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 目 尊 师 重 道 发 音 zn sh zhng do 释 义 道 : 指 教 师 指 引 的 应 该 遵 循 的 道 理 , 也 指 教 师 传 授 的 知 识 。 尊 敬师 长 , 重 视 老 师 的 教 导 。 出 处 南 朝 宋 范 晔 后 汉 书 孔 僖 传 : “臣 闻 明 王 圣 主 , 莫 不 尊师 贵 道 。 ” 事 例 中 国 社 会 是 的 , 每 家 的 祖 先 堂 上 都 供 有 天 地 君 亲 师 的 香 位牌 。 郭 沫 若 洪 波 曲 第 11 章 用 法 联 合 式 ; 作 定 语 ; 含 褒 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
2、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古代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
3、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政府决定从 1985 年起每年 9 月 10 日为教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
4、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李白求师的故事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
5、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那天夜里,
6、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
7、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
8、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老
9、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
10、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张良拜师 秦朝时,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名叫张良。他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然后,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
11、,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 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
12、又先到了。张良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罢,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 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张良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高情商: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故意让他捡鞋、穿鞋,他都能一再忍住性子,
13、帮老人捡了又穿;当老人要教他本领时,他能一次比一次去得早,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赖,授之以决胜天下的兵书,助其成就大业。历史又一次证明:高情商是成功的最大秘诀!对情绪的有效管理实在是太重要了!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为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拜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并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某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
14、目养神,坐着假寐。程颐明知有两位客人来了,他却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醒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而恰巧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开始下起雪来。待到老先生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 宋 史 杨 时 传 : “至 是 , 杨 时 见 程 颐 于 洛 , 时 盖 年 四 十 矣 。 一 日 见颐 , 颐 偶 瞑 坐 , 时 与 游 酢 (音 zu)侍 立 不 去 。 颐 既 觉 , 则 门 外 雪 深 一 尺 矣 。” 二、子贡尊师子贡,
15、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人(今河南省浚县人),孔子杰出弟子,其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影响深远,时为著名政治家、外交活动家和商业活动家。在孔子杰出弟子中,只有子贡弃官从商且最富有,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公元前 479 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端木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唐太宗教子尊师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望发
16、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
17、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作为大学生自身文明素养的一个体现,“师恩”当永远铭记。毛泽东尊师重教故事毛泽东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尊师方面, 也为我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 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這位老师感到毛泽东天资聪慧, 机敏过人, 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這位老师 年, 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 请韶山的老人吃饭, 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這位老师敬酒时,
18、毛宇居老人說: 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 毛泽东却說: 尊老敬贤, 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 最敬佩两位老师, 一位是杨怀中先生, 一位是徐特立先生杨怀中先生又名杨昌济, 是杨开慧的父亲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修身、教育、伦理学等课程毛泽东认为, 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为有這样一位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而欣慰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 讨论問题, 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毛泽东, 称赞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徐特立先生后來参加了革命, 并于 年入党, 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五老之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 毛泽东对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 年徐老 寿辰
19、时, 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說: 您是我 年前的先生, 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年徐老寿辰时, 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給他, 表示尊敬和祝贺更为感人的是, 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 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 对当年的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就是這样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 引起学生不滿, 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 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了一师解放初期, 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 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 而是一直在学校教书, 感到难能可贵在与朋友谈话时說, 张干当时很年轻, 很有能力, 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 而是老老实实教书, 這就說明他不错后来, 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給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