1)溶液试管蔗糖溶液淀粉溶液蔗糖酶溶液淀粉酶溶液甲+乙+丙+丁+,(2)实验步骤:,(2)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解析,混匀,沸水水浴一段时间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试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4)酶的催化作用有专一性 (5)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该题是要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表格中所
5、填内容如下 溶液试管蔗糖溶液淀粉溶液蔗糖酶溶液淀粉酶溶液甲+乙+丙+丁+ 实验步骤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将上述溶液混合均匀,在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合均匀,再在沸水浴中保温一定时间。 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应该在只有含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甲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乙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不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结论: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如果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由于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会下降,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所以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 33. (10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
6、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在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实验步骤: 配置 (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 。,将 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 。 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 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和,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的突变发生在 区,菌株的突变发生在 区。 答案(1)固体 玉米淀粉,野生菌株 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 浅色范
7、围大 (2)编码 非编码 【解析】本题考查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要求学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首先一步应是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碳源是玉米淀粉;其次要将野生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用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淀粉有没有被分解,如果颜色变浅,说明淀粉被分解了,这种菌落即为初选菌落。依题意,菌株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编码区,菌株淀粉酶的蛋白含量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31.(10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磷、镁3
8、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 , 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 碳酸钙的作用是 丙酮的作用是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_。,2010年试验探究,答案:(1)氮、磷 氮、磷(2)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镁时植物合成叶绿素受阻,而叶片呈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即黄色。(3)有助于研磨的充分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将叶绿体色素溶解在丙酮中以便提取色素(4)叶绿素a,本题以考查知识内容为主,同时也涉及了实验内容。考查的实验内容是考
9、试大纲中的必考内容及要求的实验部分,即4-1分子与细胞中的(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此实验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已知结果的实验进行验证,它考查学生的实验基础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解析,本实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与探究绿叶中含有几种色素。在本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基本技术,包括研磨、过滤和纸层析技术等。此题中,第3小题,要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
10、中加入的“二氧化硅”、“ 碳酸钙”和“丙酮”正是研磨叶绿素步骤的关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有助于研磨的充分;碳酸钙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丙酮是将叶绿体色素溶解在丙酮中以便提取色素。因此在本题以实验中所必需的几种物质的作用,以联系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步骤的能力。,33.(11分) 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条带1代表_1_ 基因。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为_2_、_3_
11、、_4_和_5_。 (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的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是 、 、和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3)仅根据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9与一个家系外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出一个白化病子女的概率为 ,其原因是 ,答案:(1)A Aa AA AA aa (2)10 3 4 基因发生了突变 (3)0 个体9的基因型是AA,不可能生出aa的个体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在第二册第六章 人类遗传系谱图的分析 :结合题意,由遗传图谱分析:得出1、2、5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Aa、
12、Aa、aa。所以条带1应代表基因A ;条带2应代表基因a ; 所以条带1应代表基因A ; 25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 由图乙可知:3、4对应的基因型分别为: AA、AA,其子代10为:AA,由从图乙可得出10为:Aa,所以10个体与父母3、4不符合,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结果。由图乙可知9对应的基因型为:AA,9号和白化病个体结婚,后代的基因型只能是Aa,不会患病。所以9与任何人结婚所生的孩子都是正常的。其患病的概率为0。,34、(12分) 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 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长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由该种细菌
13、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l,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l,而乙不能积累。请回答:,(1)根据上述资料可推论:甲中酶_的功能丧失;乙中酶_的功能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_(同一、不同)菌体中的不同_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不同酶的功能丧失,如果想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来生产中间产物l,则应选用_(野生型、甲、乙)。 (2)将面、乙混合接种于基上能长出少量菌落,再将这些菌落单个挑出分别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上述混合培养时乙首
14、先行成菌落,其原因是_. (3)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中X含量过高时,其后成速率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_ _.使X排出菌体外。,答案:(1)b a c 不同 基因甲(2)甲产生的中间产物1供给乙,使乙能够合成X,保证自身生长产生菌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通透性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全一册第五章 微生物与发酵工(第二节二、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由题干中“而甲不能生长”知:乙中的酶a功能丧失,甲中的酶b功能丧失。产生甲、乙两种突变的原因是野生型的不同菌体的不同基因发生了突变。因为“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所以要想产生中间产物1,就
15、应当选用甲。由题干中“若添加中间产物1乙能生长”,而“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所以甲、乙混合培养时,甲产生的中间产物1能使乙合成X,使乙首先形成菌落。在发酵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X排出细胞外。,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 C. 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20
16、11年试验探究,【解析】考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水分子过膜方式是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洋葱表皮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说明细胞失水了。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此时细胞吸水且细胞液应该小于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利用课本实验进行展开。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31(10分)同学从温度为5565“C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
17、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解析】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 (1)测定脂肪酶活性应选择脂肪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液呈紫色,说明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3)明确要求写出的是 “实验思路”而不是实验步骤。 【答案】(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包括5565“C)设置温度,分别测量酶活性,若所测数据出现内峰值 ,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化用的最适温度。否
18、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点评】本题是关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立足教材,以教材素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置问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问题的分析及理论知识的把握能力。,33(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 (3)组2
19、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直接能源物质是_,后者是通过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 。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有、无)淀粉。,【点题】综合对呼吸作用及实验设计等内容的考查,难度适中。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图表分析的能力。图表分组比较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能够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关系、影响因素等的掌握情况。 (1)组5叶片有光照、CO2,可进行光合作用产和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光反应中H2O的光解。 (2)进行有氧呼吸的条件是有氧气,还要注意题中条件是“黑暗条件下”,组2和组 6符合要求。 (3)组2叶片,没有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利用葡萄糖合成淀粉,此过程需要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与组2相比,组4叶片不同的条件是组4叶片无氧气,所以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4组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合成缺少ATP。,(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无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无淀粉。 【答案】(1)光合 H2O (2)组2和组 6 (3)葡萄糖 ATP 有氧呼吸 4组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合成缺少ATP (4)无,纵观20092011年全国理综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